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佛歷、農歷、公歷三歷合一的日歷
賢幢 陳弈良 ·佛教 ·13.7萬字
《時空中的蓮花》(上下冊)是民初著名文學家夏丏尊根據日譯本《南傳小部經典》于1944年重譯的《佛陀本生故事集》。主要介紹佛陀的遠因緣、不遠因緣及近因緣,以及本生因緣故事。每篇均有序分(說明人或動物、樹神以及事、地)、主分(過去因緣)、結分(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并采用詩(偈語)、文結合的形式,以散文為主,中間夾雜詩句來闡述佛陀本懷。全書譯筆流暢、優美且自成一格,十分耐人尋味,允宜細細品嘗;亦可作為教育子女為人處世之寶典,幸勿錯過。
夏丏尊 ·佛教 ·27.5萬字
天臺智者大師(538~597),陳隋國師,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諸宗師范,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東土釋迦”。故為其作傳及注釋者代不乏人,雖有散佚,現存的相關資料亦甚可觀。本書收集海內外資料匯編成冊,競有數十萬字,可供有意研讀修學者參閱。本書的特點是收集資料盡量齊全,校勘相對準確全面。本書的出版為學術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
可潛輯校 ·佛教 ·94.1萬字
浙江歷史上被譽為“東南佛國”,南宋時期評定的江南禪宗寺院“五山十剎”,浙江名剎占大多數,改革開放四十年,浙江寺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本書根據浙江歷史上“五山十剎”和新發展的寺院,遴選出15座寺院,以專業考察者身份,探析寺院淵源、名寺高僧、景觀與文化、特色與特產等方面,為寺院旅游愛好者提供一份行記。
司開國 ·佛教 ·11.6萬字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展來看,其貫穿佛教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中國佛教傳統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無法回應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丁建華 ·佛教 ·28.5萬字
觀音信仰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漸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根本應化道場,并形成“一山特起萬山朝”之觀音道場信仰格局。本書運用歷史學、文獻學、哲學、宗教學、社會學以及田野調研的方法,將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國佛教歷史演變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從普陀山開山開始,以觀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為思考焦點,以淵源和流變為核心線索,圍繞佛教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風闡揚、山志編撰、神圣空間、朝山信仰等展開系統研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朝代普陀山佛教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階層的相互關系及其基本脈絡和基本特點,深入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間的生成邏輯和內在理路,全景式再現了普陀山佛教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
釋會閑 景天星 ·佛教 ·30.6萬字
本書特點為簡要系統,不乏卓識;語言暢達,不失曲雅風趣;資料豐富,存厥存疑。在今日仍不失為一本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基本讀物。
蔣維喬 鄧子美導讀 ·佛教 ·19.5萬字
本書屬中古漢語語法研究范疇,選取東漢到隋的一共八部有代表性的漢譯佛經作為考察對象,主要討論了其中由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及介詞短語充任定語和由謂詞充任中心語的共七種簡單定中結構,復雜定語的構成及排序,定語從句,涉“所”結構,定中結構的語用變化等內容,發現了一些富含佛經特色的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漢語定語復雜化的時限往前推進。同時,對佛經語法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思考。作者簡介:許劍宇,男,安徽宿松人,生于1969年。1987年畢業于安徽省宿松師范學校,隨后在小學、中學任教五年。1995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任教于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要研究興趣在漢語語法學。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許劍宇 ·佛教 ·19.6萬字
《印度佛教史》(AHistoryofIndianBuddhism)的作者是印度著名學者戈耶爾(S.R.Goyel),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等多種著作。這部《印度佛教史》將佛教在印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放在印度古代社會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綜合近百年來印度國內外學者,尤其是印度本國學者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成果。因此,這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長期以來,印度學者對印度佛教做了大量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他們具有熟悉本國文化傳統和掌握原始資料的優勢,而我們國內的佛教學者對這方面的情況了解很少。因此,翻譯和出版這部著作有益于我們國內佛教學者拓展學術視野。
(印度)S.R.戈耶爾 ·佛教 ·31.1萬字
中國的古建筑遺跡,主要分為漢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蘭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漢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兩度入藏考察,在繼承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前輩開創的營造學社調查研究漢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礎上,觀察西藏不同時期佛寺建筑形態和發展進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領域具有開創之功,建立了邏輯明晰、立論堅實、獨辟蹊徑的科學系統。書后所附近七十幅圖版是記錄西藏寺院歷史面貌的珍貴資料,已成為重建和修復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據。除藏地佛寺建筑,書中也涉及甘肅、青海、內蒙古明末以前的藏傳佛教遺跡,也有專章討論元大都(今北京)、杭州兩地的藏傳佛教寺院。全書以巨量的建筑實物證據,展現出西藏歷史文化與祖國內地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發展軌跡。
