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區的共和國同齡人,這批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優秀作家組成當代文壇半壁江山,影響深遠。本書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縱向把握他們成長的心靈歷程,橫向剖析他們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從整體特征、全托記憶、時空經驗、親子矛盾、懷舊情緒等角度切入,系統研究了他們的心靈發展歷程。
楊志 ·理論 ·15.4萬字
本書以“亞洲價值和人類未來”為主題,書中收錄的20篇論文從不同視角論證了亞洲價值以及它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希望本書能夠引起相關學者和關心亞洲價值崛起的人士,以及那些關心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的人士的關注,并激發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興趣。
江暢 強以華 李家蓮 ·理論 ·13.1萬字
本書圍繞怎樣更好地認識文化、把握文化、發展文化、完善文化等角度,全面論述了人類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內容橫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視野寬廣,角度新穎,旁征博引,史海鉤沉,有作者獨到的見解。
李中元 ·理論 ·14.9萬字
本輯“物質文化研究”專題,分別分析了“雙11”購物狂歡背后的病理邏輯、現代中國域外游記中的博物館書寫、英國人的飲食喜好從咖啡向茶的轉變、當代漢服審美的興起等;“聽覺文化研究”專題,所選文章既包括對“抖音”、歌曲《南泥灣》的個案研究,也包括一些譯介西方聽覺文化理論的文章;“同時代”問題的研究,分別探討了電影如何具有“同時代性”、“同時代”文化批評的理論資源和文明論意義;“其他論文”則是關于金庸小說的對談、對恐怖電影快感機制的解析、對“鳳凰男”書寫的批判性研究,等等。
陶東風執行 周憲主編 胡疆鋒 周計武副主編 ·理論 ·22.7萬字
本輯“聽覺文化研究”專題對以下問題做了頗具開拓性的探析。如聽覺文化研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強調聽覺文化研究是為了對抗“視覺霸權”嗎?如何研究現代作家筆下的“聲景”?廣播如何塑造了想象的共同體?“亞文化研究”專題則呈現了西方學術界關于亞文化與后亞文化的爭議。其他文章,如對電子游戲在中國的去污名化過程的分析,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分析21世紀以來的詩歌創作,以及對宮斗題材作品的烏托邦建構的分析,也頗有可讀之處。
陶東風執行主編 周憲主編 ·理論 ·17.7萬字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中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歷史、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30.3萬字
智慧養老是一項長期的、惠及全民的系統工程。隨著首都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對智慧養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種服務模式更適合首都智慧養老需求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本論文集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相關老齡服務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模式,對國內現有養老服務模式進行廣泛調查和比較研究,結合首都社會發展的特點,對智慧養老的現狀、發展趨勢、服務模式、應用環境和安全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為首都智慧養老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服務模式,對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科學發展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包含了項目研究總論和14篇論文。本論文集以大量的實例和理論幫助讀者學以致用,適合養老信息化工作者和研究者參考,也可作為政府決策層的參考,還可提高大眾對智慧養老服務的認識。
徐志立 石剛 王紅霞 王冠宇 齊愛琴 尹遜偉 ·理論 ·10.5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神話通識課》選取聯大蕞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聞一多神話課”的講義,選錄聞一多愛徒陳夢家教授對古代信仰活動“巫”的講解,并將吳晗教授的山海經神話系統研究作為補充,成為一部完備的神話通識讀本,將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以及奔放瑰奇的想象之美呈現于眼前。
聞一多等 ·理論 ·11.8萬字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29.4萬字
祥瑞與災異是漢代思想與學術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東漢以降,流波日廣,最終在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中占據一席之地。漢代讖緯由思想而政治,由民間到廟堂,全面地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書在先秦兩漢思想文化及政治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下,考察了讖緯產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根源,并揭示了讖緯中蘊含的有益于文學理論生成以及書寫的積極因素與特有價值。
王洪軍 ·理論 ·28.8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
楊世文 ·理論 ·24.8萬字
