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多都并存制度是一個政權或王朝在國都之外另設輔助性都城以加強中央控制力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是多都并存制度起源并定型的時期。研究先秦時期的多都并存制度對認識我國古代都城制度并進而了解古代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書對夏商周王朝的多都并存制度和春秋戰國時期秦晉齊楚燕趙等諸侯國的多都并存現象進行了細致研究,并對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產生原因及其深遠影響進行了剖析,堪稱古都學的一部力作。
潘明娟 ·中國政治 ·24.9萬字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新的文明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作者立足于大歷史觀,以現代性反思為視域,較為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內涵要義、本質屬性、基本特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發展路徑等基本理論問題。本書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文明形態的中國化、時代化呈現,是中華文明的新時代賡續,彰顯了文明自覺,這既是中國價值的發現,又具有鮮明的世界歷史意義。
梁華平 ·中國政治 ·21.2萬字
本書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探討了中央蘇區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主要路徑、動員機制、歷史價值與現實啟示等,展示了巾幗群英的豐功偉績,對后續研究進行了思考和展望。
胡軍華 ·中國政治 ·26.3萬字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憑著宗教儀式中的文獻活動取得話語權力。自西周到西漢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過對文獻的載錄、繼承、闡釋和經典化,構建了具有裁判社會功能的原史文化傳統。在這一傳統中,周公攝政和制禮作樂、春秋史官的微言大義、孔子整理六經和設帳課徒、諸子的各鳴一端、董仲舒的天人理論、司馬遷的《史記》著述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書通過對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觀念、載錄和傳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這一時期經典文獻的生成過程、文體形態、敘述方法等,并掲示出不同文獻所承擔的文化功能。本書綜合研究了上古多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經典文本,理論體系完整,見解獨特,為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和上古文獻提供了新的視角。
過常寶 ·中國政治 ·38.4萬字
會元是會試的第一名,他們是科舉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要了解明代知識精英在科舉中的生存狀態,會元群體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樣本。本書乘持大文學觀念,以明代會元群體為對象,綜合運用個案研究、群體研究和宏觀研究,挖掘和解析了大量不為人重視的明人別集材料,立體化地探討和呈現了明代科舉與文學的關系。考證、述史、論析融為一體,筆致清通精當。
周勇 ·中國政治 ·28萬字
本書充分利用解密檔案《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從中國革命的外部環境即國際大背景切入,全面考察了共產國際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形成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所給予的影響和作用。共產國際的這種影響及作用由于受聯共(布)內外政策的左右而呈現出雙重性,本書嘗試探究了共產國際有此雙重性政策的深層次原因,客觀地展現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共產國際、聯共(布)影響的程度,特別是對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實踐過程帶來的雙重作用,探討了二者之間的輸入輸出關系,并對黨史上的一些問題作了更客觀更符合歷史事實的深化拓展,以資對深化毛澤東思想研究和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有所借鑒。
黃雅麗 ·中國政治 ·29.9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重大科研項目之一。民國史與城市史研究都是當下歷史研究的熱門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本書以1912—1937年的北京為時空范圍,通過論述北京的婢女構成、婢女買賣、婢女的日常生活、婢女的情感與婚姻、政府禁婢法令、婢女救助與安置、婢女解放運動等問題,全面展現了民國時期北京婢女問題的復雜面相,探討了社會轉型和城市劇烈變動對婢女褪去傳統色彩、向現代轉型的影響。
張秀麗 ·中國政治 ·30.1萬字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各條戰線上的所有人們共同努力。在中國北方,建設美麗中國還必須進行荒漠化、沙漠化和沙塵暴防治,必須經年累月地防沙治沙。在這其中,無論農牧民、各級政府、專家學者、企業與社會組織等都參與其中,形成了強政府、強社會雙強協同治理新模式。基于中國北方風沙線上28縣(旗、市)的多年歷時實地調研,本書嘗試對這一新模式進行細致描繪和深入反思。全書共四編,前三編分別是對從2007年到2014年進行的三次大規模實地調研的詳細的、分縣域的“故事性”匯報和對應性總結,第四編為整體性理論探討。但本書理論在整體上是開放的,期待讀者能在了解故事和事實基礎上有更多自己的看法。本書可供治理研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學者及各界實踐人士參考。
楊立華 黃河等 ·中國政治 ·32.2萬字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套“知宋”叢書,旨在為那些已經具備一定文史基礎且渴望深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便捷的學習途徑。本書精選宋代科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呈現宋代科舉制度的全貌。書中探討的主題涵蓋了科舉制度的創立、改革,進士、明經諸科及制舉、武舉各類考試的設置情況。此外,還重點關注了科舉促成的社會流動性,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以及科舉對宋代文化繁榮的推動作用。本書內容扎實,編排有序,除選文外,主編親撰導論、編者按,呈現選編思路及對宋代科舉制的理解。本書不僅是對宋代科舉的一次學術綜覽,也有助于讀者進一步深入認識宋代社會的諸方面,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科舉塑造下的生動宋代。
何忠禮主編 ·中國政治 ·25.6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是從現階段少數民族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問題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對民族地區貧困最新情況的梳理與分析,厘清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貧困的整體情況、各地區貧困的差異及原因、各地區2018年開展的扶貧政策及其效果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通過統計數據、實地調查和案例分析,分別從民族地區整體貧困情況(總報告)、民族八省區貧困情況(分報告一)、部分民族地區貧困情況(分報告二)等三個角度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情況及已有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
