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19.9萬字
從文明演進和城市發展的角度看,西亞既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亦是世界城市的起源地之一。從中外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角度來看,西亞城市既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系列支點,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縱向上,本書將西亞城市發展分為城邦主導時期、原生帝國時期、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時期、阿拉伯帝國時期、伊兒汗國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七個階段,上起約公元前7000年以杰里科為代表的西亞乃至世界最早城市的興起,下迄公元1922年奧斯曼帝國的終結;在橫向上,本書從“政治生態”“發展概覽”“典型城市”等三個層面展開論述,以期立體呈現不同階段西亞城市政治生態、經濟貿易、社會生活、宗教文化和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大致樣貌。
孫寶國 ·世界史 ·19.9萬字
奧斯曼帝國是近代中國人認知世界與反觀自我過程中的一個特殊“他者”。本書在系統梳理近代國人奧斯曼帝國認知的歷史背景與文獻來源基礎上,從“奧斯曼帝國的知識記述與流播”“奧斯曼帝國形象與國人的自我認知”“奧斯曼帝國發展之史的借鑒與思考”三個層面加以把握,認為奧斯曼帝國知識的引入給近代中國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諸多特點。近代中國人的奧斯曼—土耳其認知史,實際上也是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史,是近代中國人思考救國之途和發展之路的獨特的探索史。
陳鵬 ·世界史 ·19.9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性出版物。本輯分政治外交、歷史文化、社會經濟三部分,論題涉及俞吉浚國民觀與國民啟蒙教育思想、朱子人心道心分判、儒家倫理對中韓女性的影響、美國對韓國輸油管產業“特殊市場狀況”的認定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韓國政務社交媒體發展經驗、韓國青年的擇業觀和創業認知、“中朝韓經濟圈”建設、韓國經濟模式解讀、韓國歐亞戰略、新世紀以來俄韓關系、韓國地方政府的對華外交等。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世界史 ·19.7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19.5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刊于1995年,一直秉承“前沿、首創、權威”的宗旨,致力于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發表文章涉及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的各個領域。全書設有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三個專題。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世界史 ·19.4萬字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19.4萬字
墨洛溫王朝時期,隨著法蘭克君主對正統基督教會的倚重程度與日俱增,召開具有“合議精神”的教務會議逐漸從教會傳統上升至國家行為。法蘭克教俗精英在會議過程中針對諸多現實問題制定的教規教令,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法蘭克共同體的權力架構、王權理論、族群意識、內外秩序以及社會風氣,繼而在后羅馬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打造出一個頗具教會特性的“法蘭克早期國家”。
劉虹男 ·世界史 ·18.6萬字
2017年紀伊國屋人文大獎,加藤陽子“戰爭三部曲”收官之作,被世界三次追問“選擇哪一邊”的日本,為何總是滑向戰爭?深入剖析日本戰爭之路,揭秘日本戰爭背后的外交失誤。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世界曾經通過三次外交事件考驗日本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然而,日本最終都沒能選擇正確的道路。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加藤陽子“戰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為切入點,圍繞日本歷史上的三次選擇,即如何處理“九一八”事變、是否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對美關系是戰還是和?詳述日本最終“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旋渦的來龍去脈。作者基于嚴謹的歷史研究和廣泛的檔案資料,深入分析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體環境,剖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外交決策失誤,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選擇戰爭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戰期間選擇與美國對抗并最終走向失敗的深層原因。
