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科學固然深入,表達亦可淺出,本書就是一本用漫畫形式通俗講解相對論知識及史話的物理書。書中將100年前相對論的成果以及沿用至今的理論,劃分成了一個個的知識點,并以風趣幽默的文字及夸張的漫畫表達方式用一個個故事講述出來。讓讀者在腹肌笑抽筋兒的同時,不知不覺便恍然大悟——宇宙原來是這么回事!本書適合廣大的物理愛好者,尤其是對相對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武子 ·地球科學 ·2.8萬字
本書對近20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幾處的潰堤進行了總結,認真分析了潰堤的原因,對以后的長江大堤的防汛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易光曙編著 ·地球科學 ·8.8萬字
本報告系《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特別報告中的氣候變化風險特別報告。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也是最具挑戰的風險管理問題。氣候變化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全球低碳轉型受挫、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的風險;二是氣候變化引起的直接影響超過“無法忍受”的閾值的風險;三是氣候變化風險與其他風險相互作用,使得災害疊加、放大形成的系統性風險。由于氣候變化的廣泛影響和人類社會在影響面前的脆弱性,氣候變化正進一步對國家安全和繁榮帶來嚴重威脅。近年來氣候變化已經與國家安全問題緊密聯系,從戰略角度通過應對氣候變化,避免不可控的安全問題變得愈加重要。本書組織國內氣候變化風險的主要研究團隊,圍繞氣候變化風險,從排放風險、直接風險、間接風險、基礎設施風險及風險管理等多個角度對近年來國內外氣候變化風險研究進行了全面梳理與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對影響我國氣候變化風險的關鍵指標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對我國未來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議。
滕飛等編著 ·地球科學 ·13.8萬字
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從古生物、地層學、古生態學到生態地層學、巖石學,我們從未間斷過對大地深處的探索。現代地球科學不僅在資源勘察、自然災害的猜測與防御等傳統范疇中仍然施展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監測、重大和生命線工程的選址與抗震設計、地球環境監督與猜測、數字地球等新范疇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入新的世紀,探索和預測地球的環境和可居住性將成為地球學工作的主題。
張維 ·地球科學 ·11.8萬字
本書從理論層面分析了飲用水水源面臨的各類風險、歸納了相應的評估模型,提出了基于產業布局優化、環境監控改善等的風險控制策略和分級分類管理方法,并結合自身實踐,以典型飲用水水源為案例,介紹了污染物風險(環境健康風險、生態風險)和污染源風險評價和管理的具體應用。全書理論結合實際,突出技術性和應用性,反映了我國現階段飲用水源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本書適用于水環境管理人員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環境水利學、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城市科學等科研工作人員的閱讀,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專業輔助教材。
賀濤 彭曉春 魏東洋 ·地球科學 ·11.4萬字
《留住雨水利用雨洪》介紹了國內外城市雨水收集、雨洪利用的信息和經驗,以及如何留住雨水,控制利用雨洪水,保護城市水環境和保證水安全,促進城市建設與雨水和諧相處。全書共分5部分。第1部分介紹降雨是怎么形成的,第2部分討論為什么要留住雨水,第3部分為留住雨水的方法,第4部分為國內雨洪利用的典型實例,第5部分簡介了國外雨水利用情況。
劉延愷 ·地球科學 ·2.5萬字
亞馬孫熱帶雨林位于亞馬孫河流域,它占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也是全球物種zui多的熱帶雨林,被譽為“世界之肺”。作者隨“中國亞馬孫科學探險考察隊”來到遙遠的巴西,以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和一支溫潤、流暢的筆,敘述了走進巴西,走進亞馬孫的經歷,感受南美文化、風俗、人情。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小的一個范圍——船長、船員、探險隊員、向導,以及一個獨特的空間——熱帶雨林、亞馬孫河、各種動植物,給我們提供了如此震撼的視覺盛宴和生命歡歌。巴西有一片熱土,巴西人熱情奔放,在本書中,你會對這一切有新的認識。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一次驚心動魄的科學探險活動,無論你是好奇還是敬佩科學家的精神,都可以拿起本書細細品味,探尋屬于自己的寶藏。
張瑞田 ·地球科學 ·8.7萬字