張麗君等 ·中國政治 ·22.5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違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壯大的歷史。渭北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由中共渭北地區黨組織領導創建的根據地,它是西北地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它以三原武字區、心字區為中心,包括富平、耀縣、涇陽、淳化、高陵、蒲城、白水等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750平方公里,人口4萬多。汪鋒是渭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領導人之一。在大革命時期,這一地區就在中共三原特支領導下開展了革命斗爭。于1928年至1929年間組織"交農"圍城,抗糧抗款、打土豪、殺惡霸,形成武裝割據局面。1930年到1932年間,省委派重要干部到渭北,先后建立災民自救軍、渭北游擊隊,領導人民堅持武裝斗爭。進行政權建設,實行土地革命,根據地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三原縣委員會 ·中國政治 ·29.9萬字
《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著重探討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作者參考了社會科學的相關理論,對古代官階的研究模式進行了系統建構,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線索及相應的研究方法與概念。基于“品位—職位”視角,把官階研究對象定義為“官職的分等分類”和“官員的分等分類”,分別討論品秩的構成要素權責、資格、薪俸、特權、禮遇,品位結構的樣式與間架,品位性官號和位階運用規則等。進而由技術層面進入政治層面,從功能組織與身份組織的二重性出發,對中國古代官階制的特點、品位結構變遷的重大線索和各個層面,提供了較全面的闡述。《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對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研究,以及認識中國古代的集權官僚政治,具有參考價值。
閻步克 ·中國政治 ·29.7萬字
作為獻禮十九大重點主題出版物,本書系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夢”重點書系《中國夢·復興路(三卷本)》原創精編版。全書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三大主題為線索,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為脈絡,用現代視角和國際化視野,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17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回顧和梳理自鴉片戰爭到十八大以后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并圍繞中國夢主題,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歷程,闡述全球視野下中國發展道路之抉擇。
盧潔主編 ·中國政治 ·29.1萬字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總報告對河南省社會治理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政府行為與社會治理篇,主要包括應急管理、創新管理能力、政府門戶網站、公共服務、教育治理能力、鄉村振興、營商環境等議題;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篇,聚焦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科技人才流動、婦女生育變動等議題;社會治理評價篇,從不同的角度對河南省社會治理進行了分析評價,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案例篇,通過典型案例反映河南省各地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為社會治理創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鑒。
鄭永扣主編 ·中國政治 ·20.5萬字
半個世紀以來,發端于海外的中國研究已從社會科學的邊緣走向這一知識體系的中心,由西方學人獨步的學術論域成為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全球學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時也成了世界學術界了解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窗口。《中國研究》是由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意在推動中國研究領域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增進,更在使日益成為顯學的中國研究領域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
周曉虹 謝曙光主編 ·中國政治 ·21.5萬字
本書旨在考察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施行政機構改革的全過程,分析國民政府為實現“建國”任務而做的努力,如開放政權、成立民意機構、厘定事權、精簡機構、裁汰冗員等。戰時改革有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步驟,體現了行政領域的制度化與現代化傾向,體現了國民黨權威人物對完成“建國”的強烈愿望。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豫湘桂大潰敗后改革被迫中斷,留待戰后繼續推行。
劉大禹 ·中國政治 ·26.7萬字
本書分析了唐與四夷關系類型,因四夷政治歸屬不同,關系的基本性質不同,進入以唐王朝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四夷分屬性質不同的政治圈層,唐與四夷政治秩序的結構是性質不同的層級結構;唐王朝的國家體制與對外關系體制,或與外部世界,在法律制度上有著明確的界定;唐王朝國家體制內四夷是唐王朝推及政令、法令的對象;冊封與授受官爵是唐王朝與四夷建立政治秩序的基本途徑。
王義康 ·中國政治 ·22.2萬字
本書著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戰敗的強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統治階層也開展了如何自救的熱烈討論,并在編練新軍、修筑鐵路、開掘礦藏、創辦銀行、推廣郵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實質行動,即所謂“實政改革”。實政改革上承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內核,但在改革的規格、層次和深度、廣度上有顯著提升;其間發生的“百日維新”,是膠州灣事件后民族危機加深所引發的一次激進改革,出現了突破制度層的內在需求;同時這場實政改革又下啟清末新政,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鋪墊和物質基礎。
張海榮 ·中國政治 ·37.8萬字
“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是干部選拔尤其是產生人選的一種方式。本書采取歷時性與現時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思與提煉相結合的方法,從全景敘述、實踐考量、認知述評、學理詮釋、外部借鑒、對策建議等維度,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方式進行了多視角的系統研究。本書提出的一些闡釋性理論觀點、實踐診斷性分析以及方式和技術改進的對策,對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干部選拔的規范性、科學性、先進性制度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吳志華 葉超 廖志豪 ·中國政治 ·22.3萬字
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1928年2月成立,1938年1月被裁并至經濟部,是一個負責國家建設事業的政府機構。全書論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建設委員會成立的背景、經過以及結束的整個過程,具體描述了其在發展無線電、農田灌溉、煤礦、鐵路交通、地方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的舉措,剖析了負責人張靜江的個人經歷、經營理念,總結了建設委員會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為和影響。
譚備戰 ·中國政治 ·3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