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藝術理論與空間實踐》集中討論了藝術與空間這兩個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實踐領域的變革創新可能性。全書大體上在一個時間與歷史的脈絡中,集中討論作為共同體藝術的古代禮樂以及現代城市景觀的諸多藝術特征以及功能。不僅闡發中國傳統思想史上道、理、禮樂等重要概念以及相應的空間實踐形式,探討共同體藝術對后世藝術形態以及士人群體精神性的影響,而且還討論了藝術與空間這兩個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實踐領域開拓的可能性。
童強 ·藝術理論 ·23.1萬字
在當前人們普遍關注專業學習、知識獲得與未來求職關聯的形勢下,有必要強調專業學習與知識獲得不應僅僅作為未來職業的訓練,同時也應包括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謀劃的能力。理解美、提高藝術素養,是拓展幸福生活要素的重要途徑。本書在美學和藝術鑒賞的介紹和分析之中貫穿人在滿足謀生的前提下進一步追求樂生的主題。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原理并結合其他美學原理,對美和美感的本質進行分析,介紹美感和藝術的發生過程,講解美的領域和范疇,探討藝術的本質,介紹和分析中國和西方的主要藝術經典作品。本書與其他同類教材的不同特點是:1.力求深入淺出地講解美學原理;2.根據相近原理對各類藝術重新編排為四組,以便更好讀者把握各類藝術特點;3.設計了正文與延伸閱讀兩個層面,適應不同層次、興趣讀者的閱讀。有利于增加讀者對審美現象的思考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提高整體文化素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陳浩 ·藝術理論 ·23萬字
本書從藝術語言的視角,關注藝術對象區別于其他物品的獨特方面,即它們的視覺特性。根據媒介的類型對視覺藝術作品進行歸類,粗略分為繪畫、工藝美術、雕塑、園林、建筑、影視等。本書主要研究繪畫、工藝美術品、園林和村落等視覺藝術作品,包括古代和現當代、東方和西方、二維和三維的藝術事象,采用歷史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們從各自的角度理解、應用藝術語言創造獨特藝術世界的方式,嘗試對視覺藝術作品做一種新的闡述與分析。
支宇 ·藝術理論 ·22.9萬字
藝術起源本質上屬于人類遠古史研究,但不是時段史研究,而是問題研究。本書對藝術起源問題從學術選題到學術方法,從思維方式、材料運用到具體的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懷疑,對“起源終極論”觀點,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起源”?藝術起源研究的思維方式提出懷疑。對藝術起源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史前考古材料、民族學材料、語言文字學材料、文獻材料、動物和兒童的行為與心理材料等提出質疑,對幾種主要的藝術起源說包括“勞動說”、“游戲說”、“宗教說”、“摹仿說”、“符號說”等進行了全面的檢討。本書的“懷疑論”不同于實在論和獨斷論。懷疑論并不是反理性,它是比理性更高一層次的準認識論。懷疑論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和學術模式,它只是提出問題并不解決問題。懷疑論外表是否定性的,內在卻是肯定性的,具有建設性,可以說是積極悲觀主義。
高玉 ·藝術理論 ·22.8萬字
《夏衍電影劇本創作論》主要探討了夏衍的電影創作之路、電影創作觀念的嬗變、電影的改編特色,夏衍修改電影劇本的心態、動因、策略,以及他對父親形象、女性/母親形象塑造的意義幾個方面。作為中國電影的開山鼻祖與中國電影的實際領導者,夏衍的電影劇本創作一直引領著中國電影的發展。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于當下的電影研究者、創作者都有著啟發借鑒意義。
王俠 ·藝術理論 ·22.8萬字
轟轟烈烈的社會革命,不再追求!策展人和藝術家以邊緣身份,努力營造社會基礎,保障中國當代藝術的常規展出。從故宮博物院到當代私人美術館,從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到2019年“星星1979”,《展覽》一卷,呈現私密把玩的雅好如何蛻變為現代性的公共空間陳設。逾界,蛻變!藝術品、藝術家、策展人和觀眾之間的界限不斷被打破,展覽的社會意義不斷被拓展。我們作為獨立個人的愿望、決心和使命感得以不斷生長。
(美)巫鴻 ·藝術理論 ·22.7萬字
寶山遼墓中的壁畫暗藏了什么秘密?戰國中山王厝墓中青銅器的擺放有怎樣的講究?畫屏為什么頻頻出現在墓葬和古畫之中?中國藝術應該如何融入全球藝術史的敘事?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悉心解讀中國古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同時思考跨文化、跨語境的藝術史研究將如何改變對我們對藝術歷史的認識,并推動這門學科向前發展。