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的流量過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框架的統一,以及人類掌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生態系統中的變化規律。野外生態臺站為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流量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因此,本研究基于野外生態臺站的觀測數據,選擇典型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刻畫和分析不同生態系統的碳匯服務、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持服務及價值動態變化過程,對比分析同種生態系統服務在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之間的差異,揭示上述四種生態系統服務的形成過程。
裴廈 劉春蘭 ·地球科學 ·6.4萬字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在幾十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彼時地質學家意識到,各個大陸在地球表面漂移,海洋也此起彼伏地新生和毀滅。本書文字簡練清新、內容引人入勝,它更新了我們關于地球的敘事。馬丁·雷德芬考察了最新的地質學研究,解釋了人類在板塊構造、地震學和衛星影像等領域的全新認識如何幫助我們逐漸理解地球的本質:這是一個活躍的、變動不居的星球。
(英國)馬丁·雷德芬 ·地球科學 ·6.8萬字
本書介紹了2012年、2017年中國傳播項目中心開展的兩次全國公眾氣候認知調查,從對氣候變化問題、影響、應對的認知度,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支持度,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執行度,及對氣候傳播效果的評價等維度全面展示了我國公眾的氣候認知水平,并從城鄉、性別、收入、年齡、區域、職業六個維度進行了細分研究,同時在對比國際同行調研數據的基礎上,分析了數據應用層面的實踐案例。
王彬彬等 ·地球科學 ·11.1萬字
本書闡述了大陸漂移理論,展現了作者魏格納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成果,也從側面表現了當的時代背景,以及大陸漂移學說曾經引起的巨大波瀾和承受的重重阻力。
(德)魏格納 ·地球科學 ·14.3萬字
本書記錄了2014年開始的羅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結果,重點對寧夏羅山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植物多樣性、動物多樣性、景觀資源、社會經濟狀況、自然保護區管理、自然保護區評價進行論述,并附錄羅山維管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大型真菌、野生動物、昆蟲和蛛形動物等七個名錄,是寧夏羅山保護區科學考察的重要成果集成。
曹兵 汪澤鵬主編 ·地球科學 ·9萬字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福布斯》2016年度十大環保圖書,北京大學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劉華杰傾情推薦!同一片水面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水滴、漣漪、涌浪、潮汐,水這種簡單的化合物為什么會呈現出如此豐富的形態?水是我們身邊再常見不過的存在,卻鮮有人真正了解。英國探險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種與水有關的跡象,在《水的密碼》中,他總結自己“行走江湖”的經驗,整理多年自然觀察心得,從廚房臺面上濺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稱奇的罕見現象,哪怕在家門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騰的涌浪。奇聞趣事的背后隱含著不為人知的讀水技藝,引領我們探尋與水有關的科學謎題。
(英)特里斯坦·古利 ·地球科學 ·18.8萬字
地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星球。從第①批原子到分子,從礦物到巖漿,從花崗巖地殼到單細胞生物,一直到蓬勃興盛的生命景觀,這顆星球始終動蕩不定、變化從未停歇。這是一個激進的、全新的地球傳記,美國卡內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暢銷書作家羅伯特·哈森向我們揭示了巖石圈和生物圈的協同演化如何將地球塑造成太陽系中獨有的行星。45億年前,地球從原始太陽系的塵埃云盤之中形成,經歷了漫長、復雜而劇烈的演化歷程,在每一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隕石坑遍布的原始地球、玄武巖覆蓋的黑地球、海洋環繞的藍地球、經歷大氧化的紅地球、礦物爆發的沉悶地球、冰雪包裹的白地球、陸地生物圈崛起的綠地球,直到今天地貌多樣、物種繽紛的生命地球。最后,作者還對未來50億年的地球命運提出超然設想。羅伯特·哈森與團隊根據多年研究和考察的經驗,提出了震動科學界的新理論:礦物演化假說。在哈森的筆觸之下,地球變成一個充滿故事的場域,生命不再是靜默孤單的存在,正是由于礦物與生命的協同演化、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棲居的世界。
(美)羅伯特·哈森 ·地球科學 ·17萬字
《深處(地鐵沿線的75塵封秘境)》這是本文旅行指南。作者楊多杰以幾主要的地鐵線路為線索,串聯起沿線有價值的75文秘境,對每珍貴歷史文化遺存I拘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讓你用經濟便捷的方式逛遍千年都,在現的脈絡,重現的古老與神秘。
