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本書從民間敬財神的起源和種類說起,細致講述了招財求富的民間習俗,能帶來祥瑞的招財寶貝,敬神奉寶求財的禮儀和禁忌以及開財轉運的講究和方法等等,使讀者通過閱讀能夠全方位地了解財神文化,享受一份獨特的民俗文化盛宴。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5.6萬字
天氣諺語其實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記載、被檢驗,然后得以傳世。曾經觀云相雨的俗諺,雖然未必能成為現代意義的卜天之術,但那些言語有性情,有妙趣,透露著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軌跡。令這些文字展現光彩的,或許并非預測的準確度,而是思維的自由度。可能諺語的很多內容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諺語所承載的理念卻并不淺陋和古舊,簡潔、鮮活、親近生活情境的描述方式,易于記述和傳播,這在現今依然適用。《中國天氣諺語志》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杰潛心之作。憑借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新穎而有趣。
宋英杰 ·民俗文化 ·14.4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專著。全書梳理了端午節的歷史脈絡和地域變遷的軌跡;考察了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在內的端午節日習俗“同核化呈現”“糅合化呈現”和“邊緣化展示”的涵化模式。并結合多地田野調查的素材,基于“核心元素”的普遍性和“變動元素”的多樣性,來探尋中國各地端午節的現狀。
宋穎 ·民俗文化 ·19.2萬字
俗語,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型的語句,文字不多,言簡意賅,卻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說話人要表達的某種意思,比說上個十句八句更形象、更生動。講話中巧妙地引用一兩句俗語,有如畫龍點睛,引人入勝。絕大多數俗語來自通俗易懂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按本意演變成本來意義的俗語,有的則不再是原來意義的俗語了,其產生和流傳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發展,有些俗語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對其了解,無疑是在了解一種歷史文化。
王本勛 ·民俗文化 ·3萬字
晉東南潞城市賈村向有賽社及演劇傳統,傳承到今依舊生機不斷,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賈村賽社可謂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在基層社會的傳承樣本之一。本書作者在地考查斷續已近十年,試圖在書中從供盞、面祭、樂戶、社火、演劇、廟會、婚喪等角度為讀者立體呈現一個北方普通村落的信仰、娛樂、日用,為大家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與當代生活提供一個入口。
王學鋒著 后素主編 ·民俗文化 ·1.4萬字
民俗文化因為經濟、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元性、復合性、階級性、地域性、穩定性和變異性等特點,它在民間世代傳承,有著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
楊豐源 ·民俗文化 ·16.8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鄭萍 李茂 ·民俗文化 ·14.9萬字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本書對民間祈福納福習俗、民間認為可以帶來福氣的寶物以及納福的文化內涵及注意事項、福運和住宅的互為依存關系等諸多方面予以層層講析,內容通俗易懂易于實踐,非常適合所有對納福知識感興趣、渴望改善自身福運的讀者閱讀。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6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和剖析了中國人請客吃飯求人辦事過程中的禮儀、技巧和注意事項等,重點從備局、設局、布局、對局、收局等幾個角度舉例闡述飯局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讓你在飯局之上盡顯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有助于你在觥籌交錯間結交貴人,輕松成事。
常娟 ·民俗文化 ·10.2萬字
本書以嶺南疍民為研究對象,按照文化產生、文化景觀、文化擴散、文化分區等板塊梳理疍民文化景觀,闡述了地理環境對疍民文化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梳理了疍民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介紹了漁業生產、沙田耕作、珍珠采集等疍民生產活動,展示了疍民婚俗、飲食、服飾、居住等生活方式和相關精神信仰,闡述了與疍民相關的征兵、編戶等管理制度,并介紹了疍民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地域差異。現代社會,疍民逐步上岸居住,疍民文化逐步消失。