(日)加藤陽子 ·世界史 ·18萬字
《歐洲四千年》是一部視角獨特、脈絡清晰、見識通透的歐洲史解說。本書首先概述了歐洲地理以及歐洲文明的三大核心元素,包括古羅馬文明、基督教和日耳曼習慣法,然后梳理了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奠基,中世紀日耳曼蠻族王國、基督教神權統治、封建制以及拜占庭帝國的興衰,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新航路開辟而崛起并向全球擴張的歐洲,以及民族國家崛起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幾方面內容,揭示了歐洲紛繁復雜的歷史演進背后的深層邏輯。使讀者透徹了解四千年歐洲史,從而準確把握歐洲文明的特質。
鳳來儀 ·世界史 ·17.9萬字
有美食,有風俗,有歷史,有現實,一座《圣經》里的小城的前世今生。從古代講到今天,最原汁原味、最有力的伯利恒指南;從遺跡和故事切入,融合了歷史與個人回憶、考古以及對人類和地理景觀的精彩講解伯利恒,是一座位于約旦河西岸的古老城鎮,被譽為“世界歷史的支點”,那里承載著如此多的意義,有歷史,有神話,有宗教。它生動地活在每個人的想象之中,每年有250多萬游客前往。對有些人來說,伯利恒仍是《圣經》里描述的沙漠邊緣的小鎮;對有些人來說,它困在一堵墻內,周圍是以色列定居點以及敵對的定居者和士兵。英國作家尼古拉斯·布林科在伯利恒生活多年,他從自己生活在其間的內心體驗出發,用十三個章節講述了伯利恒的前世今生。他從公元前九世紀的洞穴和雕刻講到當今復雜的政治,帶領讀者通過其石街和沙漠洼地、修道院、水渠和果園,從各個角度和時代展示了這座城市的面貌,也不可避免地揭示世界上最棘手的政治問題之一。伯利恒是自豪感和財富的源泉,也是一個絕望、貧困和暴力已成為常態的地區。它是共存的燈塔,可以照亮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道路;如果那里有形的遺址幸存,而回溯到古代歷史的脈絡卻斷裂的話,結束以巴沖突的機會也將隨之失去。
(英)尼古拉斯·布林科 ·世界史 ·17.2萬字
作為一部文史結合的作品,俄羅斯初期編年史《古史紀年》具有尤為獨特的文本構建特征,古羅斯編年史家力圖賦予古羅斯民族以源自《圣經》的神圣合法起源,構建古羅斯民族的“神圣之史”,而宗教、民族思想維度的研究亦是對《古史紀年》研究的重要維度。本書力求通過對以上三個維度的解析,研究《古史紀年》編年史文本及其對整個俄羅斯民族思想發展起到的發端性、根源性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史思謙 ·世界史 ·16.8萬字
在前近代東亞世界,“中國”“中華”或“華夏”,更多是一種文明的標簽,與古代中國共享儒家價值體系的鄰國朝鮮、越南有相當的同質性。它們或號稱小中華,或自命“小中國”,所謂“凡禮樂文物,民風士習,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國,且常以閹人當貢品。尤其在朝貢體系最為典型的明清時期,與中國接壤的安南和朝鮮進貢最繁,成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來源國。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成為前近代東亞區域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甚至影響到中央王朝與周邊屬國的內政外交,可以為解讀東亞區域關系提供新的切入點。
齊暢 ·世界史 ·16.7萬字
二戰后,與蘇聯爭霸并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是美國亞洲安全政策的重中之重。為此,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將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交由美國托管。美國自此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實施“軍事拒止”和“軍事否決”戰略,建立大型軍事基地作為與蘇聯爭奪太平洋霸權的“前進基地”和阻遏其他大國從太平洋西岸地區進入太平洋的軍事堡壘。為了長期霸占這一軍事戰略區,美國歷屆政府一再阻撓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自決。二十世紀末,美國迫于當地民眾和國際社會壓力,不得不允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和帕勞獨立。但三國也為國家獨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迫與美國簽署《自由聯系協定》,允許美國繼續在該地區實施“軍事拒止”和“軍事否決”戰略,保留駐軍和軍事基地。
于鐳 隋心 ·世界史 ·16.3萬字
英國人類學家斯塔德倫8年印度研究積累之作。跨越語言、文化與信仰的親密對話,勾連九位女性的婚姻生活與生命體驗。長期以來,印度在發達國家眼中似乎是“混亂”和“落后”的代名詞。然而,英國人類學家萊克茜·斯塔德倫卻致力于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話語對印度的塑造,她只身前往印度東部邊緣的一座島嶼,在島上的穆斯林村莊進行了為期16個月的田野調查,最終將敘述的重點集中在九位穆斯林女性身上,追尋了她們瑣碎又不平凡的日常生活。這是一次深入、持久的相遇,是一位女性獻給另一群女性的禮物,也是一本獻給所有女性的民族志:摒棄所有既定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真實記錄親眼所見、親耳聽聞、親身感受的一切,呈現女性群體復雜幽微的內心世界。在她與她們的對話中,我們得以觸碰最真實的女性情誼,當新舊觀念的分歧和關乎利益的較量淡去,最堅實的永遠是共情、理解與守望相助。
