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詩體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有意對抗基督教的圣業,模仿圣典的文體,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圖斯特拉升華進入超人之域的過程,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結晶,副標題為“為所有人、不為某個人而寫的書”,象征地表現出尼采最后的境地。這部作品雖然包括了尼采的一切,但查拉圖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德)尼采 ·西方哲學 ·17.5萬字
盡管福柯很少言及他的私生活以及私生活與學術的關系,但是在他晚年他一改這種態度,轉而開始談論“生存美學”,其中生活和工作是合二為一的。對此,作者認為,這些矛盾使得講他的作品和生活聯系起來成為了可能。在探討福柯的復雜的學術和政治生活,以及這些東西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的過程之中,本書作者描述了一位活生生的福柯:他是一個精明的戰略家,一個時時刻刻把自己稱為“與特殊階層的知識分子不結盟”的人。本書敘述了福柯的從舒適的鄉間生活到學術的塔尖的生活歷程。
(英)戴維·梅西 ·西方哲學 ·8.6萬字
在這本談話錄中,以賽亞·伯林講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其中穿插著許多個人回憶。他談到了馬克思、維柯、赫爾德、赫爾岑等令他著迷并給予他深刻影響的思想家,也談到了他的諸多摯友,如諾埃爾·安南、W.H.奧登、大衛·塞西爾、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與阿赫馬托娃和帕斯捷爾納克的頗富傳奇色彩的交往。從伯林精彩紛呈的談話中,讀者可以分享他對自由主義與寬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對音樂與文學的激情,也可以對他的生活與個性獲得一種獨特的認知。
(伊朗)拉明·賈漢貝格魯 (英)以賽亞·伯林 ·西方哲學 ·12.2萬字
本書為作者其他兩部著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家》與《羅素與中華文化--東西方思想的一場直接對話》構成了"羅素研究三部曲"。這三者所不同的是,前兩者注重的是人物評傳與跨文化研究,而本書則完全強調羅素的"純粹"哲學思想,尤其是他的對西方20世紀分析哲學運動的獨特貢獻。
丁子江 ·西方哲學 ·34.3萬字
思想是一種懷疑,而不是意識形態。第86屆普利策獎最佳歷史類圖書,從內戰的陰霾到平權運動和冷戰,以思想的歷史照見未來。美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其政府形態卻沒有遭遇變革。內戰期間,美國沒有拋棄憲法,沒有暫停選舉,也沒有發生政變。但從其他幾乎所有方面來看,美國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戰爭本身沒有讓美國變得現代,但戰爭標志著現代美國的誕生。對于親歷內戰的那一代人來說,戰爭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敗,也是文化的失敗,思想的失敗。創痛深沉的內戰使戰前的信仰和期望轟然崩塌。在戰后的新世界,這些信仰顯得極為過時。內戰掃除了南方的奴隸制文明,隨之也幾乎完全掃除了北方的知識分子文化。美國花了幾乎半個世紀才發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種思考方式,來幫助國人應對現代生活的種種情形。這場上下求索就是本書的主題。
(美)路易斯·梅南 ·西方哲學 ·31.9萬字
本書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進行翻譯。譯文尊重盧梭當年應第戎學院征文而執筆的寫作原意和部分詞匯的專業用法,更加精準流暢。開篇導讀,幫助讀者對盧梭以及對這部著作進行一個提綱概括式的了解,減輕名著入門難的障礙。本版新增盧梭當時于論文寫成后又添加的19個補充注釋,使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盧梭在寫作過程中的哲學思辨,延伸的知識也令本著作更加立體。還收錄當年日內瓦著名博物學家博納(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筆名寫信反對《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后,盧梭親自雄辯答復博納質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經典版本。
(法)盧梭 ·西方哲學 ·9.7萬字
《趙敦華講波普爾》對波普爾思想作全面和公正的介紹,全書分兩部分,前四講的內容主要是談作者對波普爾思想的理解,第五講談作者對它的評論和批評。作者在談波普爾時力求做到公允地對待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即使在最后的批評部分,作者也盡量避免個人誤解和偏見,盡量利用其他哲學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并以西方哲學發展的大趨勢為立論依據,說明波普爾哲學的地位、作用和缺陷、弱點。20世紀80年代的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啟蒙運動中,波普爾這位以“科學和民主”為主題的哲學家,一時成為關注的亮點。然而,這股“波普爾熱”現在已經為“海德格爾熱”、“后現代熱”、“尼采熱”等后起的時髦話題所替代。然而在這些熱門話題里我們究竟學到了多少東西?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這位哲學家呢?
