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北宋從宋真宗到宋仁宗時期的歷史進行的一次梳理。作者融合對比了正史和古代筆記的內(nèi)容,詳細解讀了宋代從創(chuàng)業(yè)到守業(yè)的歷史。用豐富的史料和嚴謹?shù)耐评恚迩辶硕嗄陙砣藗儗λ未囊恍┛捶ê统梢姡钊硕恳恍隆N谋就ㄋ滓锥瑫r兼具了可讀性和學術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眾史學著作。
王佳 ·中國史 ·17.6萬字
萬里長城(2007年7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在北國邊疆轟然矗立,巍峨如險峰,蜿蜒如巨龍,東起遼東,西臨洮,形象莊嚴,氣勢磅礴,構成一道堅固、高大的藩籬,隔絕了境外的獵獵風塵和滾滾狼煙、凜冽寒潮和刀光劍影……
李子遲 ·中國史 ·24.9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xiàn)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為總第35輯,共收錄了16篇文章,分為“民國政治與外交”“民國經(jīng)濟與生活”“民國教育”“學術綜述”四個欄目。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萬字
《新發(fā)現(xiàn)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復原與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上海圖書館藏明代古籍公文紙背文獻整理與研究”研究性結項成果之一,主要選取了新發(fā)現(xiàn)公文紙本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了細致深入的復原與研究工作。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為全書的背景性論述;第二章主要是對目前新發(fā)現(xiàn)的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進行了詳細梳理和概述介紹;第三章主要對新發(fā)現(xiàn)的古籍紙背洪武三年小黃冊的進行了復原與研究;第四章則主要是對新發(fā)現(xiàn)的上圖藏古籍紙背明代后湖黃冊庫藏黃冊進呈本文獻的復原與研究。本書最大價值是公布了一大批之前不為學界所知的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為研究明代黃冊的發(fā)展演變及相關問題提供了一批珍貴新資料。
孫繼民等 ·中國史 ·26.8萬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斷實現(xiàn)新的跨越,成績巨大,變化顯著。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上海各條戰(zhàn)線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在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都誕生了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案例,涌現(xiàn)了一批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人物,留下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改革創(chuàng)新故事,這是上海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本書以歷史沿革為線索,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關節(jié),簡明扼要地以故事的形式加以敘述,勾畫上海近40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fā)展歷程,記錄上海人民開拓進取的堅實腳步,描繪上海激蕩人心的滄桑巨變。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 ·中國史 ·16.5萬字
《察勢觀風:近代中國的記憶、輿論與社會》聚焦清末民國時期的記憶與想象,從當時人的視角出發(fā),利用大量私密文獻,圍繞近代中國知識人的曾國藩閱讀史、辛亥革命經(jīng)歷、五四記憶與回想、抗戰(zhàn)知識人的北平記憶與文化參與,以及1949年前后的社會期待,做了較為深入的討論,期待能以新的角度,更加豐潤的筆墨,呈現(xiàn)近代中國知識界與社會的復雜面貌。《察勢觀風:近代中國的記憶、輿論與社會》試圖追索的個體生命、記憶片段與思想競逐,無疑都是近代中國的流風余韻,這里面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為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一波一波歷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壯懷激烈,屢敗屢戰(zhàn),其中的潮與流值得重訪與細分,而此前則對于這些面相有過于趨實,而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靈魂,殊不知過于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著曲曲折折的靈魂,只有人“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借用徐志摩語),如果對此不能另辟蹊徑,重拾對于“人事”之重視,發(fā)潛德之幽光,當然也就無法深入理解孕育這些靈魂的社會。
譚徐鋒 ·中國史 ·15.7萬字
呂思勉歷史國學全集包括:《中國通史》《中國大歷史》《國學知識大全》三冊。《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jié)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chǎn)、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nèi)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chuàng)。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中國通史》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全書“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diào)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中國大歷史》全書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劃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xiàn)代史五個不同的時期,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的中國歷史。《國學知識大全》本書收錄呂思勉先生《國學概論》《經(jīng)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中國文化史》《歷史研究法》《史學與史籍》《中國史籍讀法》,是迄今講授國學入門門徑最全面的指導書。
