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每塊豬肉都能通過電子標簽和二維條形碼查出供應商?手機能與家中的紅外遙感器相連及時發送警報,不用去醫院排隊也能在家享受遠程醫療?這些其實并不遙遠。本書向我們闡釋了“只要你想,就能實現”的理念,以“科技進步與數字未來”為主題探討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視商城以及家庭監控將是未來數字家庭的主要功能,數字時代將對未來家庭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
康達 ·科技史 ·8.6萬字
血糖、血壓、血常規……聽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詞,你可能內心毫無波瀾。但是,不管是量血壓,還是做其他檢查,或者是心肺機、心臟插管等手術,所有這些都建立在人們對血液循環建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然而,我們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血液循環概念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才形成。這本書講述的正是這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曲折歷程。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繪制了人類和牛的心臟及血管系統解剖結構圖例,正確地將心臟分為四個腔室,指出動脈和靜脈都源于心臟。年輕的人體解剖學家維薩里從多個方面公開質疑蓋倫的學說,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對心臟、肺和血管系統的描述非常詳細、準確。17世紀初,英國醫生威廉·哈維指出了血液循環的正確方式。他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現代科學的標志,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但在這個過程中,哈維經歷了醫學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冒險,直面人性的光輝和暗面。在這本書中,全球近三千年的歷史與生理學、醫學重大發現交織在一起,有悲劇性的失敗,更有在此基礎上實現的非凡進步。
(美)祖恩·塞特納 ·科技史 ·18.4萬字
本書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名著,作者為科學思想史學派的創始人亞歷山大·柯瓦雷。本書認為,人類的思想在16、17世紀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個秩序井然、有限封閉的世界(cosmos)最終變成了均一無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價值世界同事實世界完全分離開來。近代科學和哲學既是這場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學史和哲學史必須相互參照來研究。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 ·科技史 ·15.3萬字
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我們的過去在這里消逝,我們的未來從這里開始。我們的好奇在這里得到滿足,我們的智慧在這里不斷延展。這里是太陽系。讓我們一起飛越地球,到達太陽系的遠方找尋萬物的秘密,重現波瀾壯闊的太陽系探索大歷史。16個章節,涵蓋近30年人類探索太陽系的重要事件,從火星到冥王星,從小行星到星際天體,全景展示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偉大征程。
汪詰 ·科技史 ·10.2萬字
互聯網如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但你是否知道它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它是怎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一次次地重塑社會、改變世界的?從Web1.0的靜態網頁時代,歷經Web2.0的用戶交互狂歡,直至Web3.0的去中心化和人工智能新紀元,本書把復雜的技術和社會變革簡化為易于理解的有趣故事,以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歷史記錄,帶你穿越時空,領略互聯網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奇境!
(英)克里斯·斯托克爾-沃克 ·科技史 ·11.2萬字
《機器人簡史(第三版)》介紹了機器人發展的歷史、態勢和趨勢,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機器人世界的畫卷。希望本書能為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者和對該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中國電子學會編著 ·科技史 ·6.1萬字
當機器人霸占了你的工作,你該怎么辦?機器人犯罪,誰才該負責?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價值如何重新定義?在《人工智能時代》一書中,智能時代領軍人、硅谷連續創業者杰瑞·卡普蘭指出:智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兩大災難性沖擊:持續性失業與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機器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類的工作,不管你是藍領還是白領。而針對未來社會將要發生的這些問題,卡普蘭在《人工智能時代》一書中從企業、稅收和保險等機制上構建起了一個有益的經濟生態,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從技術發展中獲益,帶領我們一窺人機共生下財富、工作與思維的大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一書提出的建議和解決方案給遭遇挑戰的人們更多撫慰和安全感!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必讀之作,引爆人機共生新生態。
(美)杰瑞·卡普蘭 ·科技史 ·11.4萬字
首部漫畫形式講解科普的圖書,22個發明故事帶你還原第一現場。瓷器美不美,絲綢靚不靚?衣、食、住、用、行,看古人如何運用智慧精進技術,抓緊一切機會搞生產!最早提出十進制的竟是上古祖先?兩千年前的開顱手術怎么做?提花機還有記憶存儲功能?什么水利工程能千年不倒?從多種科技多元發展,到科技巔峰回歸沉寂,從實用科技造福農業,到閉關鎖國西風東漸,揭秘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背后不能說的歷史八卦!胖樂胖樂親自下場穿越歷史,爆笑對話科技大佬,犀利吐槽發明創造,數、理、化、工、天、地、生、農等領域無所不包,探索古人那些想不通、猜不透的科技發明!
