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增訂十藥神書》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古籍,專注于治療虛勞咳嗽及肺癆等病癥。此書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增訂,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善。書中詳細闡述了多種藥物的配伍與應用,針對虛勞病癥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治療方法。作者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劑,為后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該書不僅具有極高的醫學價值,還體現了中醫對疾病治療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智慧。閱讀此書,有助于深入了解中醫對虛勞病癥的認識和治療思路。
葛乾孫 ·中醫 ·1萬字
蜂針療法技術操作規范的問世,是蜂療行業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切實舉措,填補了行業空白,當前蜂療技術在英、法、美、西班牙等國都有開展,本書也有一定的推廣價值。該標準經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相關的專家審閱與修改,已獲得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發布批準(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中聯)成立于2003年9月25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民政部登記注冊、總部設在中國北京的國際性學術組織)。該標準規定了蜂療針法的術語和定義、蜂針前準備、皮試法規程、蜂針技術各項操作方法、操作流程、適應證、注意事項等內容,內容全面,文圖并茂。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蜂療專業委員會 ·中醫 ·9601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工作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人亞健康狀況日趨年輕化,尤其是頸、肩、腰部的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無副作用、感覺舒適、易于接受等特點。由推拿按摩療法演化而來的保健推拿,對人體疾病的預防和日常養生更是有著獨特的作用。編者總結多年的針灸推拿臨床、教學實踐,根據推拿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結合頸、肩、腰部生理特點和運動形式,傳承創新、反復推敲、親身實踐、試點操作、不斷改進,創編出《頸肩腰自我保健操》一書,本書出版后受到業界和讀者的普遍認可和好評。應讀者要求,結合目前國內外對中醫保健養生的重視程度,以及我國對外交流日益豐富的現狀,作者在2016年出版的《頸肩腰自我保健操》基礎上編譯了中英文對照版,以適應時代發展、擴大閱讀人群。本書詳細介紹了頸、肩、腰各部位的推拿保健操,以及相關穴位、注意事項,通過真人動作示范,文字細解動作,使保健操生動直觀、容易理解,加之動作簡單、易于學習、實用性強的特點,可以作為廣大讀者養生保健、防治相關疾病的指導書,亦可作為從事康復、保健教學和臨床工作者的參考書,實為辦公、家庭必備書。
劉明軍 陳邵濤 ·中醫 ·9069字
本圖解約有20幅圖,具有理論創新、針法創新、定點創新的特點,將傳統中醫十四經筋與肌筋膜動力區帶、骨突動靜筋結點、神經血管有機結合,使得十四經筋肌筋膜動力區帶動靜筋結治療點圖解更加直觀,學習、攜帶起來更加方便。
吳漢卿 吳軍瑞 吳軍尚 ·中醫 ·9054字
中醫健康狀態評估是在健康狀態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對健康狀態進行分類判定的過程,是中醫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化的健康評估是保證健康調理實施效果的重要前提。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二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評估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8360字
該《指南》的制定、頒布和實施,將推動中藥品質評價向感官、化學和生物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有效解決常規中藥品質評價方法難以反映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的難題,為中藥產品實現辨質用藥、優質優價和科學監管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引領國際中草藥和植物藥質量控制的模式轉變和方法創新。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7997字
本標準規定了頭針的術語和定義、操作步驟與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與禁忌。適用于頭針技術操作。此外,還附有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等內容。本標準由國家科技部提出,由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歸口。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醫 ·7410字
《內功圖說》,又名《衛生要求》、《易筋經·八段錦合刊》,成書于1881年,清·潘霨著,全書1卷。分十二段錦總訣、分行外功訣、內功、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節,都有圖示并文字解說。圖示清晰,便于練習。對現代醫學來說,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潘霨 ·中醫 ·7265字
王琦院士所著《師承論》最早于2006年《中醫教育》上發表,洋洋灑灑六千余言,系統反映了王琦院士的中醫傳承思想,十幾年來廣泛傳播,影響甚廣。關于中醫藥傳承方向的專業出版書籍目前很少,此書也可彌補市場的不足,引起各方面對于中醫傳承教育的重視。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師承縱覽、于師之“傳”、于弟子之“承”三部分。中醫之學,璀巍光燦,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進,繁衍傳繼者,師承之教,未曾離之。從師而成者,代有其人,而于師之“傳”、于弟子之“承”均有要求。本書通過闡述中醫傳統傳承方式,揭示歷代名醫成長規律,為中醫人成為名醫、名師、名家提供有效路徑。本書適合中醫學專業學生、中醫教育工作者、中醫從業人員及中醫愛好者使用。
王琦 ·中醫 ·7021字
《素女經》,相傳為清代葉德輝著,成書年代當在宋代之前。書共1卷。主要記敘了陰陽交合之道、陰陽交合之法以及五常、五征、五欲、十動、四至、九氣、九法、七損、八益等房中保健方面的內容。對現代醫學來說,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葉德輝 ·中醫 ·6888字