希臘化文明是在亞歷山大帝國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興文明,是希臘古典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結果。絲綢之路是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溝通東西方文明之間交往的大動脈。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文明與以希臘化文明為代表的西域諸文明發生了直接的接觸,希臘化文明的遺產由此進入中國,并最終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傳統之中。本書共6卷,由30多位國內外專家合作撰寫,以“文明交流—互動”為基本寫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兩大文明在“古代文明交流互動”這一大背景之下的歷史邏輯關系。
楊巨平總主編 楊巨平等著 ·理論 ·33.1萬字
本書創造性地提出了“神話主義”的概念,以之指涉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由于現代文化產業和電子媒介技術的廣泛影響而產生的對神話的挪用和重新建構,神話被從其原本生存的社區日常生活的語境移入新的語境中,為不同的觀眾而展現,并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意義。運用這一概念和理論視角,采用民族志式田野作業和網絡民族志等方法,本書細致而深入地考察了當代中國神話在遺產旅游和電子媒介領域的再現和重構,分析了神話主義的文本特征和本質屬性,并闡述了神話主義的生產與當代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通過漢、哈尼和苗族的遺產旅游個案,以及互聯網、電影電視和電子游戲等領域的考察,本書生動地論證了這一核心觀點:“神話主義是神話的第二次生命”。本書摒棄傳統神話學以古代典籍神話的溯源研究為圭臬、以“向后看”視角為主導的做法,轉而以“朝向當下”的新視角,揭示了古老神話傳統在當代社會中呈現出的新形態和新活力,拓寬了神話學的研究領域,有助于學界和普通讀者在更完整的歷史脈絡中把握神話的生命力。
楊利慧等 ·理論 ·38.6萬字
本書從價值觀的角度,對儒學的內在文化精神與主導原則作了系統而深入的理論思考。以天人之辯為儒家價值體系的邏輯起點,本書考察了儒家對力命、群己、義利、理欲等關系以及道德原則的絕對性與相對性關系的理解,由此進一步分析了作為儒家價值追求目標的人格理想。通過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為軸心的價值體系以及這一體系在歷史中的演化過程,本書同時展示了儒學的多重理論內涵及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雙重意義。
楊國榮 ·理論 ·30.3萬字
本書系作者關于中國古代文體學與美學研究的論文結集,涉及文體史與文體學史、文體理論與文化意蘊、審美形式與美學理論等研究領域。作者將中國古代的文體形式與文體理論置于社會歷史、文化的關聯域中進行研究,探討文體和文體觀念生成的文化和美學機制,闡釋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意蘊,深入發掘中國古代文體和文體學的民族特色。
賈奮然 ·理論 ·20.4萬字
書稿內容為近二十年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表演藝術類(包括曲藝、戲曲、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優秀論文。本書是“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萃”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全面梳理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經篩選、整理后,按專題進行編目集結成書,分成六編,第一編“非遺表演藝術及其傳承人”,第二編“說唱藝術”,第三編“傳統戲劇”,第四編“傳統音樂”,第五編“傳統舞蹈”,第六編“史論”。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論分析都將豐富該領域的成果。
岳永逸 林旻雯 ·理論 ·37.2萬字
楊巨平總主編 楊巨平等著 ·理論 ·29.8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國學通識課》分為國學縱覽與國學典籍兩大部分。馮友蘭先生以時間順序為綱,主講“子學時代”“秦漢儒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道學”“清學”,系統性論述國學發展歷程,脈絡清晰。朱自清先生逐本講解重要國學典籍,內容翔實,使讀者獲得多角度的國學理解和思考。
馮友蘭 朱自清等 ·理論 ·16.4萬字
本書呈現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美學和文化理論的軌跡和成果。內容涉及文學理論史和美學史上一些重要的討論、命題、思潮。作者從翻譯的視角重估了朱光潛當代學術研究的意義,客觀評述了錢中文文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遜、德里克、伯曼等理論家的論述,直逼西方現代性的核心問題,正視其成就、局限,能夠促進對西方現代性的認識,對推動中國現代性的健康發展也具有啟發、借鑒和警示意義。本書既有對歷史的回顧、梳理,也有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致力于客觀介紹、科學分析、價值判斷的有機融合。
李世濤 ·理論 ·26.8萬字
本書對“記憶”和“歷史”的關系進行深入闡述,通過揭示兩者關系的歷史性變化,呈現它們在記住、解釋、建構過去的意義方面的作用;對科幻文藝的研究既有對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細致解讀,又有對西方科幻電影中的“隱私”主題、“元敘事”問題的深入分析;聚焦于新媒體環境中的青年亞文化的生產、消費與話語建構,涉及網絡話語中的“自我矮化”問題、網絡游戲的文化批判、泰劇粉絲的跨文化想象問題等;深入梳理“情動”理論在西方人文學術界的研究動向,以及中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前沿思考。
周憲 陶東風 胡疆鋒 周計武 ·理論 ·2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