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敘述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國,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觀處系統全面,又于微觀處細致周密。本書貫穿著湯用彤先生的這一思想:從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之跡中,展現中國文化發展的承續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造性轉化;從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中,看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沖突與調和;從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和。全書條理清晰,資料宏富,論述必據事實,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
湯用彤 ·佛教 ·44萬字
佛教經典,分為經、律、論三藏。與經相比,律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和更少的解釋空間。佛教傳入中國后,風土人情的差異巨大,戒律也因此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某些律條甚至與原始的規定南轅北轍。通過研究戒律的中國化,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佛教在中國的轉向。佛教戒律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取得過像在印度那樣的宗教權威,但成功的讓中國的世俗權威接納了它。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專科化,也即律宗的形成。律典一一傳入中國,《四分律》后來居上,一統南北。律宗三家中,相部最先,南山其次,東塔最末,最終三家合一,南山獨大。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還體現為宗派化,即各大宗派所表現出的戒律思想。唯識、華嚴、禪宗、凈土各自發展出了自身的戒律理論特色。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儒道化。在儒道二家的影響下,大量的儒家與道家元素充實進佛教戒律之中,成為僧人所遵循的準則。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必須迎接現代化。在現代社會中,戒律文化既能幫助佛教樹立良好形象,也可促進社會道德的建設。
呂昂 ·佛教 ·29.1萬字
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在漢傳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經》就代表著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為便于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本書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盡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文轉為簡體字,加上現代標點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南傳大藏經》、《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糾正原經文部分錯漏之處,就經中出現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詞、艱澀文句及其它譯本的不同翻譯作出注釋,方便讀者更為精準地把握根本教義與修行原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實用、版本和收藏價值,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
恒強校注 ·佛教 ·25.8萬字
《全彩五百羅漢之謎》由云一編著,以羅漢為開端,從介紹羅漢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傳承,洋洋灑灑間。帶出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八百羅漢的相應解釋,最后具化為佛陀、菩薩、僧信、與佛結緣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過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和一個個佛教典故來深入淺出地詮釋深奧佛法的傳布、佛教宗派的發展與傳承。本書對大量的資料進行了篩選,精心構建了一座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橋。
云一 ·佛教 ·15.7萬字
本書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經》為原文,進行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通解,讓你輕松理解千余年歷久彌新的大智慧。作為國學經典,《金剛經》窮極宇宙,又關懷日常。文中將經文要義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進行深入淺出的演說,引發對現實生活的理性思考,給你能斷一切執念的智慧。
施青石 ·佛教 ·16.8萬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出)。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南懷瑾著述 ·佛教 ·18.3萬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有關《圓覺經》的講記。作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圓覺經》的原文進行了逐句、逐段的講解,變艱澀為流暢,化深奧為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南懷瑾著述 ·佛教 ·18.2萬字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是一部佛學經典,歷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以至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說法。但由于其譯文文詞古奧,使佛法義理,愈形晦澀,學者往往望而止步。本書即為南懷瑾先生對《楞嚴經》全本的原文今譯和串講。其講述依文講義,深入淺出,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嚴經》讀本。
南懷瑾 ·佛教 ·22.5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人間佛教的歷史源流與基本內容,涉及了以下的內容: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講述了佛陀一生的行誼,講述了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敘述了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講述了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
星云大師 ·佛教 ·14.3萬字
梁躊繼校注 ·佛教 ·31.5萬字
本書分隋朝佛教、唐朝佛教兩編。隋朝編有兩章:一、隋朝社會和佛教,介紹隋朝社會及佛教政策、佛教概況、僧官制度、佛經翻譯和經錄、佛學研究;二、隋代佛教宗派,介紹天臺宗、三論宗、三階教。唐朝編也兩章:一、唐朝社會和佛教,介紹唐朝宗教政策和佛教、唐初佛道二教爭論、武則天與佛教、僧尼制度、唐武宗滅佛、佛經翻譯及佛教著作等;二、唐代佛教宗派,對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成立和早期發展、禪門五宗中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等進行介紹。
楊曾文 ·佛教 ·40.9萬字
佛教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發展中,在文學領域發揮了重大影響;而中國文學對于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二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推動對于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學史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書即專門探討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學相互影響和交流的諸多現象和問題。本書原為季羨林、湯一介兩位先生主編的《中華佛教史》之《佛教文學卷》,今加以修訂出版,全書分十三個章節,自佛教初傳中土時的佛典翻譯直至近代文人與佛教,基本按照歷史順序,分門別類地對佛教影響于中國文學的現象加以討論。對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進行了歷史的、概括的描述,堪稱作者關于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孫昌武 ·佛教 ·39.2萬字
《百喻經》是一部以譬喻來宣揚佛法義理的經典,但每一則故事背后無不透露著高超的為人處世之智慧。全書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和“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文淺理深,讀之發人深省,啟迪智慧。
僧伽斯那 ·佛教 ·6.2萬字
本書屬中古漢語語法研究范疇,選取東漢到隋的一共八部有代表性的漢譯佛經作為考察對象,主要討論了其中由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及介詞短語充任定語和由謂詞充任中心語的共七種簡單定中結構,復雜定語的構成及排序,定語從句,涉“所”結構,定中結構的語用變化等內容,發現了一些富含佛經特色的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漢語定語復雜化的時限往前推進。同時,對佛經語法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思考。作者簡介:許劍宇,男,安徽宿松人,生于1969年。1987年畢業于安徽省宿松師范學校,隨后在小學、中學任教五年。1995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任教于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要研究興趣在漢語語法學。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許劍宇 ·佛教 ·19.6萬字
《心經》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說教法的深廣程度與篇幅之比--不遜于其他經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膚淺或庸常。我們已經無法確知它的作者為誰。可以確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優美簡潔的文句與我們分享前輩修行者的境界與心得。《心經》不單是一部教法,其經文本身,已臻藝術的化境。藝術與宗教之間,本無確然的分野;勉為其難,不啻庸人自擾。
(美)比爾·波特 ·佛教 ·9.3萬字
恒強校注 ·佛教 ·29.3萬字
本書分成兩部分:上篇是帕奧禪師對佛教經典《大念處經》的講解,作者引經據典、遵循注疏和剖析實修要點,由淺入深,次第分明,引領禪修者得窺佛法奧妙;下篇是問題回答部分,緊跟上篇,進一步除疑解惑,契理契機,義趣分明,引人深思。本書既有一定學術的價值,又為普通禪修、禪學研究者解決了從基礎到更深層次的各種問題,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緬)帕奧禪師 ·佛教 ·25.9萬字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本書原為作者為南開大學中文系開設《佛學概論》課的授課提綱,后加以修訂,于199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中國佛教文化序說》,2000年,再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再版。今作者重新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三個章節:“佛陀與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從三大方面數十個小點敘述了佛教的基本要義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孫昌武 ·佛教 ·13.5萬字
觀呼吸,不僅加深對生命本身的認識,還會讓心變得穩定、敏銳和專注。在書中,德寶法師開篇就指明禪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對禪修的種種誤解,然后系統地介紹了如何通過單純的覺察與呼吸的掌握,達到正念。按照書中一步步的禪修指導,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進而觀察你所認知的整個世界,最終以覺醒、智慧的心,安詳面對起伏的人生。
(斯里蘭卡)德寶法師 賴隆彥 ·佛教 ·1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