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紙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紙印神像畫,主要流傳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蘇等地。“神碼”正是河北內丘縣本土的紙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間信仰的媒介。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神碼”這一民間造物進行再現,一是分析其圖像,考證其神祇原型和發展歷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現內丘地區的民間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書既論述了民間信仰,又展示了神碼版畫藝術,配有插圖200余幅,亦是珍貴的神碼圖像資料。
耿涵 ·民俗文化 ·19.1萬字
《消寒圖:珍重待春風》是國內首部全面講解古代消寒圖及其歷史文化知識,并為描畫消寒圖提供指南的傳統文化普及讀物。消寒圖,也稱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文人根據數九方法繪制的冬季游戲圖案。從冬至開始每日涂畫一筆,直至八十一日后畫完,便迎來春回大地,因此畫消寒圖的游戲不僅可以排遣貓冬中的無聊,同時還具有記錄冬日生活。本書詳細講解消寒圖背后的傳統冬令風俗文化以及消寒圖誕生的歷史淵源,介紹了多種消寒圖樣式,并通過示意圖對如何填涂進行講解,發掘和記錄冬季各種自然變化,在獲得傳統民俗、歷史、文字、自然常識等相關知識的同時,讓你在DIY的填圖實踐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貓冬游戲中娛樂身心、安然過冬。
袁瑾編著 ·民俗文化 ·4.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傣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歌圩之日——三月三、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4萬字
一部詳盡記錄并解析中國民間傳統婚姻與育兒過程中各種禁忌事項的權威著作。本書深入挖掘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整理,系統梳理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婚姻與育兒方面的獨特禁忌習俗。在內容上,本書首先介紹了婚姻禁忌,包括婚前擇偶、訂婚、婚禮籌備及婚后生活等方面的諸多禁忌事項。這些禁忌不僅關乎個人命運與家庭幸福,還體現了社會對婚姻關系的尊重與規范。隨后,本書詳細闡述了育兒禁忌,從孕期保健、分娩過程到嬰兒撫養、兒童教育等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禁忌事項需要遵循。這些禁忌旨在保障母嬰健康、促進兒童成長,并體現了父母對子女深厚的關愛與期望。
高廣深 ·民俗文化 ·9.7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我們的傳統節日夏》介紹了立夏節、端午節、夏至節、天貺節。
邵鳳麗 馮殊婷 ·民俗文化 ·6778字
從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虛擬網絡和數字時代,人類整整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里,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創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這神奇瑰麗的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本書章節內容:第一章:趣味盎然的各國節日;第二章:千姿百態的婚俗趣聞;第三章:不容觸犯的各國禁忌;第四章:風格迥異的民族風俗;第五章:聞所未聞的各國禮儀;第六章:香味誘人的飲食文化;第七章:大千世界的奇風異俗。本書以最生動的文字,最縝密的思維,最精彩的圖片將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現象的奧秘娓娓道來,與您一起探索種種撲朔迷離的科學疑云。
馬云飛主編 ·民俗文化 ·8.6萬字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唯一民俗指導鄧云鄉從《紅樓夢》涉及的風俗談起,敘歲時,記年事,說禮儀,談服飾,講古董,論工藝……舉凡民風民俗,無不包藏。作者長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華故事、風俗舊聞,詳征博引,溯本求源,洋洋大觀,讀之忘倦。
鄧云鄉 ·民俗文化 ·10.3萬字
在《迷信與宗教》一書中,井上圓了針對普通讀者,對西方、中國大陸、臺灣、沖繩、日本各地的迷信做了詳盡的介紹,對狐貍、天狗、鬼魅、咒術、卜筮、緣起等進行了版本比較,并以簡單的邏輯指出迷信的疑點,權衡迷信的利弊。他會援引報章文字或自身經驗,說理方式靈活。他還結合自身提倡的妖怪說,對“真怪”“誤怪”“假怪”“偽怪”做了區分,認為“真怪”與純正哲學殊途同歸。
(日)井上圓了 ·民俗文化 ·11.4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神奇傳說——春節由來、萬年用漏壺測時間定春節、老人為趕走年獸放炮過年、喜迎新春——迎年習俗、小年的祭灶活動送灶神上天、為感激灶王消災的掃塵活動、準備過年——采購年貨、春節前要貼春聯和福字、門神、窗花和年畫的準備、節日的食品樣樣準備齊全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流演化——起源稱謂、源于古老浪漫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并傳桂子于人間、對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說法、玄宗游月宮并大力推廣、中秋被正式定名為節日、祭月在明清時期的演變、兔兒爺的出現和文化傳承、饕餮盛宴——飲食文化、月餅在我國的緩慢發展、北方地區的獨特飲食風俗、南方地區的誘人中秋美食、臺灣地區的別樣飲食習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本論著將從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與菇民區特殊的經濟民俗之間的關系作較為深入的探討。使人們了解浙西南香菇發源地的先民們,在深山老林中的勞作及他們種菇技術的發明和傳承方法。通過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術,發現它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載著香菇栽培的技術起源、生產歷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種菇技術、生產條件、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內容的映射,是菇民區內民間藝術、民俗事象、種菇技術、宗教信仰等內容之間的聯系紐帶和運行載體。同時,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種植村落中的一種象征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產的史詩;是菇民離鄉前往深山密林種植香菇前閑暇時間的精神寄托和主要娛樂形式;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成為當地百姓祭祀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的調查和研究,將為浙江菇民史和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同時,也將為研究浙江人文歷史提供一些珍貴而稀有的資料。
