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張北高原泛指河北省張北、沽源、康保、尚義四縣,內蒙古正藍旗、太仆寺旗、化德、商都四旗縣在內的內蒙古高原東南部,清末民國以來俗稱“壩上”。本書是研究張北高原歷史文化的專題文集,內容涉及壩上的建置沿革、史跡掌故、社會狀貌、風土人情、文化延脈等,多數文章屬近代史研究范疇。當代及現代研究未入。所收除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圖書、期刊等資料,尚有“知網”等文庫的博、碩論文,一部分選自《研究動態》和當地政協文史委員會出版的文史資料。
尹自先主編 ·文化史 ·135萬字
《國學流變》實為中國思想小史,它以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演變為線索,圍繞人性論、天人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探尋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軌跡和規律。書中“緒言”概述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全書主體共分七章,即先秦諸子、漢朝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樸學。“余論”部分簡述明末尤其是1840年以來,西學東漸對于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影響和變化,以及人們對于中學與西學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看法。主體中的每一章都均由三個板塊組成,即時代背景、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時代背景力圖囊括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事件,社會思潮努力描述當時社會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人物則包括思想家的生平事跡及其思想范疇和學術觀點。閱讀國學流變,我們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學術思想脈絡,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讓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人格得到镕鑄!
夏海 ·文化史 ·76.2萬字
2023年12月19日,在“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重要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權威專家認定,在南京西街發現的“越臺環壕聚落”應稱“長干古城”,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時期。這是南京歷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書開篇從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北圖霸業建造越城和長干古城的驚天發現說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從北陰陽營文化、點將臺文化到湖熟文化、吳文化,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從太伯奔吳到楚吳爭戰,從長江到秦淮河,從長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蕩蕩,開天辟地,南京像一顆遙遠的星辰,在遠古、上古時代隱隱閃耀。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開金陵王氣的序幕。從中古到近古,南京屢屢成為龍興之地,歷經東吳霸業,建康風云,南唐偏安,宋元滄桑,大明基業,清代浴火重生,中華民國肇建。在中國的許多歷史轉折點上,南京都濃墨重彩地登場,成為華夏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除了王氣隱顯這條主線,本書還重點探索南京綿延不絕的“煙水氣”,將文脈綿延、商貿集散及佳麗沉浮等數條歷史脈絡貫串全書。雖云“人文”,但其中政治、經濟、藝術、文學、宗教、建筑、園林、飲食、出版、教育與科舉史、城市發展、對外交流、地理變遷等諸方面,大小史事,種種變遷,無所不包,將南京三千年來的滄海桑田——歷史與現實、地域與文化、城市的興廢與時代的嬗變、王朝的氣運與文化的傳承、世道的滄桑與人性的駁雜等——浩瀚而又清晰地呈現于字里行間。
薛冰 ·文化史 ·71.4萬字
本書在10—14世紀中國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對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遼夏金元等政權及其主要宗教思想,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通貫性研究。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對遼夏金元時代的宗教思想文化進行了整體研究,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該時期各王朝的主體宗教思想與中原漢族之間文化認同的細節、路徑與特點;從宗教學和歷史學視角,系統考察了這一時期各主流宗教思想文化的具體內涵和理論特點,探討了各種宗教形態、思想與遼夏金元社會的互動,及其與文化認同的關系。力圖展現這一時期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民族史的全貌,揭示“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袁志偉 ·文化史 ·65.7萬字