創意設計的廣泛運用,加速了當代社會的表象化,也推動人類社會加快進入“泛媒化”的格局中。本書立足于傳播學的學科脈絡來透視創意設計行為,初探性地發掘出了設計業對于“媒景社會”的建構意義,并剖析了信息技術的革新對設計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楊揚 ·藝術理論 ·22.6萬字
本書運用新材料和新方法,以當代視角對易卜生晚期戲劇進行“新探”與“新論”。作者基于中國文化立場和自身審美經驗,與國內外眾多易卜生研究專家進行學術對話,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本書用力之處主要有三:第一,發現并著重論述了易卜生晚期八劇貫穿始終的主軸,即“雙重自審”(靈魂自審與藝術自審),由此闡釋了易卜生晚期八劇的互文性與現代性;第二,提煉、抽繹出易卜生晚期戲劇隱含的“復象詩學”,由此闡釋了易卜生晚期戲劇的獨創性與先鋒性;第三,根據易卜生本人對讀者、觀眾、批評界提出的系列建議,以及作者對文藝本質、功能、創作規律等問題的理解,申發出一種新的文藝批評方法——審美感通學批評,并運用這種方法對易卜生晚期名劇做了重新解讀。
汪余禮 ·藝術理論 ·22.5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及其引發的文藝思潮變遷入手,著力探索近代戲劇改革的集大成者、河南戲劇改革領軍人物——樊粹庭的戲劇改革經驗,探討樊粹庭戲改成功的多重原因、創作思想、編劇理念以及創作思想與劇作風格之間的關聯,探索樊粹庭在近現代戲劇變革大潮中所利用的外部原因及其調整的內部機制,尋繹其戲劇觀念、編劇技巧、導演理念,借鑒其創新路徑,總結其劇作思想與文學價值,發掘其劇團管理、經營傳播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歸納其先進的戲劇教育理念和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樊粹庭戲劇改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和對中國戲劇做出的巨大貢獻,力爭為新時代戲曲繁榮提供科學參考。
徐芳芳 ·藝術理論 ·22.4萬字
蘇軾一生的宦游呈現為宏大的文化地理結構,相關的書法作品是這一地理結構的表征?!疤K氏題刻幾遍天下”,具有高度自發性的眾多題名、題字及詩文題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識-樂觀的文化態度與遠大文化抱負的體現。以山水賞會為基本主題的題刻是蘇軾將客觀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與其時作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繪畫再現高峰的出現,具有互文性。作為文化領袖,蘇軾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書法作品,如唱和詩、尺牘、題跋等,在時空建構上呈現為一種“唱和詩文本”,是北宋發達的書法交游網絡的鏡像。就書法的終極價值而言,蘇軾對“書寫不朽”有明確的意識,在一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他的書法活動有著強烈的言志意味,以及傳達獨特審美經驗的意識。
劉鶴翔 ·藝術理論 ·22.4萬字
本書是孟君教授多年來圍繞電影、技術與社會等三個領域進行思考的學術成果,收錄了她自2005-2021年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曾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現代傳播》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其中多篇被轉載。論文在電影史論和電影批評上有獨特見解,現結集出版,以饗讀者。
孟君 ·藝術理論 ·22.2萬字
《藝術批評學》通過對中西歷史上各種藝術批評標準的觀點進行概括性的介紹,旨在為當代的藝術批評提供一個指導,讓批評更具有科學性和審美性。內容包括藝術批評的概念與意義、藝術批評的職能、藝術批評的思維與意識、藝術批評的視野與類型、藝術批評的標準與原則、藝術批評方法論、藝術批評的主體構成與媒介、藝術各主要分支領域的專業批評和開展獨立的藝術批評9部分的內容。《藝術批評學》既繼承了傳統教材的理論精華,又與時俱進,充分反映教材的時代性,增加了藝術和設計案例分析;既注重理論性,又注重實踐性;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既方便教師教學,也方便學生學習,做到既有理論深度又通俗易懂?!端囆g批評學》可作為高等院校藝術學、設計藝術等專業的教材,還可作為從事相關行業設計工作的工作人員以及愛好者的自學輔導用書。
蒲震元 ·藝術理論 ·22.2萬字