田中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古代、如今,國內、國外,《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將節日,建筑、風景、名勝、傳說、婚俗、服飾、姓氏、飲食、禮儀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充分融入書中,帶你徜徉民俗的海洋,找尋那些五彩斑斕、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讓你用最短的時間,體味到傳承的力量。
宋衛云 ·民俗文化 ·19.1萬字
《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一本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起源與發展的書籍。書中詳細闡述了眾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寒食節以及上巳節等。對于每個節日,它從起源傳說展開,像端午節中屈原投江、伍子胥的淵源、孝女曹娥傳說與端午的聯系;中秋節古代祭月習俗的發展和嫦娥奔月神話與中秋的關聯等。同時,也對各節日的傳統習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如七夕節乞巧、拜織女等習俗體現的女性成長與社交文化內涵;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習俗的意義以及敬老愛老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體現等。不僅如此,還涉及到部分節日之間的關系演變,如寒食節與清明節從早期區別到逐漸融合的過程等內容。整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是一本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佳作。
李清明編著 ·民俗文化 ·3.6萬字
孫叔敖少年即有智慧膽略,后遇狐丘丈人學習治水。治理期思洪水后,孫叔敖被虞秋子推薦給楚莊王,受命接手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建成后為楚國富強奠定堅實基礎。芍陂,是中國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自古至今,它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322字
《紅樓夢》既是古典小說的集大成,又是傳統民俗的大展匯。本書嘗試從民俗學的角度,運用文藝民俗學的理論對《紅樓夢》進行關照與透視。側重于探尋《紅樓夢》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內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機制與規律,分析民俗基因與民俗原型在《紅樓夢》中的表現形態。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學科的理念,對《紅樓夢》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更全面深入的學理研究,從而認清文化多元化語境下《紅樓夢》的民族屬性及本色。
趙云芳 ·民俗文化 ·16.4萬字
該書作者從事民藝研究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漢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壇一罐都有詳細的追蹤和民俗學考察。全書按四季分類,將鄉土中國常見或不常見的農具、布料、瓶罐、窗戶等加以描摹和記錄,結合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繪制了一幅包含著民俗、民風、民情的民間文化畫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多姿多彩,以及鄉土中國的文化形態、藝術形態和生活形態,為弘揚傳統文化、記住中國人共同的鄉愁保存了一份充滿了美感的田野調查實錄。
潘魯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涉及的時代從南北朝至唐宋,內容可分兩大類,第一類為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第二類為墓志和歷史研究。這些論文分別通過對墓葬形制、喪葬器物、壁畫,出土墓志等資料的考察,探討了中古時期喪葬制度和喪葬禮俗的變化,以及士族政治、城市空間等問題。
崔世平 ·民俗文化 ·16.9萬字
本書通過對固原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梳理,用文本還原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全書分為源遠流長、草木匠心、民淳俗厚、珍饈美味、鄉土情懷五大篇章,多維度講述了固原異彩紛呈的民間民俗文化。
固原市委宣傳部 ·民俗文化 ·5.2萬字
中國古代造園第一專著《園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營造、園林營建為體,涉及列架、裝折、欄桿、門窗、墻垣、鋪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諸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全書以作者的營造經驗為依托,詳細論述了宅園和與之相應的園林營建的基本原理及具體手法,更以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理念,為好園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簡約守拙、含蓄幽深、遠逸超脫的至高的造園境界。
計成 ·民俗文化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