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張維為主編“中國話語叢書”中的一種,由相對獨立的8篇文章組成。作者聚焦“工業黨”文學、“速食電影”(如B站up主“谷阿莫”)等網絡文化新現象,在總結西方國家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與意識形態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思考在互聯網新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更為合理、有效的文化治理邏輯與途徑,實現文化宣傳工作中的群眾路線。
林凌 ·文化研究 ·11.6萬字
本書是作者多年從事水文化遺產宣傳教育研究的成果總結,全書分“水文化文物鑒賞”和“水文化文物論略”兩部分。前部分選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物,從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思維觀念等方面,鑒賞其中所體現的水環境、水歷史、水哲學、水美學等多元文化內涵;后部分則分篇論述了古代鎮水神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水文化遺產價值判斷和水文化創意設計、古代排水文化、我國水利文獻的發展分期和不同階段特點,以及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古代越族水文化精神等,側重于探析水文化文物和遺產的價值、流傳、保護和利用。
涂師平 ·文化研究 ·14.6萬字
本書從漢學期刊研究視角解讀《教務雜志》辦刊歷程,梳理近代漢學知識傳播網絡,通過期刊文本和數據分析闡釋漢學傳統嬗變中的傳播主體、主題和話語,展現刊物在漢學研究中的獨特貢獻與價值。
薛維華 ·文化研究 ·9.9萬字
本書稿圍繞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的中心任務,分13個專題分別從基礎理論與實踐層面探討了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發展現狀、進展態勢和未來方向。關于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領域方面的對策建議也分別在各專題中進行了思考和闡述。
彭俊玲 趙春英等 ·文化研究 ·12.4萬字
商滅周興的轉捩點竟是由于紂王抑止不住自己“力比多”的沖動?狐貍精妲己是女媧的替身嗎?看《封神演義》中的“神仙意境”如何延展出中國文化的心理軌跡。——神仙的卓然特異在于能將性激情轉化為長生不老的生命資源,這種獨一無二的思維在道教文化中獲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這個層面上,梁歸智將《封神演義》視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學層面的表現。全書從《封神演義》的兩條基本情節線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隱藏的民族潛意識與文化心理。
梁歸智 ·文化研究 ·12.9萬字
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山海經中的一百余種珍奇異獸按所居場所、外貌特征、習性等進行全方位梳理和考證,其中把博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生動傳神地描摹出我國上古神話中諸多傳奇形象以及神話背后的科學現象。同時,為更直觀地展現這些異獸的魅力,本書特別選取古代《怪奇鳥獸圖卷》和《山海經圖鑒》中的彩繪圖片作為插圖,文圖對應,以增強可讀性和觀賞性。
李愛國 ·文化研究 ·2.3萬字
本書是一本研究“左聯”潮汕作家群較為深入、資料較為翔實的學術著作,主要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從地緣、人物交游、話語空間等方面對當時“左聯”潮汕作家群體的形成與發展進行論述,介紹杜國庠、洪靈菲、戴平萬、丘東平、楊邨人、馮鏗等潮汕作家旅滬前后的人生經歷、文學與革命活動,及其在上海的活動痕跡。下編主要對洪靈菲、戴平萬、楊邨人、馮鏗等人的作品進行解讀,對他們的創作風格與思想歷程的轉變進行爬梳,并對蔣光慈、楊邨人等人的“背叛革命”作了相對客觀的分析。
許再佳 黃景忠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主要探索本土化英語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本土化英語寫作進行探討,包括語言教學理論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和啟發、二語習得理論及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等,提出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內容之一是在寫作中用“中國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下篇從教師的角度對英語寫作進行闡述與指導,包括遣詞造句、段落的構成與展開等應試英語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等不同的方面,期望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寫作思路。
羅燕子 ·文化研究 ·10.4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這是一本以金代儒學特征和儒學理論成果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金代儒學發展的政治文化生態,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了金代儒學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優越感對儒學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金代的儒學理論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論觀點,同時通過對文人作品的分析,發掘隱含在文學作品中的理論見解,從而總結金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本書在對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學思想研究中總結探尋金代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學在金代的發展成果,力求為中國儒學發展史補充一些不該遺失的內容。
賈秀云 ·文化研究 ·19.1萬字
在19世紀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英文期刊中,中國儒學議題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傳教士、漢學家、外交官等圍繞中國儒學人物、派別、譜系、核心觀念等展開跨越世紀的闡釋、討論和爭辯。儒學議題因為刊物生產發行的開放性而在傳播面相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覆蓋性、高時效性以及作者與讀者、書與刊、中與西之間的多層互動性,客觀上塑造出迥異于16—18世紀以專著為主的傳播、接受與影響的面貌,并將儒學西傳由單一的漢學家的專業認知演變為與普通大眾的社會認知并軌的文化輸出,進而成為和合中西文化、構建中國形象的重要依據。
蔡慧清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書將《茶經》《續茶經》合編,除了因為兩者都是茶藝專著而且書名有傳承關系之外,更因為它們都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基本上將唐代之前和清代之前國人對于茶的理解和茶道的演變囊括其中,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國學經典。
(唐)陸羽 (清)陸廷燦著 翟文明編譯 ·文化研究 ·11萬字
《齊魯服飾文化研究》以齊魯服飾為研究對象,依托豐富可靠的文獻、考古和田野調查資料,較為全面地記錄了齊魯服飾文化傳承流布的狀況,并系統地厘清數千年來齊魯服飾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書中收錄了近300幅精美圖片,有畫像石拓片、剪紙、年畫、壁畫、照片等。
徐靜 穆慧玲 ·文化研究 ·10.9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