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的研究主題是從1636年“大清”成為國號到1912年溥儀退位為止的近三百年間,清朝的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作者將清朝置于歷史和全球視野中,展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們的觀點是如何在他們的制度、物質文化和習俗中表現出來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漢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滿洲特征”的兩極觀點之間,作者找到中間地帶,利用豐富的多語種的文獻資料,展開充分的討論,提供了關于晚期中華帝國文化和社會的基本且完備的介紹。
(美)司馬富 ·中國文化 ·27.8萬字
古代中國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統為唯一合法傳承路徑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并在父權制基礎上發展出以宗族關系與皇權承續嬗變為中軸的專制社會治理系統。但由于生物遺傳、蓬勃多元的社會因素等局限,當局者又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儒家倫理的輔助調整工具,即以繼嗣養子為核心的擬親制度,包括顯性形式如異姓收養、以庶為嫡、同宗繼嗣,乃至贅婿、招夫、改嫁、兄弟結拜等伴生丐養關系,以及隱性變體如天子之道、蓄士養客、宗族部曲、師生門人、主官辟召、賜姓贈名等種種形式,成為血親系統“盜譜者”,并在不同程度上促進著社會能量交換與資源整合。
馬陳兵 ·文化史 ·22.3萬字
《易經與管理》中國的《易經》為開變革管理之學先河的著作,國人不重視自己文化中的經典,而外國人卻視之為至寶。受大學同窗激勵,作者重新研讀《易經》,開始有系統地研究《易經》,并執筆為文,希望能融合古今之說,而建立中國管理哲學的基礎。《易經與管理》以《易經》為核心、輔以學術架構為根基,旁征博引策略管理觀點、東西方文化差異、《道德經》、四書五經與史籍,甚至是佛學與禪宗的思維,巧妙地與現代管理學理論相互激蕩共振,“萃思”更精妙的智慧火花。此外,書中引用許多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貫穿于經文的解釋之中,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
陳明德 ·中國文化 ·35.3萬字
《國學經典全知道》收錄了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影響最深、流傳最廣、價值最高的經典典籍,它們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軍事學、成功學、教育學、文學、美學等各個領域的集大成者,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這些經典之作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藝術上的熏陶。
桑楚 ·中國文化 ·32.8萬字
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出現,是誰的發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歷史邏輯。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后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歷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志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松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史,困難之處還不在于歷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歷史細節,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困難恰在于胡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回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于穩固,以致我們忽略了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歷史地位逐漸松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袁一丹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意大利簡史》收集的是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洲小說和一部意大利簡史。哈代小說選譯包括《悲慘的德國驃騎》、《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傳說》三個短篇。《傀儡師保爾》是德國作家施篤謨(TheodorStorm,1817—1888,一譯施托姆)的一篇頗為有名的小說,發表于1874年。小說情節簡單、純樸,文字清晰、優美。《意大利簡史(AShortHistoryof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從“干校”回北京后,由羅先生和朱海觀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約請共同翻譯的,于197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書由英國人艾迪(C.M.Ady)和懷特(A.J.Whyte)編寫,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韋利(D.P.Waley)改編。翻譯時采用的是劍橋大學1963年版(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3年)改編本。書中對意大利歷史由古代(古羅馬)一直敘述到當代,敘述簡明扼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歷史系列叢書之一部。
(英)赫德 韋利 ·文化研究 ·23.5萬字
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北京文化更凸顯其獨特的價值;作為古都的北京,有著內涵深刻的文化性格,更有著姿態豐贍文化形態。燕國文化作為北京文化之胚胎影響深遠;現存碑志存量頗豐,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書法、對聯遍及現存建筑與古跡中,堪稱點綴古都的明珠;清宮廷畫熔鑄中西,具有別樣的藝術魅力;皇家園林亦呈現著特有的美學品格。古代北京詩人群體及作品也獨具風韻;民國文學作品中的北京、影像中的北京是古都在藝術世界的投影,也是文化的北京。另外,還有語言的北京、導游話語中的北京。本書論及北京文化的具體樣態,呈現其前世今生。
朱佩芬 裴登峰主編 ·地域文化 ·29.2萬字
本書在漢宋間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視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延續與變革,討論史家意圖的流轉變化;關照列傳編纂范式限定下的史傳與其他文獻的互動與整合。通過列傳編纂這一命題,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現實基礎及其中蘊含的史學思想,乃至文學意識,反思漢宋間史學發展的情況及史學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進而揭示漢宋史學發展的脈絡,及其背后的深層歷史動因。
曲柄睿 ·文化研究 ·26.5萬字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約工匠、學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隸工匠,是這些真實具體的男女工匠,創造了秦漢中國。李安敦教授透過本書,帶領我們了解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復雜的社會、商業和技術網絡,讓我們從走馬觀花中停下腳步,開始體悟千年前的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有著與當下的你我一樣的人性。