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中,儒學思想已長久而深刻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以及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塑造過程中。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儒家派別的起源、繼承和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講解。通過本書,廣大讀者不僅可以對儒家及儒家學派史有系統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韋力 ·文化史 ·56.1萬字
本書搜集、整理歷代關中詩歌文獻,再輔以相關的圖像(包括文獻圖像、古跡圖像、出土文物圖像等),按照時代的發展分類排列,互相對應,互相印證,以“志”為主,力圖以詩歌文獻與圖像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關中詩歌的發展歷史,展示關中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史。
劉鋒燾 ·文化史 ·52.9萬字
歷史上,其實有兩種中國史觀。一種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國,叫王朝中國;一種是貫通于所有王朝之上的中國,叫文化中國。所有王朝,興亡交替,短則數十年,長則二三百年;唯有文化中國,越千年、歷百世,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帝王為中心,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不過歷史表象,江山實乃歷史本體。重讀中國歷史,要把歷史放到江山中讀,不要放在王朝里讀,要用詩性的眼光讀,不要用“資治”的眼光讀。以詩性之眼,能讀取文化的江山,用“資治”的眼光,只能圍繞王朝打轉。文化中國,不一定非要呈現某種既定的國家形態,在與王朝中國的互動中,它以文化的江山表現出來,即便在當下民族國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漂洋過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觀的方式存在。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51.4萬字
作為漢末一將,關羽生前得到的評價總體而言并不顯赫,卻于千載之下傲視群雄,成為中華大地“護國佑民”的神明。“縣縣有孔廟,村村有關廟”,足見關公信仰深入基層、植入人心的群眾基礎。清代關廟這樣一幅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關公信仰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這一“造神”過程中,傳說、筆記、平話、戲曲、小說等文學諸樣式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相生互動。關羽的形象不斷發展變化,至今已過一千八百年,似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不解之謎。
胡小偉 ·文化史 ·51萬字
早期郵壇(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其重要性和郵學價值,是構成中國集郵通史和專業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郵壇的上海集郵文獻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國郵政史、郵票史、集郵史上的許多重要問題。本著以甄別搶救清末民國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為主旨,將散見于清末民國時期各種報刊、文集、日記等文獻中的有關集郵資料進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于中國集郵史、郵政史、郵票史的大視野中,從文獻學視角系統記述從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郵文獻的編輯、出版、發行狀況及其特點,客觀評價這一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的歷史地位。并且力圖將集郵文獻史這一課題擴展深化,挖掘華郵珍品、郵商行業、郵票拍賣、郵會、郵展以至新郵炒作、郵票造假等在當時集郵書刊披露的史實遺聞。
朱勇坤 ·文化史 ·50.4萬字
這是第一部解讀“無陂不成鎮”現象的文化“史記”。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既將“無陂不成鎮”放在北緯30。的文明坐標上解讀,結合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發展過程,揭示其“楚風豫韻”的文化特征,又從《詩經》《楚辭》《史記》等中華文化經典中,查證“無陂不成鎮”含義的衍變與方言源頭。同時,以考古成果、方志、家乘等多重證據支撐,傳承開新,探尋“無陂不成鎮”的當代價值。真可謂“一頭連著古老的楚魂,一頭通向生機勃勃的現實與未來”。
裴高才 王鳳霞等 ·文化史 ·49.4萬字
在西力沖擊下,中國社會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因為婚姻對中國人的文化意義重大,它順理成章的成為近代先覺者反思國家、民族命運鏈條的起點,婚姻變革被賦予了“強國保種”的悲壯語境。本書梳理1860—1930年中國婚姻文化的變遷歷程,清晰地把握兩性倫理和婚姻功能的變化脈絡,得出該段時間中中國兩性的解放和個體自由度的提高,它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體現,個性得以彰顯的結論,并認為自此人們開始追求有尊嚴的生活。
王棟亮 ·文化史 ·42.6萬字
呂叔湘先生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把現代漢語歸入近代漢語的范疇中,而近代漢語則指唐五代以來的書面漢語的連續體。他這一看法是在研究了公元9世紀以來大量漢語文獻基礎上得出的,其語言學同行多同意或認可這個結論。它促使我們在思考白話和文言之間的斷裂時采取一種更為審慎的態度,對于白話文運動過程中一些長期以來視作當然或不證自明的看法產生了懷疑。本文是從對這一疑惑的追問開始的。
