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草綱目》所述內容實用,涉及知識廣博,不僅對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療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對現代醫學、現代飲食學、現代養生學、現代保健品的開發,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書在參考了多種版本的《本草綱目》基礎上,以面向大眾、經濟實用為目的,以盡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為前提,并適當地刪去了一些怪異難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學性的醫方,以利于讀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飲食養療的知識,以便讀者更好地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參照學習運用,真正獲得保健養生的幸福生活。
李時珍 ·中醫 ·5.5萬字
本書運用幽默睿智的語言解讀中醫經典之最——《傷寒論》,融合古今名醫研習傷寒的精華,傳遞合而不同,立足臨床的學習之道。秉承傳統研究《傷寒論》的六經辯辨證之法,從表至里,循序漸進,不遺余力地貫穿以精妙的圓運動思想,令中醫思維緊緊地拴在一個圓里,展示出了一氣周游傷寒的精髓。解釋醫理和分析經方交替進行,勢在讓讀者領略《傷寒論》的嚴謹和實用,原本枯澀難明的《傷寒論》終于再次被賦予了全新的血肉和靈魂。
陳喜生 ·中醫 ·13.8萬字
馮宗文教授系湖北省中醫婦科泰斗劉云鵬先生的學術繼承人,臨證50余年,對婦科用藥頗有心得。本書是以馮宗文教授多年的學術講稿為基礎,加以增補、整理,編著而成。全書從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及在婦科的應用、藥理研究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馮教授的用藥經驗。共分活血化瘀、理氣、清熱、止血、溫里等10大類,載婦科常用中藥150余種。本書實用性較強,可供中醫婦科從業者及愛好者參考。
馮宗文 ·中醫 ·14.1萬字
本書根據“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的原則系統闡述藥食同源與健康的發展與運用,提煉一種天然、經濟、便捷的養生祛病方式:食養與食療,以饗讀者,不求工事而求深刻,不為妍麗而為實用。上篇介紹了我國藥食同源的發展歷史,提出平衡膳食與健康、膳食管理與健康的重要性,闡述藥食同源借鑒的中醫學基本特點、中醫學基本理論、中醫四診八綱理論等。中篇詳細介紹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的性能、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古籍摘要、現代研究,常見食物的基源、性味歸經、功效、應用、使用注意。讀者可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了解藥食的相關信息。下篇從中醫不同體質的食養調補到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食療介紹藥食同源的應用。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了解藥食同源與健康的關系,認識藥食同源與健康的重用性,在生活中能夠根據自身身體狀態合理運用藥食同源的藥物,為讀者的健康出一份力,同時希望本書能夠成為讀者朋友修養身心、保持身體健康的借鑒。
洪巧瑜 ·中醫 ·19.2萬字
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中醫與書法密不可分,許多中醫大家的書法造詣精深,臨證處方,一筆一畫,無不體現著中國書法的魅力。本書首先講述了中國書法的歷史,析其源流,敘其發展。書中還介紹了學寫書法的入門知識和各種書體的特點及寫法,并配以大量名家書法作品,給書法愛好者指以學寫書法的路徑。作者簡介:蔡貴彬,師承中醫學者、上海中醫藥大學潘華信教授。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書法專業,得戴小京、張偉生、潘善助、鄭振華、沈培方、楊耀揚、祝成武、蔣英堅等授業。創辦上海濤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事文化藝術發展事業、創意產業及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同時創建“濤沙書畫藝術工作室”“工藝設計藝雕創作基地”“現代刻字藝術聯盟”“中醫藝術沙龍”等,組織數十次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展覽、公益拍賣、學術研討等活動,積極推動藝術的創新與多元化發展。書畫及刻字作品多次入展全國及上海諸展覽,榮獲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書法創作獎?,F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刻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副秘書長,上海市長寧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長寧區工商聯書畫聯誼會會長,民建長寧區委委員兼中青委主任,《小主人報》副總編輯、小主人報新聞學??傂3崭毙iL。沈振榮,上海師范大學視覺傳達設計藝術專業畢業,自幼喜愛書畫并耳濡目染于舒伯展先生,書法啟蒙老師為林仲興,先后跟滬上徐鐵君、劉小晴、吳福寶等老師學習書法而得味。書畫及刻字作品多次入展全國及上海諸展覽,獲得第3回國際刻字公募大展秀作獎,2012年度獲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頒發的書法創作獎。現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刻字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長寧區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刻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設計分會藝雕創作實驗基地副主任。
蔡貴彬 沈振榮 ·中醫 ·8.9萬字
