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來論述費正清新漢學的要義和貢獻,特別是他對中國儒學和大一統思想的文化思考;梳理了西方漢學研究模式從東方主義到中國中心觀的演變,揭示費正清新漢學開創性的區域研究特征,論述了費正清的沖擊——回應模式與柯文提出的中國中心觀中國研究模式的區別與聯系;另外,本書從語言翻譯角度厘清了一些常見的對費正清漢學的誤讀。
張凌 ·文化研究 ·8.7萬字
《經典與民間:水滸敘事的文化闡釋》內容提要:“散點透視”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的主要視角,由此形成的審美民族性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構中具有普遍性。這一結構也是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結構的重要類型之一。從具有民族特色的“散點透視”來觀照《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發現《水滸傳》敘事結構是血脈貫通、渾然一體的。
盧永和 ·文化研究 ·16.3萬字
利用出土文獻進行楚辭研究,目前學界主要集中在字詞訓詁、作品詮釋層面,本書則著眼于作家層面,綜合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傳統文獻、民間傳說以及學術史等多種信息,通過楚文化與楚辭的雙向互證,解決屈原世系、生平、仕履、放逐、沉江五大環節中的歷史疑難,推進屈原研究的進展。
周建忠 ·文化研究 ·14.2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中國人東渡日本,驚詫友邦之余,把體驗、考察、認知付諸文字。本文叢所選作者皆為旅日華人寫作的佼佼者。他們都旅居日本20來年,悲情與功利心似乎消磨了,基本能告訴國人一個真實的、切實的日本,也就是“80后日本”。這是新時代中國人的日本敘述,當今日本觀,具有歷史價值。本書從著名的“徐福尋仙”開篇,美麗的傳說,或真或假,為我們開啟了中國文化來到日本并繼承發揚的篇章。從日本的唐人禪寺和孔廟,到圍棋長笛,再到一碗抹茶,無不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智慧與生活方式。書名《扶桑華影》即是作者用現代人的眼光,為讀者搜尋出那些融合在這個島國日本中的中國元素。
龍昇 ·文化研究 ·10.5萬字
絲綢之路作為東方文明史中最具魅力的文化資源而久負盛名,它是古代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第一個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融匯的必要通道。是為此,《絲綢之路》雜志社自2012年以來,組織了多項考察活動,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
楊文遠 ·文化研究 ·9.3萬字
本書首先追尋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創作思想根源,考察他同美國社會、文化、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論述他的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的關系以及他與英國傳統文學之間的淵源,為解讀他的文本世界搭建一個歷史、文化和思想框架。再從主題思想、人物創造、創作方法等方面宏觀研究麥爾維爾的創作和藝術成就,重新給他定位。本書從一個中國學者的視角對美國經典文學、文化現象進行審視,充分運用當下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論,揭示麥爾維爾矛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楊金才 ·文化研究 ·11.7萬字
《前期與后期》是清華大學國學院劉東教授以獨特視角研究思想史,深刻反思當今人文學科學術狀況之作。劉東教授認為,對于人文學者來說,創作生涯的前期與后期同樣重要,從前期到后期是一個自我修養、磨煉心性的過程。在前期,需要視野的確立與充分的積累;而后期,則是一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揮,走向成熟,釋放出更多創造性的過程。有志于學術的學者,應該有所堅守與執信,不必在意短期、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在學術生涯的后期,要以刻苦與堅忍,堅持進行“后期寫作”。
劉東 ·文化研究 ·12.1萬字
《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分“天地開辟”、“神祇”、“英雄傳說”三個部分,作者在盡可能搜羅齊備中國神話斷片資料的基礎上,以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為標桿,力圖構擬出一個全景式的中國古代神話體系。
程憬 ·文化研究 ·19.3萬字
本書從文化符號學出發,將日常生活中一些無意味,卻一直重復進行的人類行為看成符號意義的一種類型,分析后物質時代日常生活符號意味的缺乏,所帶來的表現和后果等,并對其逐一研究。深刻剖析這些無意味行為的成因、以及帶來的影響,指出了生活中的數字化進程如何將主客體之間、主體之間的關系轉變為空洞的程序化模式,以及意味缺乏與“迷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從多個層面上提出了抵制這些異化效應的策略。
(意)馬西莫·萊昂內 ·文化研究 ·16.6萬字
本書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的年度論叢圖書,有資金資助。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2018),本書圍繞“當代中國文化國際文化影響力的生成”主題展開,收錄了中外學者的相觀討論文章若干。這些論文具體分別從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當代影視文化影響力、中國藝術與文化影響力等角度展開,論題既有宏觀的理論思考也有微觀的個案研究,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最新思考成果。
黃會林 ·文化研究 ·16.3萬字
無論尊孔派還是反孔派,所尊與所反的,都不是真實的孔子。本書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孔子,進而才能正確地認識《論語》。由孔子及《論語》,而不是相反的順序,無疑是正確的解讀理路。夏傳才先生對孔子及傳統經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書回到原著本身,從文本詮釋入手,分門別類全面講《論語》,是正讀《論語》;舉重若輕地探討了《論語》的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對《論語》的若干誤解;與艱澀的學院闡釋和通俗的大眾解讀相比,本書樸實無華,深入淺出。