吳水田 陳平平 ·民俗文化 ·17.5萬字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2CZW048),以整個中國古代墓志為研究對象,從文體屬性、外在影響、傳播接受等角度,梳理出中國古代墓志的發展演變,具有全面、系統等特點,有一定的開創意義。書稿內容分為四個單元,既有創作目的、文體屬性的內部因素分析,也有社會變遷、撰者立場、寫作對象身份、相近文體滲透等外部要素的研究,同時兼顧傳播、接受及相關應用,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涉及到了墓志文體研究的幾個重要維度。是在現代學術背景下,用現代學術語言,全面研究古代墓志義例的第一本專著。
楊向奎 ·民俗文化 ·17.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金開誠編著的《喪葬文化》為叢書之一,系統全面介紹了喪葬文化相關知識。《喪葬文化》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民俗文化 ·3萬字
《酉陽雜俎》是唐代段成式所著筆記小說,此書不僅有奇絕動人的志怪故事,更囊括了歷史、民俗、美術、烹飪等方面,堪稱唐代生活的百科全書。《酉陽雜俎注評》由著名學者許逸民先生精選篇目、加以注評而成。本書不僅對難解字詞予以注釋,并對內容進行細致評析,或探尋資料來源、或引申講解,從而分析其敷陳演變、闡明其思想意義。
段成式 許逸民 ·民俗文化 ·17.1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天河夜話——起源演變、牛郎和織女在漢水結緣終生、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知相守、牛郎和織女在茶豆架下定情、源于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上古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七夕節在后世歲月中的演變、演繹形成經典曲目《天河配》、別致浪漫——七夕風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本書以日本人野崎誠近關于中國風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圖案解題》為底本整理、編譯而成。內收傳統吉祥圖案400余幅。題材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意義和內涵,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它通常應用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器物和字體等形象,以吉祥語、民間諺語、神話故事為題材,用借喻、比擬、雙關、象征等表現手法,創造出圖案和吉祥語的完美結合,凝結著人們美好的愿望。
(日)野崎誠近 ·民俗文化 ·5.2萬字
刺繡是中國女紅藝術中的重要門類,清代四大名繡更是將刺繡技藝推向了極致。蘇繡之精細、雅潔,湘繡之鮮艷、豪放,粵繡之飽滿、濃郁,蜀繡之精巧、神奇,一直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蘇繡為盛。《雪宧繡譜》為中國*一部刺繡理論專著,作者集畢生的刺繡技藝,系統地論述了有四千年歷史的蘇繡藝術精華。全書分繡具、繡事、針法、繡要、繡品、繡通等卷,詳細闡述了蘇繡十八種針法的運用,以及審勢、配色、求光等刺繡要領。譯注者在整理原著時,補入了湘、粵、蜀三大繡種及更多民間特色繡種,以詳細剖析傳統刺繡的廣博內涵,力求使之成為學習和鑒賞傳統刺繡的更完備讀本。
(清)沈壽 張謇 ·民俗文化 ·9.5萬字
《長物志》共十二志,分屬制器、栽植、造園諸學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內容。其中,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等志,闡述了中國古代園林生活的構建要素,指出了這些要素的互用關系及其選用原則。而書畫、幾榻、器具、衣飾、舟車、位置、香茗七志,其記述,或重制法,或重擺放,或重材質,卻都體現了古代士大夫階層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審美心志。《長物志》講求的并非材料價值,而是黯雅古樸的材質與形態美感,其營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態環境,不僅是古代文人對精致生活的一貫追求,而且是風雅文士溫文氣質的物化表達。
文震亨 ·民俗文化 ·15.2萬字
本書主要使用文獻學及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對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的形式和內容展開全面研究,一方面將其置于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試圖總結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書寫的三種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視角),個人回憶模式(平等視角,老百姓節日活動)、節日闡釋模式。另一方面將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經濟及思想文化環境中,探討宋代歲時民俗中滲透的儒家意識形態以及娛樂化因素,并梳理中國古代節日闡釋體系從注重天人關系轉向注重人人關系的發展脈絡。
李文寧 ·民俗文化 ·13.1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張靈芝編著 ·民俗文化 ·6.2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