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了進一步宏揚中醫文化,促進中西醫文化的交流,本書以中醫發展歷史為經,中醫文化事件做緯,分別從起源發展、基礎理論、治療方法、名醫經典、中醫諸科、文化交流、現代中醫等七個方面,對中醫歷史、文化、醫療、教育、產業、交流等各個方面進行介紹,對中醫發展歷史中的理論、名醫、名著、重大事件、發展前景等方面中的重要內容配以精美插圖,并附以簡短的文字說明。圖精言簡、通俗易懂,本書主要供中醫工作者參考、中醫愛好者閱讀。
王富春 李鐵主編 ·中國文化 ·4.6萬字
上古神話是中國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的源頭,是中國最本色的名片之一。中華先民通過一個個瑰麗的神話,告訴我們民族是怎么誕生的,先民們是怎么生存的、怎么探索世界的……這些神話是先民對自然和人生進行探索、思考后開出的美麗花朵。中國神話看似是神的故事,其實是人的史詩。每個神話都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每個故事都對應了一個時代的認知和文明,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
張小泱 ·中國文化 ·10.5萬字
齊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鮮明的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文化精神,不僅在我國古代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已經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對今人依然有許多啟迪和借鑒意義。《中華傳統文化:齊文化讀本》叢書編寫委員會以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指針,從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上把握齊文化的特點,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面向中小學生,一體化設計讀本的編寫內容與編寫體例,使讀本由淺入深,由分到總,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點面結合,縱向延伸,呈現出層級性、有序性、銜接性、系統性。
《中華傳統文化——走進齊文化》編委會編 ·中國文化 ·7.5萬字
中華傳統藝術門類繁多,精彩紛呈。本書以趣味問答的形式介紹了與傳統藝術相關的知識、趣聞、故事等,涵蓋音樂、舞蹈、戲曲、器物、書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門類。在形式上采用一問一答式,提問生動活潑,發讀者心中之問,易于激發讀者興趣。例如漢代美女趙飛燕以跳“掌上舞”著稱,她真的能在人的手掌上翩翩起舞嗎?“唐三彩”包含哪三種基本色彩?它真的只有三種顏色嗎?“顏筋柳骨”常用來形容書法剛勁有力,那書法中的“筋骨”具體指什么?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傳世名作《肚痛帖》真的是在肚子痛時創作的嗎?《韓熙載夜宴圖》中為什么會出現五個韓熙載?……解答問題時不僅介紹了相關的藝術知識,而且穿插了生動的逸聞趣事。每個問題還精心選配了精美圖片,圖注信息量豐富,活潑有趣,大大提高了圖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徐樑 孫晉諾 許友超撰寫 ·中國文化 ·7.4萬字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屈原 ·中國文化 ·18.4萬字
本書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是第一部系統論述圍棋理論、全面探討圍棋戰略的作品。《棋經十三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經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同時本書收錄有班固的《弈旨》、馬融的《圍棋賦》等七篇經典篇目以及《圍棋近譜》,對讀者了解圍棋文化,有現實意義。
張擬 ·中國文化 ·2.7萬字
說到“學習教育”,你會聯想到什么?是再熟悉不過的校園,最親密不過的同學,還是可親可敬的老師?在書中,我們陪你穿越時空,走進古人的學堂,一起探訪古代的私立學校,拜會古人的家庭教師,了解那時的同學們如何給漢字注音。我們也會把你帶回現實生活,告訴你“大手筆”的用法,“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典故,老師何以稱“老”……學海無涯,我們以“樂”為舟!