夏傳才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文嘗試在二十世紀末期中西方批評理論和藝術實踐的后現代轉向背景下,從性別研究的跨學科角度去闡釋性別表演理論,同時結合二十世紀末中國語境下的性別跨界現象,在“理論跨界研究”和“性別跨界實踐”兩個層面上拓展性別表演的理論維度和批判實踐。以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作為出發點,結合人類學表演理論,將性別表演理論與社會戲劇的表演研究相結合,探討在后現代語境的悖論性結構中,何以在性別批評表述自身的過程中重新發現批評及其動力,以及有關表演的性別詩學對于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意義。
幸潔 ·文化研究 ·18.9萬字
本書精心選取林徽因關于建筑學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及其歷史發展階段的詳細論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調查報告。既可以看做資深建筑學家的學術文章,也可以當成著名散文家有關建筑的優美篇章。書中亦附有專業圖表,圖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淺,既可作為建筑研究者的參考書,亦可成為普通讀者的建筑學入門讀物。
林徽因 ·文化研究 ·15.7萬字
曹伯韓先生以淺顯通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金石考證、四書五經、史學地理、先秦諸子、佛學思想、理學流派、詩詞文章、自然科學及藝術門類,作了全面的介紹。此書搭建了一個國學知識體系的框架,是國學愛好者的必備讀物。對年紀尚輕的大學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此書也可以作為探索國學入門的捷徑。
曹伯韓 ·文化研究 ·12萬字
涵蓋了從古代到近現代時期的百家哲學思想,以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其哲學思想的精髓。通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系統地了解中國經典哲學,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適嚴謹的治學態度。
胡適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日本之鏡》通過對電影、戲劇、文學、藝術和神話傳說鞭辟入里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文樂《忠臣藏》、宮本武藏的傳說,或是黑幫片與家庭劇,伊恩·布魯瑪都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地探索有如鏡子般反射出現實的戲劇性幻想。他對日本大眾文化中病態怪誕的行為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讓讀者能理解這個被迫溫文爾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為”的風格化與儀式感,尋求壓抑自我的解放。
(荷)伊恩·布魯瑪 ·文化研究 ·16.7萬字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時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為了紀念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我們特推出了曾仕強經典語錄及系列國學經典珍藏版圖書。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孝經》有著深刻的研讀和理解。本書中,曾教授以建立良好家庭關系為要義,從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導引出孝治的觀念,更是將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強教授認為:天地是我們的根,父母是我們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飲水才會思源。相信大家的煩惱、痛苦、恐懼和困惑,或多或少都和家庭關系有關,希望你能從本書中有所收獲,探索中國式家庭倫理關系,建立更加和諧、友愛的家庭。
曾仕強 ·文化研究 ·7.8萬字
本書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關系中德國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作為“異在”之間的張力問題,由此梳理出德國文化史中的中國形象發展歷程,即一個“異”與“同”從博弈到融合的歷史過程:由17世紀以前在德國文化中作為“異國”的中國,到17世紀作為“異教國”的中國,到18世紀“異國”和“隱喻”兩種中國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紀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最后達到20世紀德國對中國認識的“自我化”。
曹衛東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以新時期文藝心理學研究為反思對象,梳理了新時期文藝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成績,,總結了新時期文藝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規律,就新時期文藝心理學研究的展開背景、核心問題、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以及研究主體的心路歷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反思,對文藝心理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
田忠輝 ·文化研究 ·17.6萬字
《關公為什么這樣紅——修崍榮談關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偉的研究成果,重點解讀了關公“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的正義觀,辨正了“大意失荊州”傳統說法,闡釋了弘揚關公文化的當代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作者認為,關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終成為“武圣”,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也是關羽踐行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結果。關公信仰作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圓融儒釋道,覆蓋多民族,連通港澳臺,護佑全華人”的力量,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揚。
修崍榮 ·文化研究 ·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