胖樂胖樂 ·科技史 ·2.9萬字
本書是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塔努·帕德馬納班及其妻子寫給普通大眾的一部簡明科學史!本書通過模塊化和趣味性的方式,講述了18世紀以前的科學發展史——從古代開始,大致到牛頓時代結束——涵蓋了可以被稱為“科學的曙光”時期,不僅回顧了物理、化學、數學、醫學等狹義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還探索了航海、立法、印刷等廣義科學發展史上特殊而重要的事件。全書24個章節以同一主題相互關聯,但就具體內容來說又彼此獨立。全書采用四色印刷,彩色插圖和表格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科學事件的背景和相關知識點;每個背景圖注都是相關內容的簡略版;“知識框”提供了相關章節強調的科學事件的更廣泛背景。本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之書,它能讓你了解科學的歷史以及它是如何塑造當今這個時代的。
(印)塔努·帕德馬納班等 ·科技史 ·12.2萬字
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武器從誕生到完善的蛻變歷程。主要內容包括:手中利器、步兵武器、火炮導彈、陸地雄獅等。
青少科普編委會 ·科技史 ·15.7萬字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現代,科學不再僅僅是看不懂的化學公式,也不再是玩不轉的高科技,科學離我們不再遙遠,它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無數科學家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更感受到了無怨無悔奉獻的忘我精神。本書的出版,為我們揭開了科學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精神的真正內涵,為我們培養自己的科學態度、改善自己的工作狀態、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方法。
李春蕾主編 ·科技史 ·9.1萬字
本書沿著時間的脈絡,重溫了人類科學的偉大歷程。從科學文明的發端,到科學思想的萌發;從中世紀的漫漫黑夜,到技術革命的盡掃陰霾;從物理學的重大突破,到生物技術的顛覆性革命,本書一一道來。起卷品讀,如含英咀華,心生敬意。
陳文斌主編 ·科技史 ·15.8萬字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趙艷娟編著 ·科技史 ·2.8萬字
《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內容簡介:彼得·伽里森是美國當代科學史領域的新生代領軍人物,他對20世紀微觀物理學史的研究,通過對圍繞圖像這一特殊史料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刻畫,提出實驗、理論和儀器三者在科學發展中的互嵌式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交易區理論成為繼庫恩的科學革命之后,關于科學發展的另一全新圖景。此后,伽里森通對16、17世紀圍繞科學圖集展開的科學實踐活動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其交易區理論。據此,《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以圖像和交易區為線索,試圖通過二者互相交織與促進的動態視角,展現其科學史工作及思想的發展脈絡,在此種意義上,《圖像與交易區的雙重變奏:彼得·伽里森科學編史學研究》兼有歷史和科學哲學旨趣。
董麗麗 ·科技史 ·15.4萬字
《西方科學簡史》一書在梳理西方科學發展史的同時,全面、縱深地講述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學與生物學這六大基礎學科,使讀者既對西方科學發展史的脈絡有一定的把握,又對這六大基礎性學科的核心內容有整體性的了解,引導讀者探尋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對科學思維的培養,可以說是一本西方科學史的入門書。
文聘元 ·科技史 ·15.1萬字
《現代科技與家國情懷(南方科技大學特色思政課系列講座)》精選“南方科技大學特色思政課系列講座”匯編而成。眾多學術大牛直擊社會發展的前沿問題,結合人工智能、國產芯片、量子與信息科學、磁分離技術、結構工程等現代高科技,增設互動提問環節,闡述了家國情懷這一主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論變得立體而鮮活,深受南方科技大學學子的歡迎。可為國內其他城市的高校開展特色思政課提供借鑒。
郭雨蓉主編 ·科技史 ·11.5萬字
一般說來,科學與技術本沒有什么優先不優先的問題,而且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另外,優先與不優先與重要不重要并不相等同。優先也許是重要的,但非優先不等于不重要。在實踐中,突出重點也許常常與優先掛鉤得多一點,但是重要和優先不一定完全掛鉤。科學優先并不是說技術不重要,反過來說,技術優先也不能說科學不重要。優先問題只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決策權衡的重點放在哪里的問題。而且事實上在某個具體的歷史時期,或某些國家在某種具體條件下,有可能會優先選擇科學技術兩者中的一個作為重點發展的情形,歷史上也確曾出現過,而且取得了成功。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 ·科技史 ·8.5萬字
《人工智能的未來》作者庫茲韋爾認為,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儲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腦新皮質”與人類的大腦新皮質將實現“對接”,世界將開啟一個新的文明時代,“奇點”到來!那個時候,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人還能稱之為人嗎?庫茲韋爾把“奇點”當作一個絕佳的“隱喻”:當智能機器的能力跨越這一臨界點之后,人類的知識單元、鏈接數目、思考能力,將旋即步入令人眩暈的加速噴發狀態——一切傳統的和習以為常的認識、理念、常識,將統統不復存在,所欲的智能裝置、新的人機復合體將進入“蘇醒”狀態。庫茲韋爾通過對人類思維本質的全新思考,大膽地預言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他堅信,未來人類一定會制造出可與人腦相媲美的“仿生大腦新皮質”。它們甚至比人腦更具可塑性,并可放置在云端,與遙遠的人類生物大腦遠程相連。那時,或許人工智能真的能夠與人類相媲美!
(美)雷·庫茲韋爾 ·科技史 ·17.2萬字
本書是關于17世紀科學革命和牛頓的經典研究,也是科學思想史學派的領袖人物亞歷山大·柯瓦雷生前審訂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書中的七篇文章從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頓的科學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頓在建立概念體系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這位科學巨人復雜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頓綜合的意義》更是科學史領域的不朽名篇。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 ·科技史 ·18.4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宇宙探索的失敗集錦: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卻無法解釋原因;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錯誤地推斷了潮汐成因;西芒托學院測不出光速;勒威耶找不到祝融星;皮亞齊弄丟了谷神星……從科學誕生的16世紀到現代人生活的21世紀,那些科學探索歷程中看似失敗的努力,卻是天文學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啟迪。這本書選取了科學史上21場遺憾失敗的嘗試,他們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中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這些故事就像銀河系中被遮蔽的星光,是暗角,但也是天文史上的偉大進步。正因為他們,我們才得以見識真實而完整的浩瀚星空。
高爽 ·科技史 ·1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