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近年來的社會史研究中,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蔚成風氣。日常生活史研究從生育、交往、休閑活動、消費行為等看似瑣細的對象中理解人類生活的實態,內容涵蓋從皇室到平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通過與物質文化、社會性別、科技、醫療、身體、藝術諸領域研究的融合,逐步發展出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本書以日常生活史研究為主題,精選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十八篇,從學術史、基本理論、重要方法、個案研究等不同層次,反映了這一專題領域的最新進展。
常建華 ·中國文化 ·51.3萬字
作為漢末一將,關羽生前得到的評價總體而言并不顯赫,卻于千載之下傲視群雄,成為中華大地“護國佑民”的神明?!翱h縣有孔廟,村村有關廟”,足見關公信仰深入基層、植入人心的群眾基礎。清代關廟這樣一幅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關公信仰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這一“造神”過程中,傳說、筆記、平話、戲曲、小說等文學諸樣式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相生互動。關羽的形象不斷發展變化,至今已過一千八百年,似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不解之謎。
胡小偉 ·文化史 ·51萬字
為了幫助讀者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快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編者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史料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推出了此書。全書分為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茶、中醫、養生、飲食等卷,文字通俗易懂。
文實 ·中國文化 ·50.4萬字
早期郵壇(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其重要性和郵學價值,是構成中國集郵通史和專業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郵壇的上海集郵文獻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國郵政史、郵票史、集郵史上的許多重要問題。本著以甄別搶救清末民國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為主旨,將散見于清末民國時期各種報刊、文集、日記等文獻中的有關集郵資料進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于中國集郵史、郵政史、郵票史的大視野中,從文獻學視角系統記述從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郵文獻的編輯、出版、發行狀況及其特點,客觀評價這一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的歷史地位。并且力圖將集郵文獻史這一課題擴展深化,挖掘華郵珍品、郵商行業、郵票拍賣、郵會、郵展以至新郵炒作、郵票造假等在當時集郵書刊披露的史實遺聞。
朱勇坤 ·文化史 ·50.4萬字
本論文集主要收錄了2018年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發表的論文,共43篇。內容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歷史文化、絲綢之路、西北歷史文化,以及涼州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學者們利用傳世文獻以及武威地區出土的漢簡、墓葬、石窟、碑刻材料,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威的歷史和絲綢之路文化等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 ·地域文化 ·50.2萬字
《古文觀止》是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選編的一部古代散文集。《古文觀止》編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為經、作家為緯,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列,選錄自春秋戰國至明末三千多年間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脈絡與特點,體現了中國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魯迅先生在《集外集?選本》一文中說:“以《古文觀止》和《文選》并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卻一樣不可輕視。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之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p>
鐘基譯注 ·中國文化 ·50.2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祝酒辭。通過從酒的起源到祝酒辭的興起、發展、演變,乃至最后成型,對祝酒辭進行了全方位闡述,希望讀者了解祝酒辭的“前世今生”,并對酒文化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此外,還遴選出數百例題材豐富的祝酒實例。下篇為紅白喜事致辭。書中對紅白喜事的禮俗和紅白喜事致辭的特色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同樣選取了諸如婚禮、生日、節日、會議、商務慶典、送行、就職、升遷、升學、喬遷等多種不同場景的案例供參考。本書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和實用性?!耙槐谰?,笑迎五湖四海賓客;一本奇書,恭奉千秋萬代讀者。”
楊茜彥 ·文化交流 ·49.8萬字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特指在當今世界產生廣泛影響的以大眾文化和媒介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思潮、智識活動與跨學科研究。本書對“文化研究”的歷史語境、思想譜系、發展歷程、理論構型、批評實。其中,對文化研究的早期淵源、對伯明翰學派三大領軍人物、對文化研究的全球播撒和后現代轉向、對文化研究的理論范式、對文化研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及文化研究的學術前瞻等問題的研究,為本書用力最勤之處。
陶水平 ·文化研究 ·49.8萬字
王邦維主編的《季羨林先生與北京大學東方學(上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季羨林與東方學”研討會上發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數是季羨林先生當年的學生,后來又大多在北京大學工作,成為季先生的同事。也有的雖沒有在北京大學學習的經歷,但寫了文章,也參加了我們的研討會。文章的內容因此都與北京大學東方學學科和季羨林先生有關。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是學術論文,作者全部是北京大學東方學學科內的教師,他們分別就自己的教學研究領域中題目撰寫了論文,同時發表在幾個學術研討會上,后來又經過修改,收入本書。
王邦維 ·中國文化 ·49.8萬字
八大山人的藝術風格自成一家,別具面目,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但他的作品晦澀難解,留給世人很多謎團。甚至連八大山人這個名字本身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八大山人研究》時隔多后修訂再版,作者結合新發現的文獻,增加了一些章節,改寫了部分內容,充實了若干論證材料,尤其是對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觀念、思想發展過程和家學淵源等方面的討論,融入了較多的新內容,同時也記錄了作者在這一領域不斷思考的痕跡。
朱良志 ·文化研究 ·49.5萬字