楊多杰 ·地球科學 ·9萬字
《洞穴與洞穴生命》是一本嚴謹的洞穴科考史,菲利普·查普曼從歐洲西北部不列顛群島的典型洞穴形態出發,展示了令人大開眼界的洞穴地形地貌,介紹了洞穴生態群落,引導我們去探索和開發這個神秘的世界。書中配有大量珍貴插圖和照片。
(英)菲利普·查普曼 ·地球科學 ·16.8萬字
在黨的十九大“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理念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通過研發和運用新技術,勘查地球的資源與環境特征,目標為地球資源的“透明化”,形式為各類信息的“數字化”,并且勘查修復因自然災害或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最終達到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和諧的“美麗化”。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地勘行業的具體化體現。為此,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組織開展了“透明地球、數字地球、美麗地球”(簡稱“三個地球”)建設理論體系的系列研究。作為其研究成果,本書共分8章,分別闡述了“三個地球”建設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理論框架、技術基礎、研究內容、發展方向、指標體系、具體方法和典型實例,最后總結了地勘行業在“三個地球”理論指導下的新時代愿景與展望。通過對“三個地球”建設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彰顯行業擔當,擔負歷史責任,保障國家資源與環境的安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共生。
趙平等編著 ·地球科學 ·13.7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了滇池流域的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特點、河湖水環境質量特征及其水質演變成因,并結合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論證的技術需要,系統地提出了滇池流域水資源配置與優化方案,揭示了滇池流域水文與非點源遷移轉化規律,解決了復雜地形遮擋影響下滇池湖泊水動力與入湖污染物遷移轉化過程的模擬難題,分析預測了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改善湖泊水環境效果,建立了新的水文情勢條件下滇池—德澤水庫聯合調度運行機制,提出了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入湖實施方案,為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規劃、設計、近期調度運行與科學管理等提供了科學依據。本書可為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修復等學科的研究者提供參考,也可為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河湖水系連通、湖庫聯合調度等方面的管理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馬巍 浦承松 謝波 周豐等 ·地球科學 ·17.9萬字
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在書中系統論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陸漂移說,闡述了漂移論的本質內容以及與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的關系,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學科方面對漂移論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探討了大陸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動力。本書內容在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之后拉開了地球科學革命的序幕。
(德)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地球科學 ·12.3萬字
本書首先在場源平面波模型的假設前提下推導了層狀球體介質模型LMT一維正演公式,編寫了層狀球體介質模型一維正演程序;通過對理論模型的計算,研究了地球曲率對長周期大地電磁電磁場響應的影響,從而為LMT剖面資料的資料處理和反演解釋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二,在對若干典型地形模型MT帶地形二維正演模擬的基礎上,分析了起伏地形對MT資料產生的畸變影響;根據本書的研究剖面碌曲-中江和名山-廣元剖面的實際地形進行了模擬,考察了目標剖面大地電磁響應受地形影響的特點,并采用MTZohdy二維帶地形反演程序對受畸變的正演數據進行了反演計算,計算結果表明,MT二維帶地形反演技術可有效的消除起伏地形對MT資料產生的畸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后續章節,本書分別探討了上揚地塊西緣MT剖面和LMT剖面控制區域中上地殼電性結構模型和巖石圈電性結構模型。
覃慶炎 ·地球科學 ·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