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沉迷
二戰期間,一小隊被稱為“轟炸機黑手黨”的烏托邦式的空軍戰略家試圖通過精確轟炸贏得大戰,在充分研究了全新技術設備諾登投彈瞄準器后,他們認定在白天實施只針對敵方特定重要基礎設施的轟炸會起作用。然而事與愿違,數次行動失敗后,戰局失控。隨后軍方高層下令更換指揮官,新指揮官李梅實施了與前任指揮官漢塞爾截然相反的區域轟炸戰略,在凝固汽油彈的幫助下,李梅共轟炸了日本的67座城市,但由于轟炸造成的傷亡慘重,李梅的行為引起極大爭議。這是一個關于理想主義、實用主義、技術創新和不可估量的戰爭代價的故事。在書中,格拉德威爾肯定了李梅的貢獻,其方式雖然粗暴,但縮短了戰爭持續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可謂避免了更大的代價,讓所有人更快地重新擁有和平與繁榮。以漢塞爾為代表的“轟炸機黑手黨”雖未獲得成功,但格拉德威爾用大量篇幅描述并稱贊了其對夢想、創新和科技的堅持,將其視為道德典范。沒有堅持,原則便沒有意義。漢塞爾是一個典型的堂吉訶德式人物,他的行為生動地給讀者展示出好的意圖為何事與愿違。格拉德威爾引出的是一個道德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哲學問題,考驗的是道德與人性。
·8.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