全稿精選五運六氣古今醫案,運用五運六氣理論進行解讀,將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對學習和研究五運六氣理論與臨床應用,頗有參考價值,對五運六氣理論的臨床運用將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全書有三篇。第一篇五運六氣歷代醫案評述。概述五運六氣理論及臨床應用歷史沿革,詳細剖析歷代醫家、醫案,闡述各個醫家對五運六氣理論中相關理論的嫻熟運用及深刻理解。第二篇中醫學派五運六氣醫案評述。從中醫理論發展中形成的主要學派中,選取具有五運六氣鮮明特點的醫家、醫著、醫案,探索五運六氣理論對各學派形成產生的影響,挖掘中醫理論發展的內在本質。第三篇五運六氣醫案給予的啟發與思考。匯總一百醫案的研究后,對古今五運六氣理論的臨床運用進行評價與小結,以及五運六氣對臨床指導的啟發與思考。三、編寫特色1、首次對古代五運六氣醫案進行整理分析。2、以現代的思維模式闡釋古代五運六氣醫案,機理鮮明,通俗易懂,引發深入探討。3、探索五運六氣理論臨床應用新思路。
蘇穎 王利鋒 劉派編著 ·中醫 ·13萬字
以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影印的趙開美《仲景全書》中的《翻刻宋版傷寒論全文》十卷本為底本重新排列條文順序。重新排序后還原仲景本意,對于理解條文含義,掌握條文,前后連貫的病機變化利于學習《傷寒論》的人掌握學習。此書稿的出版將在《傷寒論》研究的學術界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因為排序版的珍貴再版的可能性巨大。作者簡介:韓世明,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從醫四十余年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的博士生弟子;內蒙古著名中醫學家、內蒙古醫學院張斌教授的碩士生弟子。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高深的理論修養、獨特的中醫方圓辨證思想。善于運用《傷寒論》氣化學說、開闔樞等理論指導疑難病證的治療,作為優秀中醫學者,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主要學術著作有《再傳傷寒論》、《中醫古經奧義彰明》等。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會員,中醫雜志社特邀審稿專家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集 韓世明整理 ·中醫 ·8.9萬字
本書由頭針創始人焦順發編著。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為理論根據,介紹了“刺神治病”的源頭、“刺神治病”的始變、“刺神技術”的發展、“刺神部位”的增加、“刺神治病”治療病癥的擴展等“神針”的內含。內容蘊含作者數十年學經典、做臨床的經驗感悟,簡潔實用,要點突出。本書主要供從事中醫工作,尤其是從事針灸工作的人員參考。
焦順發 ·中醫 ·1.8萬字
古中醫是指漢唐以前的一種醫學模式,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天人相應觀念,即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密切聯系的,人與天地宇宙都是一氣變現的結果,故人要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中醫學的疾病認識觀與養生診療觀。而《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這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則是古中醫學的的靈魂所在?!饵S帝內經》為古中醫學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論依據。醫圣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嚴謹精妙的六經法度與千錘百煉的傳世經方則是古中醫學在臨床上的神兵利器。《神農本草經》則為古中醫學展示了用藥大法。漢唐以后,金元以降,明清以還,儒理之道滲入醫林,古中醫學就此陷入了低谷。直至清末民初彭子益的出現,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衣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找到了古中醫學傳承斷層的脈絡,使古中醫學得以重生。本書為古中醫學入門讀物,由任之堂主人余浩撰寫。著重講解了古中醫學的世界觀,即精氣學說,古中醫學的方法論,即陰陽五行思維和象思維,古中醫學的藏象學說、氣化論、診療觀等。本書由作者的課堂講稿改編而成,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旨在回歸中醫的本原,推進古中醫學的發展,促進中醫學的復興。
余浩 熊廣華主編 ·中醫 ·7.1萬字
本書由跟師任之堂主人余浩的弟子所作,收錄了在任之堂跟師期間記錄的典型醫案。全書分為七講,主要對腰腿痛、失眠、皮膚癢疹、怕冷、脾胃疾病、眼睛干痛等的診治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和總結。書中的每個病案,都力求把患者的癥狀、體征和脈象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把癥狀和脈象背后的本質解釋清楚后,再解讀處方——為什么用這個方,為什么用這味藥。這樣,展示給大家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醫案,更主要的是一種臨床思維模式:通過對脈診的把握和癥狀的解讀,加上對方藥的熟悉,理法方藥通達后,就猶如在臨床中插上了翅膀,能夠自由地飛翔。這樣經過臨床的反復錘煉之后,即使癥狀再復雜、再稀奇,都能知道如何分析處理,最后才能真正地走上大醫之路。
董雪峰 張宇編著 ·中醫 ·11.5萬字
呼吸系統疾病作為常見病和多發病在臨床中占居重要地位,嚴重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而廣大群眾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認識理解還十分有限,常導致延遲診病,給患者個人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甚至不可挽回的損失。本書以問答的形式全面地講解了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用藥注意事項等,以糾正在普通百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觀點和認識,從而幫助大眾正確認識呼吸系統疾病、科學防治,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疾病的治療。
