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八卷,介紹了蒙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9.7萬字
本書為作者新著,集一組民間工藝札記,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涉及面廣泛,其中所論,不少是首次的發現和表述,計有《核雕記》、《紙物記》、《煙火記》、《爆竹記》、《紙鳶記》、《泥人記》、《捏相記》、《傀儡記》、《辰牌記》、《摺扇記》、《竹刻記》、《紙馬記》、《門神記》、《金磚記》、《磚雕記》、《蘇繡記》十六篇,前有引言,后有后記。
王稼句 ·民間藝術 ·19.6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一卷,介紹了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9.1萬字
隴東南地區地處陜甘川交界地帶,是秦隴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匯之地,境內民間文藝形式繁多,特色鮮明。本書首先對隴東南地區源遠流長的伏羲、女媧神話及其流變進行研究。其次,立足隴東南地區遠古物質文明與技術進步的成果,就遠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進行研究。再次,立足隴東南地區豐富的民間文藝形式,重點論述了隴東南民間講唱藝術、隴東南古代文學、民間文學、隴東南地區藝術考古等的文化內涵、詩美積淀及藝術價值。本書著力考察隴東南地區異常豐富的民間智慧與文人探索、書面文學與民間文藝相激相蕩所產生的獨一的文學內容,彌補了當前隴東南民間文藝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取得了整體創新的原創性學術成果。
霍志軍 ·民間藝術 ·19.1萬字
本書是日本采寫名手鹽野米松,繼引起廣泛關注的談話錄《留住手藝》之后的同名續作。本書采訪了十九位默默無名的傳統匠人,他們的技藝人生是過去生活的剪影,對于今人來說,仿佛熟悉,又很陌生。他們的語言真摯,樸實,不經雕琢,他們心手合一,所制作出的物品都刻印上自己的人格。愿這些以一技之長走過一生的匠人,為讀者帶來鮮活的啟迪。
(日)鹽野米松 ·民間藝術 ·19.1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六卷,介紹了藏族、土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7.6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五卷,介紹了毛南族、壯族、土家族、苗族、畬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7.5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三卷,介紹了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7.3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二卷,介紹了藏族、羌族、彝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6.7萬字
青海民族民間石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豐富的形成環境。它們或從屬于墓葬,主要用于陪葬的明器、墓室裝飾、地面的碑刻和動物造型等;或從屬于宗教,主要為摩崖石窟造像、題記、石經等;或從屬于建筑,主要有碑刻、建筑構件和室內外裝飾石刻等。本研究是對青海各民族民間石刻的發展、題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刻、佛塔雕刻、民居雕刻等進行較全面的考述,對造型藝術中的雕(摩崖、石窟造像、石雕、玉雕、磚雕)、刻(巖畫、碑刻、石刻)等進行較為詳細探究。同時,它們也從屬于歷史藝術遺產的領域,為“青海石刻藝術學”研究提供了雕刻與裝飾的相關文獻素材。
宋衛哲 ·民間藝術 ·15.8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七卷,介紹了滿族、鄂溫克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5.4萬字
本書從我國民間藝術的認知和內涵講起,對剪紙、印染、風箏、竹編、臉譜、皮影、年畫、曲藝、民間元素的現代表達、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贛劇等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從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展現到制作技藝的分析、表演和傳承,立體地展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傳統和現狀。本書不僅體現出我國民間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特色,也對民間藝術原始資料收集與整理有一定指導意義。本書適合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相關專業師生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對民間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參考。