該論文集是2012年12由武漢大學文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系和《文學評論》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武大?哈佛“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國際高端學術論壇成果的匯編,論文作者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以及美國、德國、法國、韓國等高校與科研院所,如嚴家炎、、楊義、陳平原、王德威等,全是該領域的著名學者,論題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建構的前沿課題,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的批判性反思、當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熱點、域外文學史書寫的理論與方法等,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論壇綜述分別發表于《文學評論》、《武漢大學學報》、《長江學術》以及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網站,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陳國恩 王德威 方長安主編 ·文化研究 ·49.4萬字
這是第一部解讀“無陂不成鎮”現象的文化“史記”。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既將“無陂不成鎮”放在北緯30。的文明坐標上解讀,結合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發展過程,揭示其“楚風豫韻”的文化特征,又從《詩經》《楚辭》《史記》等中華文化經典中,查證“無陂不成鎮”含義的衍變與方言源頭。同時,以考古成果、方志、家乘等多重證據支撐,傳承開新,探尋“無陂不成鎮”的當代價值。真可謂“一頭連著古老的楚魂,一頭通向生機勃勃的現實與未來”。
裴高才 王鳳霞等 ·文化史 ·49.4萬字
本書為已獲批準的院創新工程項目“當代中國文學現狀與文化發展研究”子項目“理論專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多個年頭,我國文藝理論也在“全球化”、“本土化”、“新媒體”、“文化研究”,甚至對文藝理論與美學的質疑與“終結”的聲浪中度過了不平凡的十多年時光。理論需要自我反省,需要自我批判,自我拯救。為此,該書圍繞“21世紀的文藝理論:國際視域與中國問題”展開研究,集中探討了“文藝理論基礎與前沿”、“西方文論與中外文論比較與影響”、“古代文論研究的新走向”、“中西比較中的美學研究”、“文化研究與新媒介”、“創作實踐中的理論介入”等學界普遍關心的重要理論問題,試圖通過我們的研究與關注,在中外越來越多的理論交流與對話中,探討文藝理論的老問題、新發展,以推進我國文藝理論的持續發展,為21世紀我國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高建平主編 ·文化研究 ·49.2萬字
何處是江南?言人人殊。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會變遷和離亂更為顯著的民國;這里的江南在鄉土,立足于鄉民直接照面的基層共同體;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漸趨一體的整體格局中觀照地域社會;這里的江南在日常,著眼于鄉村社會生活的細部。本書以日常諸要素為邏輯依據,首先刻畫江南鄉民的時空坐落,確認其基本生活單元,接著從勞作與生計、日常境遇、人際關系、婚姻生活、休閑方式和民眾觀念諸面相進行橫向的微觀考察,而鄉民生活的改進則偏重于縱向軌跡的勾勒,最后從研究法的角度對社會史的另類史料和思維方式問題進行專門思考。我們以當時人、當地人、當事人的立場體悟鄉民生活的意義,在風土社會與文明世界的關系中展示江南鄉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學科資源以回應社會史的時代和學術關切。
小田 ·地域文化 ·49.2萬字
本套書精選“三百千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2種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準確釋義,同時根據每節內容,配以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識、文學典故,閱讀性強,文、史、哲涉獵廣泛,專注塑造國學精神。在原文和故事中,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珍稀插畫,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以反映傳統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蕭史 ·中國文化 ·49.1萬字
張居正講評《論語》古本是專為萬歷皇帝量身定制的皇家讀本,本書在古本的基礎上進行了翻譯,包含《論語》原文、今譯、張居正講評原文、譯釋,可謂字字珠璣,飽含深刻的哲理。張居正曾先后擔任明穆宗隆慶皇帝的侍講侍讀,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知經筵官,可謂兩代帝師。他對《論語》的講解集歷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即講出了帝王之道、領導之智又講出了修身之理,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論語》,了解儒家思想。
張居正 ·中國文化 ·49萬字
傳統古村落、古名鎮是星羅棋布的中國農村的縮影,是“鄉愁”的寄寓地,也是新世紀城鎮化建設的出發地。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社會現代化進程,同時也使傳統鄉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生長在農耕文化土壤上的鄉土民俗文化變成了遙遠的歷史記憶。該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碩成果,選擇山西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黃河沿岸、長城邊關“三河一關”有代表性的古村鎮作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為古村鎮文化景觀的整體保護與扶貧策略診脈發聲提供學術支持。全書共有五章,每章首先從時代變遷、地域分布的角度總體論述各地域古村鎮的歷史文化與保護現狀,然后選擇具有標志性、典型性的專題深入探討,綜合運用民間文學、文藝美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理論進行分析解讀。把個案研究與整體論述相結合,通過古村鎮文化景觀整體保護的“山西經驗”,探索不同類型古村鎮保護的共性問題,使之具有超越個案走向整體的學術意義。
段友文 ·地域文化 ·48.5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五卷為同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的“近代卷(下)”。本卷主要研究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尤其重視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狄更斯、哈代、馬克·吐溫、安徒生、左拉等世界經典作家重要作品在源語國的生成以及在歐美和中國傳播過程中的再生成,并且特別關注報刊、圖書出版與流通對經典生成的催發作用,以及影視等媒介在經典傳播與再生成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蔣承勇 ·文化研究 ·48.4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深入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本書以期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做深入解析。
張驥等 ·非遺 ·48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由導論:中國學問大傳統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道”論;“圣”論;“文”論;“聞道”論;“詩教”論構成,主要包括:中國禮樂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之形態;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綜論作為綱的“道”等。
林衡勛 ·文化研究 ·4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