呂思勉 ·中國史 ·137萬字
暢銷書《血腥的盛唐》全新改版!讀一頁就上癮!比《唐書》有趣,比《資治通鑒》通俗,比《隋唐演義》靠譜,一部令人上癮的300年大唐全史。知名讀書節(jié)目《羅輯思維》推薦書目!了解唐朝歷史,讀這套就夠了!《血腥的盛唐》《王陽明心學》暢銷歷史作家王覺仁唐史經(jīng)典之作,中國斷代史暢銷讀本!翻開本書,領略讓你全程上癮的306年大唐全史。
王覺仁 ·中國史 ·23萬字
為何一提到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人們就毛骨悚然?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究竟是什么樣的神秘組織?它們又在暗影中做著哪些見不得光的勾當?為什么有人說,明朝是亡于廠衛(wèi)之流毒?在明朝的興衰上,廠衛(wèi)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為了讓廣大讀者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廠衛(wèi)制度,我們編纂了這部《明朝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書中收錄了吳晗先生論及廠衛(wèi)制度的大部分作品,并以廠衛(wèi)制度的端倪、初創(chuàng)、興盛、衰亡為線,對章節(jié)內(nèi)容進行了編排,系統(tǒng)、詳細地闡述了錦衣衛(wèi)、東西廠等特務機構的歷史、特點、功用、危害,讓你一本書洞悉明朝的廠衛(wèi)制度!為便于大家閱讀,此次出版對作品中涉及的古籍引文進行了嚴謹?shù)男?惫ぷ鳎σ恍┥ё帧⒃~進行了注解,力爭將大師作品更完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吳晗 ·中國史 ·12.4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fā)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tài)”、“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一輯,以“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國界的思考”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王大慶 ·中國史 ·24.9萬字
《呂思勉白話中國史》分為《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上古卷·華夏初興》《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中古卷·漢唐初音》《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古卷·宋元興亡》《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世卷·明清流變》《呂思勉白話中國史·現(xiàn)代卷·民國何為》系列5本,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的通史,分別講述了各個階段的政治史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還敘述了各國與中國的關系。該版本以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稿,為了更方便理解和閱讀,將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對有變化的地名也做了詳細標注,并對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呂思勉 ·中國史 ·12萬字
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元史研究領域特殊的理論與方法,包括硬譯文體史料研讀、審音與勘同之法、“征服王朝論”以及“世界史上的蒙古時代論”等;下篇為元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幾個專題,重在闡述元王朝的特殊現(xiàn)象及它們對后世的影響。書稿各章節(jié)多數(shù)在已發(fā)表過的相關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
屈文軍 ·中國史 ·21.9萬字
本書圍繞五卅運動策源地——上海大學的歷史,用紀實文學手法和生動通俗的語言,描述了上海大學這座“紅色學府”誕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在中國革命開端年代的起起伏伏;再現(xiàn)了上海大學師生在五卅運動中譜寫的悲壯序曲,留下“北有五四運動之北大,南有五卅運動之上大”令人熱血澎拜的紅色記憶;展現(xiàn)了上海大學以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的氛圍培育堅實革命力量、孕育新生希望,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做出了卓越貢獻,留下“武有黃埔、文有上大”的美譽。
吳越 ·中國史 ·7.6萬字
這是一個中國歷史大分裂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一個亂世鐵血的時代,一個梟雄輩出的時代。三百年來,南朝與北朝各有興旺更替,南北兩方又長期分裂對峙,戰(zhàn)事頻仍。正是這樣一個傳奇的時代,中國歷史在不斷的沖突和融合中找到出路,進入了空前強盛的隋唐,從此浴火重生。這是一個成就霸業(yè)的時代,群雄逐鹿,風起云涌。劉裕從浪子到戰(zhàn)神,終成南宋第一帝,兩次北伐,氣吞萬里;拓跋燾善戰(zhàn)好殺,暴桀雄武,一統(tǒng)北方,終結十六國時代,開啟南北朝時代;劉義隆精于權謀,成就元嘉之治;檀道濟唱籌量沙,劉宋第一名將,無出其右;王鎮(zhèn)惡屢出奇計,奇襲長安;崔浩善于謀國,料事如神,謀比諸葛;蕭道成廢宋建齊,抵御北魏南侵,奠基永明之治;馮太后太和改制,堪稱千古一后;孝文帝少年天子,假意南征遷都洛陽,力推漢化改革;蕭衍兩封空函定一州,時來天地皆同力,代齊建梁,可謂“錦鯉之王”;“韋虎”名揚天下,鐘離大戰(zhàn)殲敵三十萬,功侔淝水。這是最風光的時代,也是最危險的時代,引得無數(shù)英雄豪杰前仆后繼進入歷史的競技場。君臣的擁立與廢棄,官場的博弈與權謀,宗室的奪位與詭秘,疆域的擴張與掠奪,戰(zhàn)爭的鐵血與奇謀,權利的野心與統(tǒng)一的夙愿,上演一出別樣的亂世傳奇。本書在天涯社區(qū)進行連載時,受到無數(shù)粉絲熱捧,被譽為“最好看的南北朝史,沒有之一”!