邱璟 王昕霞 彭迪云 李民主編 ·民間藝術 ·15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四卷,介紹了侗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水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4.4萬字
宛華編著的這本《唐卡藝術全書》分別從雪域高原的珍寶、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與鑒賞、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觀、唐卡中的歷史傳說、藏傳佛教中的祖師、唐卡中的諸尊、唐卡中的曼荼羅、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醫藥等lO個方面介紹唐卡藝術及其承載的文化。本書首先介紹唐卡的基礎知識、制作方法及鑒賞知識,讓讀者對唐卡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按照唐卡的不同題材內容,分列唐卡中所描繪的佛教基本觀、歷史傳說、各派祖師、神佛諸尊、曼荼羅、建筑物和藏醫藥等內容,精選數百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逐一詳細分析和解說,讓讀者對唐卡有一個全面而理性的認識。
宛華 ·民間藝術 ·14萬字
《工藝之道》是柳宗悅最早的關于工藝性質的論文集。在本書中,他一反潮流地引導大眾關注日常器物的健康之美、樸素之美,論證器具的實用價值與服務精神是其美學的核心,而優秀的器物源自匠人的無心,而非藝術家一時靈光之產物。為生動闡釋自己的藝術理念,在本書最后,柳宗悅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一一評述了自己所鐘愛的工藝品,從工藝家與美學家的角度對其美學價值細細道來,極富洞見。日本至今仍保留著鮮明的民族傳統與手工技藝,柳宗悅先生功不可沒。他在《工藝之道》中提出的藝術理念歷久彌新,深刻影響著日本當代的設計美學。
(日)柳宗悅 ·民間藝術 ·13.3萬字
本書是日本國寶級藝術大師北大路魯山人談陶器的隨筆集。魯山人是家喻戶曉的美食家,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開始了陶瓷創作,堅持此道直至離世。魯山人不僅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陶器美學體系,還得到了國內外的充分贊譽。在本書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創作之路,結合自己的制陶經歷,以尖銳的審美之眼評析陶藝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鑒賞都是對自己推崇的“雅美”的生動注解,都在拓寬我們的美學感悟。
(日)北大路魯山人 ·民間藝術 ·11.4萬字
這本書記錄的人物,或許將是日本最后一批傳統手工藝者,他們和他們的祖輩千百年來取法自然,用樹皮、藤條、篠竹等天賜之物編織布匹、打造工具、維持生活,由于工業化和全球化的沖擊,這些精巧的手工技術瀕臨滅絕,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著名作家鹽野米松二十余年來走遍日本,傾聽和記錄下了不同業種的匠人們的生活,本書選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藝人的訪談,系統而忠實地呈現了他們不為人知的處境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日)鹽野米松 ·民間藝術 ·11.3萬字
蔚縣剪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蔚縣人民的偉大創造和貢獻,其核心技藝是刻制和染色,窗花是其“老名”。本書詳細解析了蔚縣剪紙的起源以及蔚縣剪紙起源過程中代表人物的藝術成就,解讀了蔚縣剪紙早期的珍稀遺存,論述了蔚縣剪紙的內涵和發展等內容。具體包括:蔚縣剪紙的文獻摘錄、什么是蔚縣剪紙、對蔚縣剪紙遺存的記述、蔚縣剪紙工具的來龍去脈、王老賞剪紙的藝術成就等。因而,本書在蔚縣剪紙的挖掘與發現、整理與保護、傳播與弘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賀寶貴 郝志熹編著 ·民間藝術 ·10.9萬字
本書對宋、明兩段時期的家具做了具體形制分析與風格研究,并附以大量實物圖片與典籍資料。宋代家具深入借鑒中國傳統建筑的木架結構造的營造方式,對家具的形制、榫卯結構做出了調整和創新,從而構成較為完整的框架和梁架家具結構體系。明式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礎上實現了榫卯結構的合理化、制作的精細化,家具品種完備,制作工藝達到了歷史高水平。本書通過文物實例和傳世畫作中描繪的家具,進行深入的解析,從而對宋代家具的演進和明代家具的繼承和創新做具體形制與風格的研究。
陳乃明 ·民間藝術 ·10.5萬字
沂南畫像石墓的表現手法并沒有很多創新,風格也不離它的時代,不過整體安排和設計卻特見斟酌,因此能夠把既有的程序變作一種與眾不同的敘述語言,且以畫像石中少見的刻畫精微突出了敘事中細節的真實,其中的若干細節與文獻對照,竟分毫不爽。作品選擇了墓主人生涯中時人以為有意義的一二事件和生活場景,構成一部簡略的畫傳,而“擬繪畫式”的寫實之筆又使它成為在石頭上用形象表述出來的漢故事,那么尋找和認識它所傳遞的歷史信息,便是細讀的意義了。
揚之水 ·民間藝術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