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自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明對泰文化的沖擊及其激發的回響構成了泰國追求現代性道路上的變奏曲。泰國社會一方面要強化南傳佛教作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確證南傳佛教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佛教成為現代泰國創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領域,其文明化過程同時在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本書嘗試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南傳佛教在泰國的文明化路徑,并通過呈現復數的他者來理解由諸多矛盾因素構成的社會發展動力。
龔浩群 ·文化研究 ·17.3萬字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故里,是中國道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渦陽縣委縣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合作舉辦了“中國渦陽老子道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并精選部分學術論壇上發表的論文,編為《老子道文化研究》,以學術研討的形式弘揚傳統文化。本輯為第2輯,共收錄了13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子與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文本解讀、道教與社會等方面內容。
何建明主編 ·文化研究 ·14.9萬字
《前期與后期》是清華大學國學院劉東教授以獨特視角研究思想史,深刻反思當今人文學科學術狀況之作。劉東教授認為,對于人文學者來說,創作生涯的前期與后期同樣重要,從前期到后期是一個自我修養、磨煉心性的過程。在前期,需要視野的確立與充分的積累;而后期,則是一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揮,走向成熟,釋放出更多創造性的過程。有志于學術的學者,應該有所堅守與執信,不必在意短期、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在學術生涯的后期,要以刻苦與堅忍,堅持進行“后期寫作”。
劉東 ·文化研究 ·12.1萬字
蕭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左翼作家,她的特殊的文學創造力受到魯迅的高度評價,其《生死場》《呼蘭河傳》等作品是左翼文藝重大收獲,也是魯迅啟蒙精神的發揚光大。本書是對21世紀以來十五年的蕭紅研究狀況的系統梳理,是十五年來蕭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從中可以看到這一領域的研究脈絡、主題、熱點和爭議,并反映出研究者自身的面貌。本書主要由十五章組成,對每一年度的蕭紅研究從作品研究、思想研究、生平研究、研究之研究等方面作出描述,并予以準確到位的評價。
魏麗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涉及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音樂類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藏族趕馬調。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曲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王顯暉 阿牛木支 安圖主編 ·文化研究 ·13.9萬字
本書分為五篇,依次為黃河之蘊、運河之韻、沂泗諸河之潤、泉水之淳和海水之魂,基本涵蓋山東省各類水文化資源,涉及歷史、考古、地理、建筑、軍事、文學、哲學、宗教、民俗等諸多領域。全書以通順流暢、風趣生動的語言,對山東省博大精深的水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宋立杰編著 ·文化研究 ·18.8萬字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教材,在中國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交際進行設置,以直接影響中國人交際的幾個方面為主,例如:人情與關系、面子、禮貌與禮儀等。本教材同時設計了與交際不直接相關但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內容,例如:家庭與夫妻關系、餐飲文化與飯局、民間傳統游戲等。希望幫助學習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影響中國人交際的諸多文化特點。
王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漢語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強烈認知需求,我國在海外建立起多種語言文化傳播機構,運轉十余年中不斷向著規范化調整。這些海外機構所歸屬的國內職權部門如教育部、國務院僑辦、文化部等單位也在各自職能范圍內積極統籌國內語言文化建設與海外漢語文化傳播的政策制定與監督實施等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向全世界傳播漢語與中國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實行“柔性外交”的重要環節。本文即于此背景之下,在縱向梳理漢語文化海外傳播歷史脈絡與橫向對比中外語言文化傳播經驗基礎上,從語言、傳播學等理論入手,厘清漢語文化國際傳播內涵,結合實踐分析現階段全球化背景下漢語文化國際傳播的利弊條件,直面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張德瑞 孔雪梅主編 賈涵副主編 ·文化研究 ·15萬字
本書以朝鮮燕行使記錄的中國見聞為研究對象,展現異國使臣眼中的滿族風貌,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民風民俗展現的社會景觀,從語言接觸中滿漢語言的考察,到民族融合背景下滿族禮制風俗的變遷,從文化傳統折射的滿漢女子地位之差異到對滿族女性的綜合評判,燕行使都進行了細致描述。對滿族群體來說,這是一次從具象到宏觀的域外歷史書寫;對燕行使來說,這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間碰撞與融合的情感表達。
姚曉娟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的第二部,述及西漢初期到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文學史,涉及司馬遷、漢賦與樂府、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派別與文學家。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學功底與考據功力,加之日本學者嚴謹而細膩的風格,遂使本書常發他人所不能道,視角獨特,見解深刻。作者從《史記》中的“天道是耶非耶”一句入手,將其作為理解西漢至南北朝之間企圖擺脫國家羈絆、拒絕埋沒于體制的“士人”精神的鎖鑰,勾勒出中國古代士人努力把握命運、遵循自然情感而生的人文群像?!吨袊糯膶W》是白川靜研究中國上古至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普及性著作。其書被日本中央公論新社收入文庫叢書,是面向一般讀者而不做艱深學術分析的著作。原書承接白川靜性質類似的著作《中國神話》,共分《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冊;我們此次引介,亦分兩冊獻給華語讀者。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15.4萬字
