登錄???|???注冊
本書以“遺產生成”為邏輯主線,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飾的變遷為切入點,具體通過對原居地黃平、臺江與遷入地鎮寧、貞豐苗族女性的現穿服飾進行整體與細節的比較,探討同支系苗族的遷徙歷史與服飾變遷之間的關系,并著重從祖先崇拜與民族心理等方面進行分析,以闡釋苗族女性服飾作為文化遺產的生成過程。
聶羽彤 ·非遺 ·9.7萬字
《中國信息化年鑒》是全面反映我國信息化建設實況的大型專業資料工具書。本年鑒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主辦、《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編輯出版,旨在總結中央及地方信息化發展的全面情況,聚焦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探討信息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展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分享兩化融合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集紀實性、實效性與案例參考性為一體,為國家相關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各類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與實例參考。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非遺 ·57.5萬字
本書收錄了《老子》八十一章和《莊子》三十三篇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對每篇作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老子》和《莊子》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宇宙大道、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的價值都有自己的理解。
(春秋)老子 (戰國)莊子著 黃威編 ·非遺 ·45.5萬字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被稱為掌墨師的民間匠人,無需圖紙,不用一根鐵釘,打造出侗寨的木構建筑世界,令人嘆為觀止。本書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為核心,以生動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展示侗寨建筑的豐富類型和營造技藝,揭示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意蘊,讓讀者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趙偉翔編著 ·非遺 ·5.4萬字
嵐縣獨特的歷史文化空間,孕育了活態文化遺產的縣域樣本——嵐縣面塑及嵐城供會。《嵐縣面塑》以“嵐縣面塑”為研究對象,融入社會史、文化史、經濟史等學科研究范式,聚焦“嵐縣面塑”的藝術形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保護,通過梳理嵐縣面塑的演變軌跡,解讀嵐縣面塑的文化密碼,從而挖掘其鮮活生動的文化內核,以期進一步探索“嵐縣面塑”的傳承與發展。
衛才華 ·非遺 ·7.3萬字
本書以河南瀕危曲種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其音調特點、句式結構、藝術風格、審美趣味、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探討不同瀕危曲種的源流派別、體裁形式、地域分布、題材內容、傳承方式等;揭示河南瀕危曲種的審美價值、風格特質、社會功能;探索河南瀕危曲種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價值重構,促進瀕危曲藝在當代社會的轉型發展,為今后的傳統曲藝的劇目創作提供豐富的原生態資源,為河南瀕危曲種的當代生存狀態提供更為可靠的理論支持,并為當前的曲藝學術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為促進瀕危曲種的傳承保護提供新的視角。
楊冬梅 ·非遺 ·11.3萬字
形意拳,又稱心意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本書從形意拳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文化傳承、項目形態、項目特征、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故事、保護手段、社會影響、發展現狀等;附錄包括大事記、傳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項目的文化積淀的基礎上,體現知識性、文獻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賞,明晰準確,推陳出新。
王子虎 李晉萍 ·非遺 ·5.6萬字
《影像敘事的力量》是一本有關影像敘事技藝的“百科全書”,它將引領你在動態影像時代重塑自己的“視覺素養”,使你在人際交往和職業生活中成為“領跑者”。作者博古通今,從石洞壁畫開始,經由古登堡、愛迪生再到希區柯克,追溯了文字與圖像在思想表達和人際溝通上的發展演化史;作者還饒有趣味地探索了“電影神經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將影像敘事的力量信服地展在讀者面前。基于十幾年的影像教育經驗,作者向我們坦承,“影像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地揣摩和實踐,影像技術才能最終轉化成我們的“視覺素養”。《影像敘事的力量》還是一本實用指南和教戰手冊,它不僅列舉了多媒體影像在現代商業生活中的成功后案例,還手把手地指導初學者如何進行案頭準備、腳本創作、影像拍攝和后期制作,是你遨游多屏世界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美)斯蒂芬·阿普康 ·非遺 ·14.4萬字
《傳播學是什么》作者陳力丹,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正如孟子所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上》)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表現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間,它于不知不覺之時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態,甚至從背后看去也能充沛顯現。
陳力丹 ·非遺 ·12.9萬字
本書由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代表項目兩部分構成,前者探討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與范圍、生存環境、地位與現狀、特征、構成與分類及其價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聯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網絡化保護、西安鼓樂研究等理論問題;后者對分布于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曲藝等類別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開展整理研究工作。這是一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窗口,探究西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研究之作。
王曉如 ·非遺 ·19萬字
《數字媒體運營方法與實務》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數字媒體運營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并用實戰案例進一步引導讀者掌握不同類型媒體的運營方法與技巧。全書共7章,主要講述了數字媒體運營的基礎知識,以及圖文類媒體平臺運營方法、短視頻媒體運營方法、直播運營方法、用戶運營方法、活動運營方法,并輔以3個典型的數字媒體運營實戰案例,由淺入深地帶領讀者一步步加深對數字媒體運營的認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本書每一章的章末都附有同步強化模擬題及作業,以幫助讀者檢驗知識掌握程度,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語言簡練,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參考性。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備考數字媒體交互設計“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教材,還可以作為各類院校及培訓機構相關專業的輔導書,也非常適合作為數字媒體運營新人的參考用書,以及數字媒體運營部門的工作指南。
