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老祖宗留下了許多“不成文”的禁忌或規矩,這些規矩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既反映了傳統文化,也是千百年來的禮儀積淀。本書以漫畫的形式,生動活潑的風格,圖文并茂地闡釋了諸多中國老規矩,內容涉及起居、會客、交際、禮節、打扮等,解析不同生活場景中的處世之道,旨在抓住時間的針腳,讓美好的品德、家風和教養為每個人熟知和銘記。本書適合想要了解中國規矩、學習禮儀教養的讀者閱讀。
齊曉晶 任娟娟編著 ·中國文化 ·2.4萬字
《孫子兵法》篇幅不長,只有6000多字,卻已流傳了2500年依然煥發著智慧之光。作者認為,《孫子兵法》其實隱約描繪了一個思考的過程、一種思維方式,是一部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視角豐富的奇書。本書參考大量古今注家對原文的解釋,并且參照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對宋代傳承至今的《孫子兵法》原文進行了注釋、整理與解析。同時,作者對“計”“形”“勢”“奇正”“變”等概念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富有創見地用《孫子兵法》對“背水一戰”“三皇會戰”“甲午戰爭”的戰略戰術思路進行解析。本書希望通過對《孫子兵法》中的思維方式的剖析,讓讀者更為透徹地理解這部千古奇書的智慧,為讀者在分析問題或做決策時提供有益的幫助。
王天骕 ·中國文化 ·16.2萬字
自由無礙的鯤鵬、肯定一切的莊周夢蝶……鬼才莊子贈與后世何其豐厚的精神遺產!日本老莊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以存在主義觀點解釋了莊子內篇的思想精髓。本書按《莊子·內篇》篇目順序分為七部分,收錄和解釋、解讀了《莊子·內篇》全文,在解讀時,作者沒有拘泥字詞解釋,而是盡量去抓住莊子思想的核心與脈絡。后面的“莊子與《莊子》”部分介紹了莊子本人生平、思想,《莊子》這本書的特質及版本,使讀者通過本書能對《莊子》及其思想有整體的把握和較為深入的理解。
(日)福永光司 ·中國文化 ·14.5萬字
《墨子讀本》收錄《墨子》原典,作者在詳細注釋、完整翻譯的基礎上,對原典進行了簡明透徹的解說,讓讀者深入理解《墨子》。《墨子讀本》共分為兩大部分。主體部分包括《兼愛》《非攻》等墨家思想的核心篇章,隨后摘錄《非儒》《公輸》等重要篇章。每章由譯文、原文、注釋、解說四部分組成,既疏通文意、注解疑難字詞,又闡釋本章的思想實質。第二部分是附論,介紹了墨家團體及思想的發展軌跡、《墨子》的思想史意義等。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領域的中國哲學專家,用現代、國際的視角解讀《墨子》原典,不僅將墨家精神的內核外延、發展源流清晰梳理,還塑造了生動的墨子及墨家團體形象。
(日)淺野裕一 ·中國文化 ·12.2萬字
《重陽》是一部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重陽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本書中,作者分三大板塊詳細介紹了重陽的多種起源、歷時兩千多年的流變、古今中外的各種節俗與現狀,以不同時間、地區的風俗活動、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穿插其中,輔以精心挑選的近50幅彩插古圖,挖掘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至數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終極的壯觀,帶你在傳統節日里體悟中式生活的時間之美。
楊琳 ·中國文化 ·8.1萬字
全書較全面系統地記述了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及經驗。包括谷類和棉麻栽培,養蠶,繅絲,燃料,食品加工,制鹽,制糖等;制造磚瓦、陶瓷、鋼鐵器具,建造舟車,采煉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燭,造紙等;五金開采及冶煉,兵器、火藥、朱墨、顏料、曲藥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對原料的品種、用量、產地、工具構造和生產加工的操作過程等記載都很詳細。作者通過實地觀察研究,對古代的生產技術成就進行了總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明)宋應星著 李經邦譯注 ·中國文化 ·16.6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孟子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戰國時代,諸侯混戰,城市國家興起。第二部分介紹了孟子其人的一生經歷,從推行政治主張到退而講學。第三部分為本書主體,作者選擇了《孟子》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譯注,并結合時代和孟子本人來講述作品內涵。作者以一個日本學者的冷靜、客觀的認識,有溫度地描述了亂世中的孟子及其思想主張,打破了對孟子的刻板印象,把他重新拉回到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