《中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中醫病證部分”,采用中醫病名,闡述中醫辨治,納入神志病科常見病種,包括癲病、癇病、狂病、百合病、卑惵、奔豚氣、笑病、怒病、憂思病、悲病、恐病、驚病、厥病、多寐、癡呆、臟躁、梅核氣、產后神志異常、經行神志異常、遺精、早泄、縮陽等22個部分;第二大部分為“西醫疾病部分”,采用西醫病名,以中醫辨治為核心,提供西醫診斷依據,適合病證結合臨床診療模式,納入中醫藥診療優勢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強迫癥、疑病癥、急性應激障礙、癔癥、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嗜睡癥等8個部分。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學會辦事機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6827字
《跟我學中藥》系列叢書第二冊《常見中藥詳解》將繼續以漫畫的形式、敘事的手法,向讀者徐徐展開妙趣橫生又絢爛多姿的本草世界,較為詳細地介紹中藥的各論部分,并采擷40余味重點藥物著重分析和揭示其文化內涵與功用精髓,融學術型、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初步提升讀者的中醫藥文化素養。本冊圖書將是對普及中醫藥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的一次積極而有益的嘗試,出版發行后將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也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張繼紅 劉宇 楚立主編 ·中醫 ·6602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頸、肩、腰自我保健操,以及相關穴位、注意事項,通過真人動作示范,文字細解動作,使保健操生動直觀、容易理解,加之動作簡單、易于學習、實用性強的特點,可以作為廣大讀者養生保健、防治相關疾病的指導書,亦可作為從事康復、保健教學和臨床工作者的參考書,為家庭“肘后推薦書”。
劉明軍 陳邵濤 ·中醫 ·5096字
中醫紅外熱成像是指能夠敏感地接收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輻射,并通過光電轉換、電信號處理等手段,將人體的溫度分布圖像轉換成視頻圖像,以表達人體表面的熱源分布、深度、強度、形態及走勢,從而全面、真實、客觀、動態地反映由人體代謝所表達的整體健康狀況的一項非接觸性的快速測溫技術。本《規范》的編寫和發布,對于規范中醫紅外熱成像攝像環境及相關概念,其保障規范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適于中醫紅外熱成像環境檢測者和被檢測者在檢測過程中參考。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4380字
根據目前執業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加快處置速度和提高療效的需要,本表典以表格形式提供了150種中醫基本證治和230種現代常見疾病的中醫辨證選藥規范,內容涵蓋內、婦、兒、外、五官等科。這本類似全科中醫臨床手冊的速查表典,既可供執業中醫師查閱參考,也可供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輔助學習之用。
王玉興 ·中醫 ·3576字
該書為明?王良璨編次于明萬歷年間。該書10卷中,前8卷為“附方”,為該書的主體,共錄主方39首(如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越鞠丸等),皆為臨床常用效方。由此主方衍生出339方。其中四物湯一方即化裁出53方。每一主方先詳析主方,再將衍生化裁方分為兩類:其一為“加減湯名”,即將主方經加減其藥形成之新方;其二為“合和湯名”,即將主方與其他方合并之后形成之新方。此法以少馭多,乃方劑學研究之新法門。此外卷9“用藥”以功效統御相關藥品,進而比較各藥功效之特點,以及簡單配伍之效驗。卷10“諸賢論”乃醫學理論論說,尤重氣、血、痰、火及脾胃。
(明)王良璨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287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
(明)陳諫撰 張志斌整理 ·中醫 ·2611字
藥食同源是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的物品,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藥食同源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藥食同源的基本思想,將藥食同源中藥與食物相配伍,經傳統或現代技術加工而成的,具有調養、康復、保健作用的一類膳食品。本書就只針對藥食同源藥膳的相關標準。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學會辦事機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是全國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預防、康復、保健、生產、經營等單位自愿結成并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紐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中醫藥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2210字
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實際彩繪,能較好地顯示皮膚及隱現于皮下的肌肉、骨骼背景,具有立體感。圖面凈潔淡雅,便于清楚顯示經絡與穴位。描繪的是中國成年男性,具有靈氣、活力,既能使經絡穴位清晰,又能得到美的感受。由14幅經絡穴位彩圖組成,配以適量的文字說明。
靳士英 靳樸 劉淑婷 ·中醫 ·2018字
中醫古籍是中醫藥學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當代中醫藥學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傳承的第一步必須是熟讀中醫古籍,奠定扎實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是流行最廣的版本,本次影印選用明代趙開美復刻宋本《傷寒論》(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注解傷寒論》是金朝成無已對張仲景撰著《傷寒論》的注解,成書于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全書共10卷。本書不僅是全注《傷寒論》的開端,而且作為《傷寒論》的主要傳本,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對于原書的流傳具有重要作用。該書作為成無已的代表作之一,稱得上是理論結合臨床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漢)張機著 (金)成無己注 ·中醫 ·1777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