云淡心遠 ·中國史 ·29.9萬字
戰(zhàn)國時期窮則變、變則通,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強國展開了斗智斗勇的殊死較量。你合縱,我便連橫。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戰(zhàn)國四君”,孫武、吳起、孫臏、趙奢、樂毅、田單、白起、廉頗、李牧、王翦“戰(zhàn)國十將”,鄒忌、蘇秦、張儀、衛(wèi)鞅、藺相如、呂不韋、范雎、李斯、韓非、尉繚等戰(zhàn)國名臣,窮盡才華,各顯風流。霸魏如何失勢、強齊如何自取滅亡、雄楚如何被玩弄股掌,原本落后的秦國如何走向強盛,七雄爭霸如何演變成秦國統(tǒng)一六國……盡在《一看就懂的戰(zhàn)國史》。
陳長連 ·中國史 ·12.1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和文化觀,基于文化的實踐性定義,致力于以自由意志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為兩翼的文化原動力模型的構建;通過對柏拉圖“理想國”和老子“小國寡民”社會、當前國際舞臺有代表性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德、日以及新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文化動力的比較研究,揭示了文化原動力及其傳導機制、路徑和基本規(guī)律。有助于深化對資本主義國家文化本質(zhì)的認識,有助于揚長避短,吸收一些發(fā)達國家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我國當前推進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五位一體”發(fā)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學理基礎和文化支持。
吳福平 ·中國史 ·37.1萬字
民國通志館創(chuàng)建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前的興盛、戰(zhàn)時的中綴、抗戰(zhàn)中后期及戰(zhàn)后的恢復重建三個階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創(chuàng)辦、學者參與纂修、社會多方互動的修志格局。本書從機構沿革、人事狀況、修志經(jīng)費、社會影響等方面對民國通志館予以全面考察,系統(tǒng)勾勒民國通志館創(chuàng)辦與運作的歷史圖像,力圖厘清近代方志發(fā)展轉型的歷史淵源與基本脈絡,進而窺探近代中國學術文化的傳承、知識制度的鼎革、社會歷史的變遷。
曾榮 ·中國史 ·29.3萬字
天涯點擊量超200萬的人氣作者烽武野,專注先秦史研究,熟悉春秋每個史事。作者耗時兩年收集史料,尋遍江蘇省圖書館、博物館查閱數(shù)百種權威史料;文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至少有兩種資料比對,對存爭議史事更是進行多方考證,確保每個史料的真實可靠。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中國少年志,一套書,理順亂麻般的春秋史!
烽武野 ·中國史 ·40.6萬字
本書共分8卷,精選出100余位《史記》中的典范人物,按照人物在歷史上的生活年代進行排序,共計90余篇,內(nèi)容嚴格尊重原文記述,采用故事體與珍貴文物攝影圖片、彩色手繪圖相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來講述史記人物的經(jīng)典故事。
楊燕起主編 ·中國史 ·4.3萬字
本書研究了在3—9世紀中國藥學的形成期,醫(yī)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員和非專業(yè)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藥物來醫(yī)治頑疾、強身厚生。通過聚焦?jié)h語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導醫(yī)者采取各種方法,將危險的毒物轉化為靈丹妙藥,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和中古社會的重要地位。本書講述了漢末到初唐時期涉及毒藥的醫(yī)療紛爭和政治事件,彰顯了“毒”對于當時人們?nèi)绾胃兄约旱纳眢w以及身體政治至關重要。作者還研究了中國古典藥學中大量有毒的礦物、植物和動物制品,包括有劇毒的“百藥之王”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現(xiàn)了強效藥在身體上如何產(chǎn)生作用,以及這種藥效如何塑造了對藥物及其治療的疾病的知識。該書還發(fā)掘了古代中國對健康以及身體與有毒藥物如何互動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們關注藥物流動的物質(zhì)性,其真正的意義與效用并非可以歸結為固定的內(nèi)核,而是依具體的技術干預、社會政治狀況與個人身體體驗而變化。
劉焱 ·中國史 ·14.9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