(日)貝冢茂樹 ·中國文化 ·9.9萬字
《孫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軍事著作,本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日)淺野裕一 ·中國文化 ·12.6萬字
《老子》本身短短五千余言,卻文意深奧,氣蘊廣博,是“無”的形上智慧的集中體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金谷治以其多年精研漢學的功力,為《老子》全書八十一章一一擬定題名,自釋譯與解說兩方面解析老子思想,其中針對各章重點又有不少評語與說明,方便讀者理解內容,與老子思想對話和交流。
(日)金谷治 ·中國文化 ·10.5萬字
《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
(南朝宋)范曄 ·中國文化 ·18萬字
“雖為人作,宛自天開”。故宮的規劃與建設,薈萃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紫禁城沿中軸線排列并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格局宏大,其規劃融入了陰陽、五行、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等易學元素,左祖右社金水橋、東文西武……易學精粹在這里閃爍著光芒。天地相應,乾坤交接青龍白虎與朱雀玄武相互圍合護衛,體現了國人“恬神守志”的哲學智慧。本書的編排依照故宮的布局,分為中、西、東三條行走線路,以易學視角探尋故宮奧妙。讓我們置身于故宮的亭閣街巷,借助于先人高義,更深入地領略中華文明之美。
劉振羽主編 ·中國文化 ·1.3萬字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對一些數字表現出格外的偏好,并賦予了它們特定的寓意。從易學的角度賞析中華數字文化,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對于尋常人而言確實難以參悟。不過“大道至簡”,通過列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參詳,即便人們的認識水平高低不同,也都能夠從中感悟到數字的魅力,驚嘆于數字的精妙之處。筆者衷心祈愿這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回歸本源,遵循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傳承增添文化趣味,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劉振羽主編 ·中國文化 ·2.7萬字
姓氏不僅是區分名字的符號,更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本書從姓氏的起源出發,結合Y染色體的遺傳規律揭示姓氏發展的科學邏輯,繼而研究李、王、張等大姓的崛起,及陳、林、馮等南方姓氏遷徙分布,呈現姓氏的地域分布演變,并探討歷史上“同姓不同宗”、改姓、改讀音、復姓等現象。本書融歷史、科學與社會觀察于一體,以多學科視角解答姓氏謎題:用分子生物學辨別名人的同姓后代,用語言學追溯姓氏的音變軌跡,用歷史學還原姓氏背后的權力博弈。無論是西域改姓的歷史印記,還是霸總姓厲的影視偏好,都能在姓氏文化中找到源頭。翻開本書,讀懂姓氏文化,讓生活多點樂趣。
鄭子寧 ·中國文化 ·10.1萬字
本書選取《易經》中的十個卦——“乾、坤、比、離、履、謙、夬、革、臨、節”,兩卦成對,從五個方面加以闡釋,示例演繹,總結古今中外官場的經驗得失,借《易經》思想之宏富,悟為官之大智。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工作之余多讀一讀本書,學一點《易經》常識,從中吸取為官智慧,定能獲益匪淺,為官一身輕。
顧易 ·中國文化 ·4.9萬字
禮法制度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產物,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經歷了近千年的沉淀與一代代思想家、政治家們深入的思考和選擇,有著深厚的歷史與哲學根基。本書講述了從西周建立禮法制度,到春秋戰國禮法分立,再到西漢禮法再合的過程,大致講述了中國禮法制度的起源與形成。
陳鷟 ·中國文化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