本書是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舉辦的“法藏與東亞佛教研究研討會”的論文集,收錄了十一篇文章,兩篇書評。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傳世文獻和海外珍稀文獻為依據,討論法藏思想觀念及文本等議題。華嚴宗研究兩篇,一篇從翻譯等角度討論華嚴宗的觀音詮釋,一篇討論伯亭續法對法藏華嚴判教思想的發展。兩篇書評分別是關于《大乘起信論》的成書問題與中國儒道佛三教關系。
劉成有主編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大學里都有哪些學科門類?為了應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了解些什么?這本《通識:學問的門類》也許會給迷茫中的學生一些啟發,給需要“自我充電”的職業者一些助益。編者將本書內容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文化藝術四大門類,并將隸屬于不同門類的共36個具體學科從時間發展脈絡、主要代表人物、學科發展關鍵成果以及個別學科在日本的發展現狀等方面向讀者展示各個學科的基本發展情況。在文字敘述的同時,書中穿插了大量關于具體學科內容的圖表,以多樣圖表的形式立體呈現各學科發展中的主要人物、關鍵時間、重要事件等。簡明的文字表述,清晰的圖譜展示,圖文并茂,為讀者開啟了解各個學科的大門。
日本實業出版社 (日)茂木健一郎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文化記憶研究領域的一部原創力作,趙靜蓉教授的新著,就國家記憶的生成機制與經典建構、數字時代國家記憶的危機和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數字時代,我們如何以及為什么要記憶?是什么形塑、建構和控制了我們的記憶?媒介的變化,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網絡、微博、微信等)的出現,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記憶的形態以及記憶與權力的關系、記憶的儲存和傳播方式?這些是或將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熱點話題。記憶的主體是每一個鮮活的個體,但國家通過“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種種方式引導和塑造著個體記憶,從區域、情感、社會、道德等各個方面影響著個體記憶,從而構成了個體記憶的“結構或框架”,并最終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質性、在政治上具有統一性、在情感倫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國家記憶。
趙靜蓉等 ·文化研究 ·18.8萬字
《穆旦詩編年匯?!返侥壳盀橹鼓碌┰姼柰陚淇煽康囊徊咳K菍χ袊F代文學史的重要詩人穆旦的全部詩歌作品進行編年和匯校,編年是體例,匯校則是從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對穆旦作品所進行的文獻整理?,F存穆旦詩歌共約154首,但至少有120首以上存在著版本歧異現象,修改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可見一斑。結合所能找到的穆旦詩歌的全部版本展開匯校整理,即是本研究主要的工作內容。本書認為,穆旦對于詩歌的修改是一種典型的詩人修改,匯校其詩歌版本,將為穆旦研究提供一種更為切實可靠的研究基點。同時,對穆旦這樣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詩歌作品展開匯校,能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做出有效的探索。
易彬 ·文化研究 ·14.4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對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進行系統性探討的專著。本書首先對手機游戲的基本界定、特點以及分類進行概述,并以時間為軸對國際、國內手機游戲的發展歷程與演變進行詳細梳理。在此基礎上,著重結合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征,考察青少年手機游戲使用現狀及其內部的具體屬性結構、行為特征,并總結出手機游戲成癮的測量與診斷。其次,本書從系統論的角度,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以及教育學等多個學科視角探討影響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探討手機游戲成癮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負面影響。最后,立足我國實際情況,結合國際上主要的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干預對策和經驗,力圖為我國構建系統、科學、高效、精準的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干預體系提出相應的參考。
劉毅 ·文化研究 ·15.8萬字
中國乞丐文化在歷史時段上有強大的延續性(時),在空間地域上有驚人的一致性(空),它與主流文化乃至精英文化之間又有生動活潑的交流性(上下),而這種交流性也反映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其實質也是一種上下關系。本書是作者在其英文獲獎原著StreetCriers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緊扣時、空、上下這三個主題,對晚清以來的中國的城市底層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全書資料豐富、內容詳實、立論嚴謹、文筆生動,是中國都市文化史和次文化研究領域內一部有創意的新作。
盧漢超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是一部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教材。編者積十余年田野教學實踐之經驗,撰成本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方法,解答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等問題,闡述了田野實踐教學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何在歷史場景中解讀族譜、契約、碑刻等民間文獻,以及在田野中閱讀信仰儀式、開展口述訪談的辦法;下編為教學案例,以編者在國家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的教學實踐為例,從問題導向出發,細致地模擬了教學中的指導、提示、提問、討論等情景,展示了學生從進入基地到課程結束將會得到的完整訓練過程,充分展現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田野與文獻結合、扎根鄉土與宏大關懷結合的特色。
黃國信 溫春來 ·文化研究 ·14.4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訪談與文獻研究,對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廊坊地區冀中音樂會的生存樣態。冀中音樂會歷史悠久,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典型;是宮廷音樂、寺廟音樂與鄉間音樂融合的典范。本書對其歷史、現狀、發展困境有實事求是的記錄,對音樂會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應走藝術化、殿堂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設想,以期音樂會能進入課堂、走入千家萬戶。
陳新海等 ·文化研究 ·18.5萬字
本書為學術研究論文集,收錄論文十余篇,論題集中于中國古代俗文化研究領域,具體包括俗文學及文獻研究、俗語言研究、俗文化田野考察、域外俗文化研究介紹等內容,體現了當前國內及世界俗文化研究的前沿和高水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項楚主編 ·文化研究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