趙敦華 ·西方哲學 ·8萬字
本書是費希特繼《向歐洲各國君主索回他們迄今壓制的思想自由》之后,以匿名發表的又一部政論性著作。這部著作不僅篇幅巨大,而且包含著他的正在形成的歷史哲學思想、法權哲學思想和宗教哲學思想,是他青年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德)費希特 ·西方哲學 ·16.9萬字
笑,如同呼吸一樣自然。然而,我們為何發笑,以及觸發幽默反應的主題和情境,卻少有人深入思考。在《喜劇的本質》一書中,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試圖捕捉并分析這種難以捉摸的喜感的本質:我們為何發笑?可笑的事物為什么可笑?在喜劇、鬧劇、小丑的鬼臉、俏皮話、文字游戲之間,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喜劇和正劇的區別在哪里?通過探究人類事務中所有幽默的元素,精微分析形式、動作、情境、語言以及性格的喜劇性,柏格森希望提煉出喜劇背后的共同運作方式,對社會、想象力和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柏格森認為,喜劇性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而冷漠與超然是發笑的前提條件。喜劇不完全屬于藝術,又不完全屬于生活,它具有社會功能,促使人們省察自己,令社會機體保持活力。在文藝經典中,關于笑的洞察非常罕見,而柏格森對喜劇本質的論述則是一部獨特且不容錯過的作品,書中提供了一系列深刻雋永的見解,關于我們為何覺得事物有趣、這些事物如何揭示我們自身,以及如何教會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法)亨利·柏格森 ·西方哲學 ·6.8萬字
本書摘取了《培根論人生》文集里的至理箴言,在培根的思想范疇上,加以引申,對做人、處世、言談、交際等關系我們當代人生存、生活的問題做了深入細致又淺顯易懂的探討。它熔鑄了培根的生存智慧與人生經驗,體現了培根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給我們提供一種塵世中的智慧,讓我們變得充滿理性并世事洞明。
張笑恒 ·西方哲學 ·14.6萬字
本書是弗洛伊德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對當時西方人類社會現實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一個幻覺的未來》和《文明及其缺憾》兩部分內容。本書與《自我與本我》《超越快樂原則》《圖騰與禁忌》《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晚年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來評價社會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系列著述。本書是弗洛伊德后期對西方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宗教等問題進行的基于精神分析視角的理性分析,是弗洛伊德晚年對其生活的歐洲社會文明問題的不懈探索和反思。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方哲學 ·10.8萬字
空間研究是當前人文社科領域的一大顯學,諸多與之相關的學術層出呈逐年增多之勢。然而目前的空間研究熱,更多地體現為空間理論熱,其過度關注空間與社會、政治、階級、革命等宏大命題的關系。在這種學術情境下,倡導一種面向人類生活世界的空間倫理研究,顯得極為必要且頗具意義。該著作以此為背景,以當代著名學者大衛·哈維的空間倫理思想為對象,經由“空間如何影響人之生活”的倫理式發問,來對哈維的空間思想進行個案研究,分析哈維對現代空間異化之批判,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倫理情境,以此來反觀當代世界的諸種空間困境,為“理論之后”的空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該著作在國內外現有研究基礎上,結合倫理學、美學以及空間研究的最新發展態勢,深入挖掘哈維空間思想背后的倫理價值,考察其在各個方面的意義體現。重點介紹哈維對空間倫理的現代異化之批判,由此來反觀空間與個體感覺、人情倫理、生活體驗、道德文化等命題的倫理性關系,努力還原空間作為人類生活場域本應具備的親切感與溫度感。在此基礎上,為當代人文社科領域的空間研究與哈維研究提供一種新的啟思和可能性。
吳紅濤 ·西方哲學 ·20萬字
本書分為古希臘悲劇與人生、古希臘哲學的意蘊共兩卷,內容涉及奧林匹斯宗教作為古希臘文明的淵源、古希臘悲劇的命運主題、古希臘悲劇的深刻哲理、形而上學的宿命、“命運”與“背后的東西”等。
趙林 ·西方哲學 ·5.9萬字
約翰·塞爾(1932-)是當代美國最具影響的、以研究語言哲學問題著稱的分析哲學家、美人文科學院院士。本書是一本簡明通俗的哲學著作、但它既不是各種哲學問題的概覽,也不是哲學問題的簡史,而是概括了塞爾40余年來研究成果的重要哲學著作。本書對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的結構性特征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邏輯依存關系進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明它們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當代美英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往往拘泥于命題、語詞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塞爾將語言哲學的觀點用于研究心身問題,使語言哲學也開始回歸到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塞爾在本書中吸取了現代科學,特別是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實了理論論述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分析哲學的傳統框架。