鐘小寧 高占成 ·中醫 ·13.5萬字
肝病診治一直是臨床的一個重要課題,其中尤以傳染性肝炎流行最為廣泛,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為此,作者搜集古人治肝病的經驗,結合臨床的要求,以及作者多年的治療體會,編成本書。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了肝病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問題;中篇論述了肝病的分類,肝病的辨證和臨床的經驗;下篇附《西溪書屋夜話錄》評講一文,以作為學習王氏治肝方法的參考。且論及膽腑理論和臨床用藥等相關問題,前后互閱,可相得益彰。本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能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宗旨,供臨床醫生參考。
劉渡舟 程昭寰編著 ·中醫 ·12.5萬字
緊密結合臨床。每一章節均以病例帶出講解和討論。重視脈診,從脈診角度解析傷寒六經病。首次揭示了厥陰病的病機,脈證,治則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對于厥陰病認識和治療的模糊不清的狀況。厘清了少陽病的脈證和治療,從理論到實踐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陰”的原因,對于防止柴胡證的濫用,起到了一個從理論到應用上的指導作用
唐紹華 ·中醫 ·13.4萬字
《四十年基層針灸得失錄》作者楊承岐是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的基層醫生,曾任職鄉鎮中心衛生院院長。作者十二歲學醫,十六歲懸壺鄉里。雖然因小兒麻痹癥奪去了左腿的健康,但為了診治患者,靠一根拐杖,一架破舊自行車的幫助,走遍了方圓百余里大小村莊的千家萬戶。作者將其三十多年臨證得失傾囊寫出,毫無保留。所有的觀點和方法都源于臨床又驗之臨床,是他后半生攻病克難的“百寶囊本書既有理論探討,又有臨床研究: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既有中醫臨證發微,對針灸方法和穴位功效進行新探討。
楊承岐口述 楊麗平整理 ·中醫 ·10.3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五十五年皮膚科醫教研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古籍經方及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家名方編著而成的一本皮膚病專著。全書共三篇:第一篇基礎篇,分述了皮膚病中藥外用制劑的概念、劑型、藥理及外用總則;第二篇制劑篇,分傳統制劑、新研制劑、民間制劑、美容制劑、成藥制劑等加以介紹;第三篇進展篇,簡介了皮膚病外治線路圖、外治秘訣、五大制劑及中醫治療室的設置。本書內容豐富,體例新穎,簡明實用,通俗易懂??晒┢つw科醫師、臨床醫師、全科醫師、中醫藥院校師生等醫務工作者學習參考。
宋兆友 宋寧靜 ·中醫 ·16.7萬字
江西中醫藥大學陳日新教授是熱敏灸技術發明人,相關研究曾獲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中醫界有重要影響。本書主要介紹了熱敏灸的理論、技術操作、熱敏灸優勢病癥的治療方案,論述了灸療的新概念,更新了大家對灸療方法和施灸部位的認識;詳細介紹了熱敏灸防病治病知識與方法;展示了熱敏灸最新的科研成果,開拓了讀者的視野;列舉了大量臨床案例,讓讀者感受熱敏灸的神奇效果。本書圖文并茂,方便讀者對照取穴施灸,實用性強。
陳日新 謝丁一 ·中醫 ·14.2萬字
作者在本書中對20首經方在腫瘤治療中的運用進行了系統地梳理與深入地剖析,并對每一首經方皆詳細解說了其在各種腫瘤治療中的心得和見解。
陳濱海 ·中醫 ·14萬字
本書基于《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黃元御醫書十三種》《醫學求是》等醫學經典,將其中的精華通過氣化理論進行講解,并應用于臨床實踐。適合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師、對中醫感興趣且對中醫有一定認識的人士閱讀參考。
樊學鴻 金蘚 ·中醫 ·6.3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寫作《古中醫書》七卷系列過程中的隨筆心得與感悟。以往的中醫書都是從文化現象上討論中醫得失,而《古中醫書》七卷系列是從真正的科學意義上來研究中醫,并且是按照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來研究中醫。中醫界都以為《黃帝內經》就是中醫的終極了,而作者在《古中醫書》七卷系列中揭示了《黃帝內經》背后的中醫乃至國學形成根本因素——中國古天文學,并且在中醫界首次提出了“古中醫天文學”的中醫體系與概念。在科學意義上揭示了中醫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且從道、理、術等不同層次上厘清、理順了整個中醫體系的源流。而《古中醫悟》這本書就是在寫作過程中的心得與隨筆。
路輝 ·中醫 ·12.7萬字
本書以中醫體質學的創始人王琦教授編著的《中醫體質學研究與應用》一書為基礎,力求簡述理論、注重實踐。上篇為中醫體質學總論,介紹概論、理論淵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下篇為中醫九種體質各論,更強調判定標準與臨床應用,介紹了九種基本體質類型、九種體質標準化的研究與建立、中醫體質學臨床應用;書后附有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本書旨在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方法介紹給更多的讀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這種健康狀態評價方法,用以指導預防保健和醫療實踐,并從中受益。本書適宜讀者為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也可兼及對中醫藥養生保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可作為學習和實踐中醫體質理論和判定方法的常備工具書。
李國坤 ·中醫 ·1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