本書主要從思想文化視角,探討中國古代樂律學與天文歷法、陰陽五行、國家禮制等層面的關系,強調回歸歷史語境,以綜合思維觀審視與看待律學問題,探討樂律學之于文化層面的本質與深層涵義。內容由宇宙生成論與樂律學、陰陽五行學說與樂律學、律歷合一與納音術、吉禮樂律制度、賓嘉樂律制度、禮制下的用律觀念、音律的文化內涵等七個部分組成,論證了古代樂律學理論源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展中深受思想文化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從而形成了與古代天文歷法、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儒道思想、制禮作樂等密切相關、復雜多樣的理論體系特征,是思想文化在音樂層面的一種映射和實踐,是對客觀世界探索中形成的綜合認識。
尹蕾 薛冬艷 ·藝術理論 ·22.2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古典藝術理論,著重探討了本事遷移與藝術再生產之間的運作機制、本事遷移理論的構成元素等諸多藝術理論問題,從而深入揭示了中國當下藝術再生產、再經典的類型、特征和規律。本事是中國古代本土化的概念,最早在漢代劉歆《六藝略》中提出。所謂本事就是原初發生的事件,它是人類詩性記憶與詩性生存的基礎。本事不僅推動藝術發生和變化,而且也構成藝術的品性和特質。藝術的時代性以及藝術的個性就是由于藝術內外都有獨特的本事形成所謂本事遷移就是指原初事件隨著文化觀念、時代風貌以及價值取向的變化而有所遷變的現象。由于藝術本事情境轉變,藝術品性和風格自然也會隨之轉變。后現代語境下的戲仿、拼貼、改編、重寫以及跨媒介藝術再生產等諸多藝術問題都與本事遷移密切相關。
殷學明 ·藝術理論 ·22.1萬字
傳統的品特戲劇審美將目光聚焦于劇作家品特本人或者品特與其作品之間的關系,或者只關注品特戲劇本身的藝術特征,在發掘品特戲劇的藝術價值、幫助觀眾或讀者更好地了解品特的戲劇藝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作為表演藝術的戲劇不能缺少作品與其接受者的互動認知,品特戲劇的成功離不開他對接受者審美期待心理的合理利用。在接受美學的視域下,品特戲劇展現出別樣的魅力。本書以接受美學理論作為指導,從品特戲劇的房間形象塑造、語言藝術特色、凈化方式、負面意象接受審美、荒誕詩學建構五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品特戲劇與觀眾或讀者的互動審美效應,展現了品特戲劇的獨特藝術價值和高超創作藝術。
劉明錄 ·藝術理論 ·22.1萬字
本書旨在探索中國古代文論與樂論之間的隱性聯系,將樂論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試圖通過對歷代樂論的鉤沉、剖析,尋找到其中蘊含的文學質素、美學思想,從而探討樂論對文論產生影響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影響的模式和途徑。首先,從歷時角度對樂論與文論的關系進行梳理,但不局限于以往的音樂美學史和文學思想史框架。總體上,按照“詩樂合德”“詩樂合淡”“詩樂合俗”的內在脈絡展開。其次,在個案研究方面,一是對標志性典籍進行具體考察,二是探索諸多美學范疇、文學概念的音樂性源頭,以及音樂思維進入美學領域、文學領域的過程,從而夯實樂論影響文論的理論預設??傊?,將樂論與文論進行交互性研究是還原中國音樂文學傳統的必要手段,也是準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重要前提。
韓偉 ·藝術理論 ·22.1萬字
網絡原創視頻藝術是一種正在興起的藝術樣式。作為“藝術”,它和社會現實若即若離。本書結合傳播要素原理和網絡間性范疇,從主體、對象、內容、方式、環境等角度,在和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的比較中,闡釋了網絡原創視頻藝術的特征和取向。同時書中就如何解讀和定位新興的網絡原創視頻藝術;如何規避網絡原創視頻藝術的欲望化;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視頻藝術等當下迫切需要在理論上闡明的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
王桂亭 ·藝術理論 ·22萬字
本書探討宋元以來中國繪畫發展的內在思想因素,認為發端于兩宋、在元明以來思想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理學(包括心學)是影響宋元以來繪畫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理學對中國畫的影響,一方面強化中國畫的功利主義傳統,將“重品”作為繪畫追求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則對中國畫的題材、風格、境界創造等產生深遠影響。宋元以來將繪畫作為心靈體驗的藝術,是寄托心靈的“一葉扁舟”,理學、心學對這種傾向的形成有直接影響。本書從宋畫的寫實之風、元畫的寫意精神、明畫的即興創造傳統以及清畫正統與獨創之間的復雜關系等角度,研究理學、心學與畫學之間互滲的內在邏輯。
朱良志 ·藝術理論 ·21.8萬字
本書為俄羅斯杰出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法因伯格論述鋼琴演奏藝術的名著。作者的真知卓見和睿智的指教有助于教師避免誤導學生浪費精力和鉆進死胡同,從而偏離了藝術的目標。對技藝道路上的實際難題提供了具體辦法。
(俄)塞繆爾·法因伯格 ·藝術理論 ·2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