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曹衛東主編 ·文化研究 ·25萬字
本書將《茶經》《續茶經》合編,除了因為兩者都是茶藝專著而且書名有傳承關系之外,更因為它們都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基本上將唐代之前和清代之前國人對于茶的理解和茶道的演變囊括其中,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國學經典。
(唐)陸羽 (清)陸廷燦著 翟文明編譯 ·文化研究 ·11萬字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ZemonDavis,1928—)是美國當代聲名卓著的思想史家、歷史學家。她曾任普林斯頓大學“亨利·查爾斯·李歷史講座”教授,美國歷史學會主席。戴維斯注意把人類學、心理學、人種志學和文學等學科的理論成果運用于歷史研究中,并在歷史書寫上采取敘述史學的寫作策略,成為跨學科的典范。本書通過梳理和解讀戴維斯各個時期的主要學術成果,分析她在婦女史、影視史和新文化史領域的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及社會影響,認識其在西方史學界的地位。
梁艷春 ·文化研究 ·15萬字
作者選取在中國存在了千百年但卻一直沒能進入學術研究視野的斗蟋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七年多的參與式觀察和持續田野調查,掌握了大量扎實的第一手資料,并以文化社會學的方法不斷加深問題意識和延伸分析觸角,揭示了相關群體的基本生存樣態和內在行為的文化邏輯。這不僅體現了作者走近研究對象的努力和開拓研究領域的能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學問的敬畏和追求。
牟利成 ·文化研究 ·22.3萬字
《齊魯服飾文化研究》以齊魯服飾為研究對象,依托豐富可靠的文獻、考古和田野調查資料,較為全面地記錄了齊魯服飾文化傳承流布的狀況,并系統地厘清數千年來齊魯服飾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書中收錄了近300幅精美圖片,有畫像石拓片、剪紙、年畫、壁畫、照片等。
徐靜 穆慧玲 ·文化研究 ·10.9萬字
本書中收錄了基礎漢字三百余字,著錄其在甲骨文中的諸多原形,對它們的源頭進行構造分析、釋義、例文解析。通過作者簡潔明了的論述,讀者可以直觀思考漢字的源流、嬗變,理解每個由筆畫、偏旁部首等構成的漢字在字形和字音、字義上的聯系,體會漢字背后蘊含的實際的人事物、抽象的感官情緒,深入由漢字組成的文字文化體系,感受古代中國的物質、觀念、精神。
(日)落合淳思 ·文化研究 ·14.7萬字
在19世紀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英文期刊中,中國儒學議題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傳教士、漢學家、外交官等圍繞中國儒學人物、派別、譜系、核心觀念等展開跨越世紀的闡釋、討論和爭辯。儒學議題因為刊物生產發行的開放性而在傳播面相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覆蓋性、高時效性以及作者與讀者、書與刊、中與西之間的多層互動性,客觀上塑造出迥異于16—18世紀以專著為主的傳播、接受與影響的面貌,并將儒學西傳由單一的漢學家的專業認知演變為與普通大眾的社會認知并軌的文化輸出,進而成為和合中西文化、構建中國形象的重要依據。
蔡慧清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自200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每年一輯,目前已成為CSSCI來源集刊,自2015年起改為每年兩輯。分為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等相關研究專題。
張伯偉編 ·文化研究 ·36.1萬字
本研究突破以往小社區式端公文化研究的地域桎梏,以通觀、綜合性學術視野,探討了“西南地區”(融合歷史、地理與人文的文化空間)端公文化習俗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并對不同時空序列中的人群看待和實踐端公信仰的問題予以觀照,藉此透析端公文化的內核,把握端公文化的本質。
龔德全 ·文化研究 ·30.4萬字
大庾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南北交通要道。唐代張九齡重開大庾嶺驛道以通海上絲路,該地因商貿之利開始繁榮。亦自唐代始,許多文人開始行走于此,并在過嶺時創作詩歌,使得大庾嶺成為唐代較有代表性的詩路。《唐代大庾嶺詩路研究》一書首次系統搜集整理了唐代大庾嶺詩路的相關作品,考證了唐代大庾嶺本土、寓居、過往文人的活動,并借助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深入考察了唐代大庾嶺詩路的空間變遷、文學淵源、作家群體與作品風貌等問題。
吳強 ·文化研究 ·28.8萬字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與金文一起,構成了漢字書寫的基石。現代社會大大削弱了這些古代文字作為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的功能,但并不妨礙我們從中窺見遠古先人的生活痕跡,體會漢字的發展變遷。本書精選甲骨文、金文中出現的常用漢字877個,對文字的釋義解說是基于白川靜的《字統》《字通》,簡要地介紹了古代文字的構成。古文字體則由著名書法家重新書寫,并編寫筆畫筆順,方便讀者描紅臨摹。甲骨文、金文是文字,是圖景,通過親手書寫,希望每個人都能打開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感受三千年前我們的世界、宇宙、自然、生命。
