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3萬字
《素女經》,相傳為清代葉德輝著,成書年代當在宋代之前。書共1卷。主要記敘了陰陽交合之道、陰陽交合之法以及五常、五征、五欲、十動、四至、九氣、九法、七損、八益等房中保健方面的內容。對現代醫學來說,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葉德輝 ·中醫 ·6888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5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1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萬字
《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篇,是根據先師在廣西中醫學院所作的五個晚上講座整理而成;第二部分是附錄,附錄一是先師根據運氣七篇的內容所作的運氣提要,這個提要基本將運氣七篇中帶“常數”性的內容提摘出來,可以方便查找。提要中所列出的時相模式,先師在講座中都有介紹。附錄二是先師部分信件的摘錄,從這些信任可以看到先師的平生志愿、治學態度、治學范圍及思想深度。因此,我們認為這部《導論》不但是運氣學的《導論》,也是整個中醫學的《導論》,同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傳統文化的《導論》。
李陽波講述 劉力紅等整理 ·中醫 ·19.2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2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9萬字
《本草綱目》所述內容實用,涉及知識廣博,不僅對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療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對現代醫學、現代飲食學、現代養生學、現代保健品的開發,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書在參考了多種版本的《本草綱目》基礎上,以面向大眾、經濟實用為目的,以盡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為前提,并適當地刪去了一些怪異難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學性的醫方,以利于讀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飲食養療的知識,以便讀者更好地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參照學習運用,真正獲得保健養生的幸福生活。
李時珍 ·中醫 ·5.1萬字
本書為中醫臨床人才必讀叢書之一。《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經》共同構成了《黃帝內經》,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發展的基礎。《素問》全面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內容,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及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田代華 ·中醫 ·11.8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3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6萬字
全書共10卷,附指南總論3卷。分傷風、傷寒、一切氣、痰飲、諸虛等14門,載方788首。所收方劑均是漢族民間常用的有效中藥方劑,記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體修制法,是一部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臨床方書。書中許多方劑至今仍廣泛用于臨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書堂鄭天澤刊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書后附有方劑索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 劉景源 ·中醫 ·18.8萬字
由于古中醫學的傳承在一千八百年間發生多次的斷層,因而這份寶貴的遺產,連同古中醫傳統,瀕臨滅絕境地。近兩個世紀,鄭欽安“火神派”的誕生,為先圣繼絕學,沖破迷霧,撥亂反正,引導古中醫學回歸經典正路。彭子益遺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出世,在更高層次上,全面繼承易醫大道,使古中醫學成為有系統的醫學科學。本書是呂英用李可古中醫學派的氣一元論解析傷寒論50個常用方。
呂英 ·中醫 ·17.9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訂閱號是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辦。胡希恕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本書是胡希恕先生弟子與再傳弟子的臨床文章匯編。
馬家駒 ·中醫 ·8.4萬字
本書是以任之堂講課提綱為寫作藍本,以中醫學子在任之堂求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作為重點敘述,把“由脈把出病機,由病機寫出治法,由治法處方選藥”這一系列完整辨證過程奉獻給讀者。并在聽課筆錄手稿和錄音整理的基礎上予以編排潤色,故寫作風格是原汁原味的講課形式。本書理論與案例相結合,語言白話,通俗易懂,適合中醫初學者、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王蔣 宛金編著 ·中醫 ·19.6萬字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為東漢張機(張仲景)所著。約成書于三世紀初,原為《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一度散佚。全書3卷,共25篇,載病64種,列方262首。提出了治未病以防疾病傳變的原則,然后對病因病機、診斷、預后、疾病分類、治療總則等進行逐一論述。
(東漢)張機 ·中醫 ·3.7萬字
《血證論》是清代著名醫家唐容川所著的一部醫學專著,是我國首部有關血證治療的專著,具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廣泛實踐應用,對中醫血證的治療和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對書中的疑難術語進行了注釋,在文字編排上也盡量讓讀者更易于閱讀。不管是否懂得中醫,這本書都能給人以基礎的醫學啟蒙。全書共八卷,內容涵蓋血證的總論、各部位血證的詳細論述以及治療方劑等,系統總結了中醫學對于血證的認識和實踐經驗。該書強調血證與水火氣血、臟腑功能的密切關系,提出治火即是治血、瀉火即是止血等治療原則,并總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步治法,對后世治療血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血證論》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統的知識框架。同時,書中對方劑的解析也極為詳盡,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從實踐應用上看,《血證論》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步治法,已成為近現代治療各種出血證的經典方法。該書所載方劑多數至今仍然為中醫人員所常用,或被制成各種劑型的成藥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唐容川 ·中醫 ·11.2萬字
中藥精微之處,遠非教材和藥典所能囊括,這些珍貴的知識散見于歷代本草和各家醫著,學習起來很費時但難度并不一定高,此作者最為珍貴之處,在于同時精通文獻檢索及臨床,花費大量時間搜集了大量單味藥的精妙用法進行廣泛橫向縱向對比,且在臨床上反復驗證,且結合經方時方展開自己關于藥物深層次機理的深度思考,助人事半功倍,舉一反三,遠非普通偏方秘方大全可比,是難得的講述中藥深層次知識的好書,針對人群是有相當基礎的愛好者和專業人士。
王舒宇 ·中醫 ·16.2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孫思邈與》介紹了孫思邈與《千金方》的有關內容。《孫思邈與》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主編 ·中醫 ·2.8萬字
20堂課中醫入門。將中醫的基本概念(陰陽、五行、臟腑、氣血……),人體生病的原因(六淫、五邪、飲食、情志……),中醫的治病手段(中藥、方劑、艾灸……),以20堂課的形式呈現,每課只講1個主題,講透講明白,讓零基礎的讀者一看就能懂。學會這20課,你就能掌握數千年的中醫診療智慧,正確地自我測病治病,真正地從零基礎愛好者成為中醫高手。
馬可迅 ·中醫 ·9.5萬字
本書是一本疑難病癥臨床辨治專著。全書著力分析了疑難病癥難辨和難治的7方面原因,以作者近百例的治療實案,全方位地展示了20類疑難病癥的治法,分別采用了20種思維方法,并對這些方法一一進行了講解。論中的20法,每法獨立成篇,每篇以論該法之理用為第一部分,兩例疑難病癥治療驗案為第二部分,講析所采用的思維方法為第三部分。鮮明地突出了種種不同治法,詳細地講授了作者的具體運用,生動地體現了各種思維方法,從而,總體地呈現了作者深刻獨到的辨治經驗。
劉方柏 ·中醫 ·12.7萬字
本套書分成上下兩冊,配有輕松有趣的漫畫,以簡潔明了的語言為讀者解讀那深奧晦澀的古籍。上冊著重于養生方面的內容,下冊則把目光投向治療領域,對精心選取的與大眾聯系緊密的這兩個部分予以深入剖析講解。每個分冊又做了更為精細的分類,把闡述相同內容的原文集合一處。書中全面詳盡地闡釋了諸如飲食、起居、情志、自然、病因、病機、不同疾病的治療等30多個養生專題知識。
張嘉銘 王婧編著 ·中醫 ·1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