(美)李安敦 ·文化史 ·27.1萬字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就來源于神話時代的意識,它已構成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在不斷輪回的朝代中彰顯。神話思維便是中國詩性智慧的根柢。漢畫像藝術,則是這一圖像世界的典型代表,漢代在神仙世界的營造中,刻畫了源于中國先秦時期最古老神話圖像呈現的智慧。本書就是在漢畫像圖像中尋求神話時代民族文化的大傳統、集體無意識意識的原型意象,借以展示中國神話之魅的審美特征。
朱存明等 ·文化研究 ·46.4萬字
《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是以蘇州園林文化中直觀的物質景觀為背景,聚焦于楹聯匾額這些文字性、文獻性遺存,結合各園林不同風韻的實景,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字聯額的書家、出處、用典、建園歷史,置景意境,移步換景的高妙韻致等,并作出立體、綜合的介紹和深度、細致的賞析,引導讀者超越走馬觀花似的留念性游玩,從更高層面體會、感悟園林文化以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風范。作者是我國專心致力于園林文化的著名專家,更是蘇州園林研究的第一人,學養豐盈,在寫作本書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每座園林的講說上,按照人們入院后的行走線路,結合蘇州園林移步異景的文化特點,駕輕就熟地逐一介紹各個景致所見的匾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本書有彩圖可供觀景讀書時比對,文字流暢平白,完全可以作為一般讀者了解、研習蘇州園林文化的啟蒙讀物。
曹林娣 ·地域文化 ·21.2萬字
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講述燕園的前世,內容涵蓋明末勺園,清代弘雅園、集賢苑、暢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蔚秀園、承澤園、鏡春園、治貝子園等相關園林的歷史興衰和文化脈絡。中編講述燕園的開辟和燕大的精神。下編講述燕園的今生,內容涵蓋從紅樓到燕園的融合與升華;北大又一個甲子的風雨兼程,燕園“一塔湖圖”象征的形成;以及北大人“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品格與情懷。《北大燕園的前世今生》圖文并茂,以數百幅歷史圖片、風景圖片與翔實的史料為讀者呈現北大燕園的厚重歷史。
江溶 王燕飛 ·文化史 ·25.8萬字
全書分為世界卷和中國卷兩個部分,從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主要的藝術門類入手,采用故事性的事例將人藝術發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藝術常識娓娓道來,包括了藝術流派、藝術大師、藝術杰出人物代表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方青羽編著 ·各國文化 ·30.9萬字
《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1》回顧和分析了2020年中國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10部電視劇,并以此10部重要作品為個案,深入剖析年度中國電視劇行業的重要問題。秉持多元的評價標準,《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1》分析的案例是經過網絡普選、大學生代表與專家代表三輪投票評選出的作品。類型敘事的新探索、網絡劇的精致化以及新的播出與影視模式等,都通過這些案例表征出中國電視劇創作與傳播的新態勢。《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1》以點帶面,以代表性電視劇個案管窺中國影視產業的全貌,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為中國電視劇的可持續與創新性發展提供鏡鑒。
范志忠 陳旭光主編 ·文化產業 ·26.1萬字
在中國早期電影中,像《采茶女》《棄婦》《可憐的閨女》《盲孤女》《上海一婦人》《摘星之女等這樣直接以女性命名的影片就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片名中沒有“女”字,但是帶有明顯女性特征的影片,比如《玉梨魂》《楊花恨》《春閨夢里人》《秋扇怨》《秋聲淚影》《人面桃花等。另外,以愛情因素作為片名的影片也占據了相當比例,比如《松柏緣》《水火鴛鴦》《愛神的玩偶》等。片名的女性化傾向暗示著電影內容對女性的偏愛,無論是什么社會身份,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總是處于情節的中心位置,既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也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中國早期電影對女性生存問題給予了特殊關注,對女性命運和情感元素進行了社會性的闡釋與評析,延展了社會公眾對中國社會女性生存和女性命運的關注和探討。由此,中國早期電影便與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社會思潮、文化生態和女性現實生存形成密切互動。以“女性”為切入點,去透視、觸摸歷史,與清末民初的中國展開對話,這是本書期待達到的愿景。
徐雅寧 ·中國文化 ·22.3萬字
日本天皇文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謎題之一,日本天皇制自確立一千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易姓革命,具有濃厚的政治文化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日本天皇制度,就無法把握日本歷史文化。本書通過分析《古事記》中關于日本皇室起源的系列神話,探究日本天皇制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脈絡,為讀者進一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界,以期加深中日兩國歷史文化的交流。
莊培章 ·理論 ·29.1萬字
《宏德學刊》是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為CSSCI來源集刊。本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向國內外發行。
賴永海主編 ·文化研究 ·35.2萬字
書稿圍繞著《小說月報》上的廣告,分析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中,經濟、政治、法律、傳媒、教育是如何影響文學的發展走向的。
李直飛 ·文化研究 ·20.3萬字
《甘肅文化史》,伏俊璉、周奉真主編,是一部系統簡明的甘肅文化史讀本,梳理了我國甘肅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史。全書據主題分為十三章:中華始祖文化、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隴上周秦文化、甘肅古代民族文化、絲綢之路黃金段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呈現、隴上長城與邊塞文化、敦煌文化、甘肅石窟文化、甘肅寫本文化、甘肅書法與繪畫、甘肅文學簡史、隴右思想與學術、甘肅黃河文化。
伏俊璉 周奉真主編 ·文化史 ·29.2萬字
夢華主編的《超級彩圖館:失落的文明》分為覓祖尋根、遠古記憶、文明溯源、文化謎團、文字探秘、古墓探訪、廢都揭秘、古跡拾貝、奇觀透視、古物擷珍、歷史懸疑十一個部分,在參考大量文獻資料、考古發現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層層揭開塵封千年的文明之謎,力爭給讀者提供最豐富、最權威、最全面的信息。
夢華 ·各國文化 ·4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