日本文字文化機構編著 ·文化研究 ·2531字
該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和鑒定成果。該專著的出版可以彌補吳越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不足。書稿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包括選題背景與意義,研究的問題、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概述;第三章:吳越文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滲透與積淀研究:第四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的實現途徑;第五章:民族體育文化促進與推動吳越文化的發展;第六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對策。
林小美等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宏德學刊》是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為CSSCI來源集刊。本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向國內外發行。
賴永海主編 ·文化研究 ·35.2萬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沖突與交流。當然,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林梅村 ·文化研究 ·17.3萬字
現代東北文學因“東北作家群”“淪陷區文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十七年”文學時期的“工業文學”“土改文學”是當代東北文學的重要成就,新時期以來諸多東北作家的創作使東北文學延續承襲。本書采用文化研究的多重理論方法進行文學研究,從時間、空間、性別三重文化場域全面檢視新時期以來東北女作家的小說創作,系統梳理所呈現的文化指征,確證新時期以來東北女性文學作家個體創作基礎上的群體性風格,構建東北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價值體系,對重新理解新時期文學的不同時間、空間及主體寫作具有重要意義。
劉穎慧 ·文化研究 ·21.1萬字
《儒藏論壇》是由四川大學《儒藏》編纂委員會獨家主辦的學術集刊,《儒藏論壇》是由四川大學《儒藏》編纂委員會獨家主辦,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項目、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合會、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儒學研究中心聯合資助的學術集刊。該刊由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中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舒大剛擔任主編。旨在弘揚儒學文化、儒家精神與巴蜀文化,及時反映《儒藏》的編纂情況。本刊每年出版一輯,每輯圍繞《儒藏》、儒學、蜀學的相關問題,集結國內該研究領域的學者的相關高質量論文,并予以出版。收稿范圍為有關儒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儒學人物、文獻、流派、思想、文化、教育及儒學史、蜀學研究等。《儒藏論壇》第十四輯由儒學學科建設筆談、儒學論衡、企業儒學、儒學文獻、儒學隨筆、研究生論壇、附錄六個板塊組成,收錄文章近20篇,附錄3篇。
舒大剛主編 ·文化研究 ·21.2萬字
本書是一部高水平論文集,研究對象是以非洲語言(所謂的阿賈米文)表達的非洲學術傳統。通布圖地區是西非歷史上重要的學術中心,保存在這里的手稿包羅萬象,記錄了通布圖和周圍地區歷史、文化、學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和研究西非和非洲文明的珍貴文獻。本書中的研究圍繞這些材料,有的介紹通布圖手稿的總體狀況,有的關注具體文獻內容,有的通過有關聯的文獻厘清重要歷史問題,不僅展示了通布圖手稿的豐富性和珍貴性,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優秀的范例。本書所收文章分為五個部分,分別從歷史和地理角度介紹通布圖地區;探討非洲各種形式的寫作及歷史寫作的起源;研究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頗具學術影響力的昆蒂家族;關注通布圖的圖書館和私人手稿收藏;以及超越通布圖乃至西非地區而探討非洲的文學遺產。對于非洲阿拉伯知識傳統的現代學術研究僅僅零星見諸非洲、歐洲和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本書對非洲前殖民時代的書面歷史文化研究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南非)沙米爾·耶派等 ·文化研究 ·30.8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當代卷上。
殷企平 ·文化研究 ·27萬字
本書以詩歌本體為切入點,通過宏觀概括與微觀分析,以文本細讀與文化學、發生學相結合的方式,對晚清詩界革命中詩歌本體的構成要素——語言、節奏、意象、體式等進行剖析,從中發掘出這些要素內部出現的相異于傳統詩歌新的質素與趨向,通過歷史的縱向比照,認為這些新質素解構了傳統詩歌的本體而孕育了現代新詩的發展方向,從而得出現代新詩的發生早于胡適等人的倡導和嘗試而肇端于晚清詩界革命的結論。
胡峰 ·文化研究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