(美)約翰·塞爾 ·西方哲學 ·10.7萬字
本書以吳天岳教授在北大講授多年的西方哲學課程為基礎,分十五講展示了從前蘇格拉底到中世紀盛期2000年間西方哲學發展的整體面貌。上冊八講,梳理了從古希臘哲學開端至普羅提諾的哲學史發展線索;下冊七講,梳理了從奧古斯丁至近代哲學之前的中世紀哲學傳統。
吳天岳 ·西方哲學 ·47.6萬字
不是高中低檔各式心靈雞湯,而是嚴肅的心理學書籍;不是數理類心理學教科書,而是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不是超級難讀的學術書,作者文筆流暢,通俗易懂,是寫給普通讀者的心理學書籍。《尋求靈魂的現代人》是精神分析大師榮格的代表作之一,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心理學經典著作。現代人的精神苦悶、對科學文明的厭倦與抵抗等現象,榮格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書里都有非常精辟與獨到的見解。榮格不但為文明指出了這些現象,而且為現代人開出了一帖解救精神痛苦的良方。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西方哲學 ·15.4萬字
《人類理解論》最重要的觀點是:洛克首次提出人的頭腦里系統性的、詳實的、充滿理性的、寬廣的哲學思想和認知,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經驗,而不是先天自有的。這一觀點正好與當時流行的思想與認知都是“先天具備的”的觀點相悖。這也正是洛克刻意著力之處。也從知識獲取意義上,具備了現代思想意識。其實,我們中國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夫子早于公元前幾百年前就有“學爾時習之”的提法。一切知識都來自于學與習過程中,而不是先天存在的,這種觀點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能就是常識。但對于千百年來一直浸淫于宗教思想里的西方人來說,不啻一記重重的巴掌,打到了昏睡的人們的臉上,并強迫之面對這個最基本的常識。洛克進一步認為,道德、價值以及信仰,這一切也因之統統要透過人的經驗而獲取。因此,對世界的認識也要經過觀察與經驗而形成。
約翰·洛克(John Locke) ·西方哲學 ·15.1萬字
本書以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為依據,以黑格爾整個哲學、美學思想及其歷史發展為背景,對其影響巨大但分歧也很大的“藝術終結論”做出新的思考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如提出應該區分《美學》一書中對“終結”(Ende)與“解體”(Aufl?sung)二詞的不同使用,以獲得黑格爾使用“終結”一詞的真義;應該區分邏輯的與歷史的所謂藝術“終結”或“解體”,著重從黑格爾哲學、美學邏輯構架角度解讀其關于藝術“終結”或“解體”的內在邏輯含義;進而揭示黑格爾對藝術美本質的規定是其藝術“解體”、“終結”論背后的邏輯根據。又如從黑格爾整個哲學、美學體系出發,理解黑格爾關于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三種基本方式——藝術、宗教、哲學——的劃分及其邏輯關系,批判“藝術死亡”說;按照黑格爾辯證思維的邏輯,對藝術、宗教、哲學三個環節的過渡關系,做“揚棄”、辯證綜合的闡釋,駁斥“藝術被替換”說;對藝術的三種歷史類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環節轉化關系,也做辯證綜合的理解,搞清楚浪漫型藝術的“終結”不等于整個藝術的終結,并指出浪漫型藝術之后,會出現另一種新的當代藝術形態——自由藝術。再如丹托對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創造性誤讀及美學史上的重大貢獻。如此等等。在此基礎上,進而對黑格爾整個美學思想做出一些新的闡述和評價。
朱立元 ·西方哲學 ·14.4萬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西方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集體無意識理論和情結理論是榮格文藝思想中的重要理論,前者揭示文本中的自然精神,后者則同創作者的生態思想相關。以往對于榮格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而對他在文藝思想和藝術層面的理論貢獻缺乏具體的研究。本書主要從生態的角度研究榮格的文藝心理學思想。指出在榮格的思想體系中,自然、人類和文學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是為核心的問題,而作家通過文學作品呈現自然對人類集體心理的影響。這一結論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和系統地看待榮格學說的理論意義,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
常如瑜 ·西方哲學 ·17.9萬字
這本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斗的人。你能在這里快速學習哲學家如何給不同的事物賦分,表彰它們給予人生的不同價值,看到哲學家如何從自己的中年危機里突圍,他們甚至寫過多篇論文探討是不是應該放棄上面提到的其他可能性。即使你不打算改寫人生,或者覺得人生過于乏味,這本書也能幫你換種思路,繼續生活。
(美)基蘭·塞蒂亞 ·西方哲學 ·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