牛冠恒撰 ·中國文化 ·7.8萬字
本書從七情到花開,從植物到動物,在詩詞中發現中醫中藥,用科學的視角、文學的筆觸、人文的情懷把詩詞和中醫交匯在一起,在感悟美的同時也理解了中醫。詩詞抒發情感,記錄生活,中醫藥食同源。中醫養生文化更是涉及衣食住行諸多方面。當詩詞遇到中醫,詩詞內涵更加豐富飽滿;當中醫遇到詩詞,中醫變得通俗而美麗。
邊江紅 周澤先編著 ·中國文化 ·8.6萬字
誰家的槐樹會有罪?哪里的石頭會敗家?赤壁緣何分文武?西湖可曾有胖瘦?紫禁城為何非紫色?懸空寺是否真懸空?一書行盡千里路,閑來細品五千年。本書將帶你行走在祖國的遼闊疆域,了解山川地理、尋訪名勝古跡,一起品讀它們背后的歷史典故和人文傳說,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李強 ·中國文化 ·6.6萬字
采用中醫藥、藝術、文學相結合的模式,通過中醫藥、畫與詩的形式展現,打造全媒體中醫藥文化資源,進而有效將中醫藥、畫、詩連脈,構建中醫藥文化的詩畫融合傳播路徑,以期增強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知曉率,降低中醫經典文獻解讀難度。從而提高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用創造性思維與方法對中醫藥文化的詩畫融合傳播路徑進行研究。
李蕊著繪 ·中國文化 ·5.3萬字
浙江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民俗風情更是淳厚獨特。本書從絢麗多彩的浙江民俗中精選35個故事,從歲時、生產、生活、飲食、信仰等側面展現浙江民俗的風情畫卷。親切質樸的語言,搭配傳統的中國畫,向孩子們講述獨特民俗背后的悲歡離合、人情冷暖,帶孩子們領略浙江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
毛曉青 ·中國文化 ·7.7萬字
復雜的機械能測算出群星的軌跡,石頭上的地圖可以準確地描繪山川河流,水羅盤指出通向海洋深處的航線。陽燧點燃火苗,魚洗噴出浪花,木牛和流馬輕松地翻越山嶺,復雜的數字和公式證明世界的豐富和多元。遙遠的古代,這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古人擁有哪些聰明才智?他們的智慧怎樣啟發著我們?這正是《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么?科學發明》要呈現給讀者的世界。
舒銀霞 ·中國文化 ·7.6萬字
《文學遺產》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70年來,《文學遺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推進我國古代文學研究事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作出了卓越貢獻。經過編輯部幾代同仁的辛勤工作和開拓創新,《文學遺產》已成為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最高水平的權威學術刊物,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 ·中國文化 ·19.1萬字
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人們對色彩追尋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那么,每一種色彩的歷史命運如何?人們的色彩觀念又有著怎樣的文化演變?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值得我們探索。本書共四章,分別從大自然、動物、礦物和生活4個方面講述了100多個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書中以顏色為核心,結合可愛的插畫,用詼諧的文字講述了顏色的由來、相關的名人故事、制作工藝和文學詩詞等文化知識,讓人們在感受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與顏色相關的文化知識。全書圍繞中國傳統色拓展自然科普、歷史人文知識,與人們身邊的萬事萬物密切結合。內容豐富,語言詼諧,圖片有趣,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懂懂鴨 ·中國文化 ·2.9萬字
從《山海經》到《聊齋志異》,從神話傳說到中華民俗,中國奇幻文化蘊含了民間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它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每代人的心中,為影視、動漫、小說、游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本書收錄《子不語》《太平廣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古代典籍中100個奇幻詭譎的故事,化身為美女的青衣蚱蜢、身披鱗甲變成龍的貨郎、活了幾百歲的獨角人、從烏龜肚子里鉆出來的鱉寶……并配以細膩詭譎的插畫,為讀者呈現一個光怪陸離、神秘莫測的世界。
徐客著 山米繪 ·中國文化 ·5.2萬字
《中華傳統文化——走進齊文化》編委會編 ·中國文化 ·3.4萬字
《禪花與節氣節日》依托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傳統的歲時文化,二是中國人對花長久以來的衷情和應用,三是中國傳統繪畫和詩詞的影響。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的歲時文化,源自先民在耕作、游獵、桑漁、騎射等生存中對自然天象與物候周期性變化的觀察和認識,反映了先民的宇宙觀。禪花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色彩,與美學、文學、繪畫、植物學等關聯至深。本書介紹了禪藝插花與節氣、節日的有關聯系以及禪花作品與詩詞繪畫藝術交相輝映的風采,輔以時令禪藝插花代表性作品示例,便于讀者了解和掌握禪藝插花的制作步驟和作品意境的創作與欣賞。《禪花與節氣節日》可供園藝愛好者、花藝培訓和花藝愛好者、花店從業者參考閱讀,也可供相關院校的園藝、環藝、花藝、植物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學習參考。
楊卓 呂玉主編 ·中國文化 ·4.2萬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優秀文明成果的典范,具有豐富的文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以詞為載體,借二十四個詞牌貼合各節氣的典型特征,詠唱萬物之靈秀,賞析節氣之多樣性,科普節氣之基本知識。二十四節氣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經由文化與科學的結合,展示自然之美。本書以詞為媒,激發人們品讀節氣詞的興趣,幫助人們多角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本書真正的“作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邵澤華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是一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風故事讀本,選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賢,彰顯家風對于這些圣賢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業績所起的重要作用,將傳統家風的基本條目、義理融于故事,完整地呈現了他們的高尚人格與家風傳承。
李存山主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中華傳統文化——走進齊文化》編委會編 ·中國文化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