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者在尊重先賢時哲和原文含義的基礎上,采取意譯的方式,對一些語句重新斷句,對一些標點符號進行新的標注;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國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進行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和美學等視域進行多維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代多維價值。通過由果溯因,沿波討源,為中國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薛永武 ·中國哲學 ·23.7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展和整體性發展的含義、整體性發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展問題,使整體性發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如果把現代性看作一個憂郁的譜系,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鏈條上各式面孔的哲人們:憤怒的馬克思,憂郁的波德萊爾,沉悶而壓抑的韋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虛無”廢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齊美爾,以及試圖通過“廢墟”指點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說“理念、理性、啟蒙”承載了確定性的歷史,那么“現代性”則承載了對“當下”的全部思考,宣布了“動蕩不安”的合法性。
安麗霞 ·理論流派 ·16.2萬字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鄭州大學洛學研究中心主辦,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中江 李存山主編 ·中國哲學 ·24萬字
《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涵蓋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社會學等相關研究領域,既關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歷史發展,也關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范式建構;既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倫理思想進行研究,也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化的發展創新予以探索;既反映當代中國學人的理論思考,也觀照當代國外學界的前沿動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提供理論參考和學術交流平臺。
吳付來主編 ·馬哲 ·16.2萬字
個體及個體化是近現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資本現代性的語境下,把個體自由與人類解放結合起來,并在繼承近代社會政治哲學重視個體本位的基礎上,通過強調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性,把哲學史上對個體及其自由的理解轉化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之自主活動和自我實現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價值承諾,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主旨。本書旨在結合西方哲學史語境,從語言哲學的主謂關系視角考察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個體理論,探討一個具體的、豐滿的個體如何才能“出場”的問題,目的在于揭示真實的個體如何出場的邏輯機制。
張守奎 ·馬哲 ·29.3萬字
《東方哲學與文化》是由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兩輯,向國內外發行。本刊旨在繁榮和推進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東方學研究,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東方哲學與文化平臺,發掘東方文明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本刊常設欄目包括:理論前沿、專題研究(道學、佛學、儒學、印度哲學、猶太學、日本哲學等)、比較研究、文化專欄、書評訊息等。
徐小躍主編 ·東方哲學 ·18.2萬字
本書從哲學特別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選擇了“虛擬社會中人的虛擬性活動”作為研究主題,就是力圖通過系統深入地研究虛擬社會中人的虛擬性活動的當代形態、構成系統、基本形式、主要環節、運行機制、價值意義、合理規范等問題,從而深刻理解虛擬性活動這一人類活動的新形態和人、社會存在發展的新方式興起的必然性、本質、特征、作用、價值等,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和社會的本質及發展的趨勢。
龔振黔 龔婷 黃河 ·馬哲 ·15.7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語境主義的方法,研究《商君書》的國家建設思想,不僅分析戰國中晚期的政治社會語境和思想文化語境,更根據當時的語境來合理地理解國家建設在當時的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探討作為主要政治行動者的“商鞅學派”這些法家是如何“以言行事”的,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經驗借鑒與政治智慧。
羅雪飛 ·中國哲學 ·23.2萬字
本書收錄了鄭開近年來的多場講演和訪談,圍繞“舊邦新命”這一主題展開,旨在追尋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原因及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書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在歷經劫難后仍能化險為夷的秘密,特別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穩定性。鄭開認為,“舊邦新命”的歷史文化意識是中國文化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其在近現代中西文明沖突中仍能生生不息的關鍵。
鄭開 ·中國哲學 ·20.7萬字
本書試圖擺脫學界在討論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時所存在的“哲學一科學二分”的理論預設,立足當前學科發展的新特征(互涉、跨界、融合),從“學科互涉”這一視角出發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重新解讀。這種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觀察分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研究活動,進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問題作出現代性解讀的嘗試,不僅能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也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當代價值。
李娟 ·理論流派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