李春陽 ·文化史 ·42萬字
《日本文化通史》系統地介紹和解讀了日本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領域的歷史演變,以及由這些文化元素凝聚而成的日本國民性和民族精神,并將這些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政治社會發展有機聯系,加以分析和解讀。作者從比較視角論述日本千余年與中國交往并融合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近代以來百余年與西方交流并調適西方文化的新鮮經驗。同時,作者還指出,在日本歷史上曾出現過全盤“漢風化”和全盤“洋風化”的思潮,但日本最終分別以“和魂漢才”“和魂洋才”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指導思想,構建起“沖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從而創造出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
葉渭渠 ·文化史 ·41.5萬字
夏海 ·文化史 ·40.8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周代禮制風俗問題的學術專著。本書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周代禮制中的原始元素為主題,以《儀禮》研究為基礎,注重充分運用《儀禮》一書在記錄動態的禮儀行為和禮儀流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對周代禮制進行探討。全書重點考察了周代禮制中從原始社會延續下來的帶有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古禮”,深入研究了周代禮制包含的大量古舊禮俗遺存,賦予了禮制研究更多趣味性,并且提出了具有原創性和啟發意義的觀點,它的出版,對于中國禮制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胡新生 ·文化史 ·39.5萬字
《西方古典學術史》是英國古典學者約翰·埃德溫·桑茲極重要的著作,全書共三卷,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公元前6世紀至19世紀古典學術的發展歷程,細數希臘羅馬學術發展流變,涉及各時期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尤以文獻學、版本學、詞源學、語法學見長,著述極為詳贍淵博,可看作對以往各個時代古典學術成就的總錄。本書為第二卷,所講述的古典學術史由文藝復興起,至18世紀。全書首先以意大利為中心,講述文藝復興時期對希臘、羅馬著作的研究,接著16,17,18世紀各為一章,每章分國別講述古典學術史。古典學研究的重要地區,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英國、德國,均有詳細的論述。
(英)約翰·埃德溫·桑茲 ·文化史 ·38.2萬字
本書以歷史學與文獻學的方法,敘述6—10世紀中國禪思想史的脈絡與演變。作者綜合禪門史料、石刻文獻、傳世文集和敦煌文書,從歷史、思想、文化意義及影響三個維度,考證、敘述禪史關鍵的四個世紀中,禪宗及其思想的歷史變化過程。在20世紀以來禪宗史研究的基礎上,不僅修正了此前禪史研究的若干結論,而且對禪思想的內涵及其意義,提出若干與前人不同的新看法。
葛兆光 ·文化史 ·36.6萬字
夏海 ·文化史 ·35.4萬字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游與工業城市,曾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為“亞得里亞海明珠”,于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方面在世界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更是以浪漫著稱于世。本書除附錄之外內容包括上編十二章,下編六章,描述了海上之城威尼斯的歷史及其人民的社會生活,從潟湖島上最早的定居點到1966年的洪水,再到今天的威尼斯,具體包括歷史學家馬林·薩努多、軍事家拿破侖、政治家丹尼爾·曼寧、建筑學家拉斯金等人在威尼斯發生的故事,展示了威尼斯的風貌。
(英國)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文化史 ·35萬字
五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被發現。隨著探索與發現、征服與殖民、貿易與交流,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蔗糖、象牙、珠寶,以及煙草,成為聯系世界的紐帶;在美洲大地之下沉睡億萬年的白銀被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輾轉匯聚到中國。進入中國的除了白銀和作物,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莫過于煙草。本書梳理航海史、交通史、外交史、戰爭史、商業史、移民史、宗教史、藝術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影像學、文學等相關典籍,擷取煙草在歷史浪潮中的閃光,重建煙草從美洲到亞洲、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勾勒出煙草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圖景。煙草進入中國,催生出獨屬于中國的煙草文化和各式各樣的中式煙斗——旱煙斗、水煙壺、鼻煙壺,這些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全面、直觀、富有趣味的展現。這是一部中國煙草發展史,而不止于煙草發展史;這是一部中國煙草文化史,而不止于煙草文化史。
白遠良撰 ·文化史 ·3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