威鳳教育主編 ·非遺 ·6.3萬字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傳媒組織的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經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企業化改革的初步嘗試階段、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階段、集團化階段和轉企改制階段。在這一變遷歷程中,黨和政府的意向決定著傳媒組織變遷的方向。制度環境的變化促使傳媒組織進行適應性變革,使其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對原有制度進行邊緣性突破,最終獲得所期望的權利。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當初級行動團體的訴求得到次級行動團體響應時,便有助于制度變遷。同時,在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中,也呈現出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變遷過程伴隨著多重利益集團博弈的共性。另外,從對制度績效的分析可知,傳媒組織的制度變遷促進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袁家菊 ·非遺 ·16.8萬字
本書供高等院校信息科學、通信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專業英語之用。選材兼顧經典題材和新興技術,在編寫中擯棄過分依賴語法、死記硬背的陳舊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以較高準確性和足夠的速度閱讀專業資料和文獻的能力,兼顧一定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從閱讀、翻譯、寫作等角度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全書共17單元,各單元包括課文、詞匯、難點注釋、課外閱讀資料、習題。書后附有關于科技英語閱讀、寫作、克服中式英語等問題的指南和討論。
吳雅婷 王朔中 黃素娟編著 ·非遺 ·15.7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石靜編著 ·非遺 ·7萬字
本書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與人類學的理論視角結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納入人類學理論體系下進行探討、對話和反思,并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歸納,以及對現實的指導,文化行政、保護方式、文化創意產業等都被納入了探討的范圍。本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開放性的視野,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當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對社會主義新傳統的探討、對與文化創意產業關系的探討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等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進行系統探討,在“文化中國”的語境下,具有特別的意義。
麻國慶 朱偉 ·非遺 ·13.2萬字
本輯“專題報告”聚焦媒介文化,揭示當今媒介文化的發展態勢,深入剖析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邏輯;“學術沙龍”關注新媒體語境下的知識傳播,分別探討知識傳播機制,實踐困境與疏導路徑,馬賽克理論視角下碎片信息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及其影響,社交媒體環境下恐慌性謠言的傳播特征與管理策略;“學術沙龍”還聚焦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使用和媒體與社會公共治理問題;“個案研究”就城市網絡視聽產業與城市品牌形象展開探討。
謝耘耕 陳虹主編 ·非遺 ·20.7萬字
中國民間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發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間流傳、發展、演變,它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玩具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是實用性與裝飾性并舉的造型藝術。全書的內容立足中國傳統民間兒童玩具,把歷史的縱向和門類的橫向相結合,把民間兒童玩具實物和文獻考證相結合,把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系統研究中國民間兒童玩具的保護與發展,對于社會大眾了解這一非遺門類很有幫助。
任曉姝 ·非遺 ·3.8萬字
旗袍,作為我國的民族服裝,承載著幾代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心血,蘊含著我國悠久的特色傳統文化,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津派旗袍是我國旗袍興起和發展的前沿,具有難以估量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影響,其制作過程有著嚴格的規范與標準。本書以翔實、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津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帶領讀者了解面料、紋樣與色彩的選擇,領略津派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藝,并以視頻方式(二維碼)直觀呈現操作技藝,旨在為非遺文化技藝的傳承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梁玉華 楊洪翠 ·非遺 ·4.7萬字
這本書以清晰易懂的風格,采用符號學、后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會性別,以大量英美媒體中的實例為對象,研究性別與媒體研究領域中新近的重要問題和代表性實例,包括奧普拉·溫斯頓等的脫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雜志以及新聞、廣告、當代熒屏和平裝本羅曼司,考察21世紀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變化的,回應了女性主義、酷兒理論以及反種族主義的標準。
(英)羅薩爾·吉爾 ·非遺 ·23.8萬字
本書首先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特征和現代保護價值,然后介紹了河北省主要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以永清扎刻為研究對象,對扎刻技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從理論上將扎刻技法進行了追根溯源,為深入探討永清扎刻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詳細的技術資料和理論支持。尤其就開發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為教育課程資源提高建筑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構成學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為永清扎刻工藝美術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具體實施辦法。本書適合對民間藝術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程佳 ·非遺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