(英)萊克茜·斯塔德倫 ·世界史 ·16.2萬字
長期以來,“中世紀”是西方歷史敘事的一個符號,是現代之前愚昧、停滯的“黑暗時代”。《光明時代》則以新的視角回溯中世紀的千年歷史,從拉韋納的禮拜堂開始,以詩人但丁結束,重新審視了羅馬的陷落、拜占庭的崛起、查理大帝的統治、維京人的遷移、阿拉伯人的擴張、奇跡傳說、黑死病,以及蒙古人的沖擊,向我們展現了中世紀羅馬文化的延續,不同民族、地域之間人員、物質、文化的流動,不同傳統的共存和沖突,重新發掘了處于非中心地位的女性、阿拉伯人、猶太人等群體的歷史。本書指出,以西方白人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敘事為現實政治服務,遮蔽了中世紀的真實面目,實際上中世紀是物質和精神不斷流動、各種美麗和恐怖并存的“光明時代”。
(美)馬修·加布里埃萊 (美)戴維·M.佩里 ·世界史 ·16.1萬字
全書通過十二位中國“慰安婦”幸存者的證言以及豐富的史料和調查實據,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對眾多女性的殘酷蹂躪,揭示日軍為推進侵略戰爭而有組織、有計劃地設立慰安所的事實。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記憶”概述了日本侵華戰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系、日軍大規模強征“慰安婦”的事實、慰安所實況調查,以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犯罪。第二部分“幸存者證言”記載了十二位日軍慰安所幸存者的口述史。著者把個案置于戰爭宏觀背景之中,揭示中國女性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所遭受的殘害,以及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第三部分“追索正義”綜述“二戰”后國際戰犯審判對日軍性犯罪的忽視、“慰安婦”受害群體的生活狀況,及近二十年來“慰安婦”的索賠運動。此部分深入分析國際社會上有關“慰安婦”索賠問題的法律爭論。作者廣泛搜集了相關的第一手中、日文史料,匯同當代中、日、英文的研究成果,包括調查報告、地方史志、目擊者證詞等諸多中、日文珍貴檔案,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面和嚴謹的梳理,深入、翔實地記述了中國婦女在日本侵略戰爭中的苦難經歷,以及她們在戰后追索正義的坎坷道路。
蘇智良 陳麗菲 丘培培 ·世界史 ·15.9萬字
本書聚焦于維多利亞晚期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文學史實,以法國自然主義作家作品在英國傳播中的批評論爭及其互動機制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發生學、傳播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在探討自然主義“世界性”的基礎上,系統地對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歷程經脈、形態特征、阻遏緣由、效應意義、歷史演進進行了多維考察和深入探究,勾勒出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立體景象。
宋虎堂 ·世界史 ·15.9萬字
本書收錄了包括由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南京大學周憲教授,ITatti研究中心喬納森·納爾森教授、FabrioNevola教授、佛羅里達大學鄒暉教授、清華大學劉晨教授以及幾位青年教授的論文。這些論文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與中國文化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中挑選出來的。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TTATI)聯合主辦,以“中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為主題,圍繞中國學術史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譯介和接受兩個方向展開,旨在探索文藝復興在不同時空下的不同內涵,為全球語境下振興中國文化的提供可能路徑。
(美)喬納森·納爾遜 周憲主編 ·世界史 ·14.5萬字
1549年凱特起義是英國中世紀末期都鐸王朝最大的一場人民起義,當時的英國正處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一個重要階段。凱特起義是一場富裕自耕農領導的,由城市自由人、手工業者、商人、小農和流浪漢等城鄉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廣泛參與的,反對貴族壓迫、追求社會公正的暴力抗議活動。凱特起義是16世紀中葉英國動蕩年代諸多起義中發展最為成熟的起義,是英國社會危機的集中表現。這場社會危機是由圈地運動、宗教改革、政治改革、貨幣貶值、人口和社會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的。凱特起義對英國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是英國“大眾政治”的標志性事件。本書分析社會危機的發生規律,認為大眾政治有革命、起義、騷亂、請愿和輿論五種形式。
劉博 ·世界史 ·1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