宿白 ·佛教 ·31.2萬字
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全書主體結構為上、中、下三篇,共33萬余字。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著作的根本訴求是希望給社會各階層人士提供幫助,由此樹立良善、開闊、積極向上的正確人生觀,不僅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更能營造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工作中的困難,運用書中開示的道理更能成為幸福人生的指南。總之,本書是構建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的一部豐富實用、循序漸進的佛學教程。
根讓仁波切 ·佛教 ·33.2萬字
太虛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佛教領袖,佛教改革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他以愛國愛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廣闊包容的胸懷,致力于推動近代中國佛教“教理、教制、教產”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遺余力地創辦學校、培養僧才、廣傳佛法,對近現代中國佛教的復興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輯《北大佛學》再次推出“太虛研究”專號,特邀專家學者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發掘史實、闡發思想,以期推動相關研究。
王頌 ·佛教 ·29.3萬字
本書分七章,全方位地綜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學思想,即依十種史料對宗密的事跡、著述等進行分析和評價;以史學的觀點敘述宗密所處中唐時代的思想背景及其與士大夫交往的情況;以翔實的學術資料闡述宗密哲學思想中“三教會通”和“教禪一致”兩大組成部分;重點從華嚴哲學、荷澤禪以及《圓覺經》、《起信論》等方面對宗密的心性思想的實質和特點進行精辟闡釋,尤其是對《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作了前所未有的細致分析,彌補了中外學術界的研究空白;著重從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宋代禪宗、高麗曹溪宗知訥禪師、日本高山寺明惠上人的思想中,歸納宗密思想對宋明理學(以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所產生的影響等重要內容。本書資料翔實,結構謹嚴,論證縝密。作者能發前人未發之聲,踏前人未到之域,視野之廣、思路之寬、輻射之遠、見解之真,為其導師方立天先生所稱賞。
胡建明 ·佛教 ·29.6萬字
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蘇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僅在書畫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與佛教關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書從蘇軾與佛教的因緣、蘇軾書畫觀與佛教、蘇軾書畫創作理論與佛教、蘇軾書畫作品受佛教的影響這四個方面展開論述,通過蘇軾的書畫與佛教這個個案,對佛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化展開實證性與科學性的討論。
陳中浙 ·佛教 ·29.1萬字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書以《唐律疏議》和《道僧格》為中心,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輯錄、復原以及對當時立法背景、實施效果的考證,力圖對隋唐時期依法治理佛教的概況做一個全面和客觀的了解,希望能為當今馬克思主義的宗教管理和宗教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張徑真 ·佛教 ·17.3萬字
唐卡是西藏一種獨特的宗教藝術,它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水晶,不僅蘊含著千年藏傳佛教的深奧哲理,更折射出藏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悠久的民族歷史到神秘的天文歷算,從豐富的地理常識到富麗的民俗文化……堪稱是一部西藏文化的手繪版“百科全書”。這套“藏密文庫”系列叢書,融唐卡鑒賞和佛教知識為一體,引導讀者進入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天地。出版以來,得到了讀者、專家的鼓勵和認可,也將吸引更多的優秀藏學家、佛學者、鑒賞家,來共同參與、共同構筑這個寶貴的文庫。
曲世宇撰文 吉布圖文 ·佛教 ·9.4萬字
本書通過對《梵網經》和《菩薩戒義疏》成書因緣、內容源流、作用價值、相互關系的詳細考證、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論證了兩部經典在中國佛教戒律史上的獨特地位、重要作用和廣泛影響,提出了具有系統性的新觀點和新結論。本書從通覽中國佛教戒律發展總趨勢的視角,做出了晉隋之際佛教戒律經歷兩次重大變革的論斷,由此探索了佛教戒律中國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具體進程、特定方式和運行機制。本書從順應重視佛教戒律的社會主流思潮出發,指出了兩部經典在當代佛教契理契機發展過程中所能提供的參考、借鑒和啟示。
夏德美 ·佛教 ·20.1萬字
本書為作者新撰《大藏經總目提要》系列研究著作之一,主要研究對象為漢文《大藏經》中大小乘律,比堪各類文本,予以提挈性概括,是一部嚴謹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陳士強 ·佛教 ·106萬字
張義尚先生小時因為生病難治而開始尋求存活的方法。他先學武功,繼而修習道家丹道,然后是自學中醫;治好病后也沒有停止學習和探索與健康、養生、修煉有關的內容。《禪密薪傳》就是他在道家丹道有成之后,修習禪宗與密宗工夫時根據自己的感悟有選擇的一些摘抄與記錄,對于修習與研究丹道、禪法、密法的人來說,其價值是不言而喻。
張義尚 ·佛教 ·3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