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395—439年,歷史上位列十六國的政權共有10個。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在前秦淝水戰敗后紛紛建立,經過11年的混戰,最終瓜分前秦,與北魏一同并立北方。南燕、北燕、胡夏、南涼、北涼、西涼六國,則在后燕、后秦、后涼三國基礎上分裂而建立。在此時期,后燕、后秦曾稱霸一方,南涼、北涼、西秦、胡夏也在小范圍內先后崛起。歷經45年混戰后,北魏最終統一了北方。
王平客 ·中國史 ·25.5萬字
《燃燒的大洋:1941—1942,從突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戰役》:1941年12月7日清晨,習慣了軍事演習的火奴魯魯居民,像往常一樣從嘈雜的炮火聲中醒來。他們并未意識到,一首賭上國家命運的宏偉交響曲已然奏響……不可一世的日本,對美國不宣而戰。《征服的怒潮:1942—1944,從瓜島戰役到菲律賓海戰役》:1942年6月初,求勝心切的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慘重,速戰速決的愿望徹底破滅,太平洋戰爭自此轉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階段。盟軍吹響反攻的號角后,風光怡人的太平洋諸島,從所羅門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到馬紹爾群島,都變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羅場。《諸神的黃昏:1944—1945,從萊特灣戰役到日本投降》:延續了前兩卷的特色,逼真還原了戰爭末段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而且帶領讀者走進華盛頓和東京的決策地,品鑒各方首腦在戰略和外交層面的重大決議。它不僅給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畫上了完滿的句號,更將軍事史寫作推向了新的巔峰。
(美)伊恩·托爾 ·中國史 ·149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19.6萬字
用故事解說歷史,一覽5000年中華文明的喜怒與哀樂。人物——找到那些憑借一己之力震撼后世的人物,作為主角,我們之所以能被歷史打動,首先是被他們打動;情節——挖掘各個人物背后的重大歷史事件,從而梳理出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坐標和歷史走向;背景——歷史中不存在偶然,每個人物、每次事件的出現,都是時代變遷的必然,從背景出發,深刻感受歷史的內在關聯。恭喜你,一不小心通關中國史!
講歷史的王老師 ·中國史 ·26.9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介紹趙一曼、趙尚志、楊靖宇、佟麟閣、趙登禹、高志航、范筑先、馬耀南、李林、張自忠、節振國、謝晉元、馬本齋母子、左權、戴安瀾、李家鈺、彭雪楓、柯棣華、姚名達、八女投江、膠東十勇士等熱血沃中華的英勇事跡。
張麗 ·中國史 ·12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收入了作者有關五代宋史的論文14篇,大部分已經發表,分為四卷,卷一4篇,全系研究五代史的論文;卷二3篇,系研究宋史者;卷三4篇,屬于文獻研究;卷四3篇,兩篇綜述,一篇前言。附錄兩篇。
張其凡 ·中國史 ·25.4萬字
本卷以七七事變為起點,以日本戰敗投降為終點,敘述全面抗戰階段我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一系列事件。打敗日寇為本卷突出的主題。圍繞這個中心,以正面戰場作戰為主,以敵后游擊作戰及外交努力為輔,構成本卷內容的主線。
王建朗 曾景忠 ·中國史 ·46.2萬字
郭德綱2022年重磅作品,首度解讀三國,更新潮、更易讀、更有趣的三國故事。讀一頁就上癮,老少咸宜。郭德綱講三國,講的是三國的人,講的是三國的人心、人情、人性。曹操為什么會成為一代梟雄;大將軍何進的一個舉動決定了后的悲劇人生;家世、門第卓越的袁紹袁術兄弟如何葬送了一手好牌;董卓從西涼帶兵占洛陽挾天子,他可能是個昏庸之人嗎;司徒王允一句話葬送了大漢王朝數百年基業,他說了什么?三國時代的風起云涌,各路英雄的豪情壯志,26萬余字,300多頁內容,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貂蟬美人計……重逢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笑侃有聲有色的經典故事,郭德綱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獨特的視角,讓你一讀就上癮。品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觀榮辱紛爭、死走逃亡。以三國的歷史故事為基礎,看郭德綱拾遺經典名著,清醒剖析古今官場、職場、情場,勘透人間百種世情人心。
郭德綱 ·中國史 ·19.5萬字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精選了本所及本院同人寫的文章匯編成論文集。孫中山研究歷來是該院的優長學科,曾涌現李時岳、張磊、黃彥、劉望齡等一批享譽學界的著名專家,出版過多本專著。這本論文集對孫中山先生進行了多面相的揭示與研究;對清末民初的其他一些歷史人物如袁世凱、陸征祥等也有專文論述。論文均言之成理,頗有見地,值得一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 ·中國史 ·19.8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面,探討歷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出發,卻能走出“地方”,檢討國家和民族框架下的歷史敘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于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并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程美寶 ·中國史 ·24.8萬字
古都開封,歷史悠久,遺跡豐富,文化燦爛,尤其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城(東京),經過九帝168年的經營,“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評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北宋開封城史話》通過對北宋開封城的布局、商業和手工業、宗教建筑、園林、節日習俗以及文化藝術等的描述,展現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劉春迎 劉慶柱 ·中國史 ·9.1萬字
《三國風云》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涵蓋了從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將近100年間發生的歷史故事,共分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以史料為基礎,以人物與事件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運用現代人喜歡閱讀的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小說的筆法和詼諧幽默的風格書寫一個精彩有料的三國。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爭謀略、政治斗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也體現了個體復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三分天下》從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寫起,到孫權奪取荊州統一長江中下游止。這一時期是三國形成期,赤壁之戰曹操集團大敗退守北方,孫劉聯軍取勝分治荊州,三分天下的局面開始確立。在此后十幾年的時間里,各方不斷角逐,互相攻伐,逐漸形成了以曹、劉、孫為主的三家大集團——魏、蜀、吳政權雛形初見。同時,三國歷史仍然波譎云詭、戰爭頻仍,英雄人物輪番登場,高妙謀略各顯神通,著名戰役繼續上演,波瀾壯闊,精彩紛呈。
藍水飛舟 ·中國史 ·20.5萬字
上卷是系列叢書中的12卷的中譯本。主要論述國民黨定都南京以前的歷史。本書分12章,分別由費正清、費維愷、安德魯·J內森、詹姆斯·E謝里登、陳志讓、計華茨、李歐梵等亨譽世界的著名學者撰寫,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與動向,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下卷是第13卷的譯本。提供了從1912年到1949年中國歷史。
(美)費正清 ·中國史 ·129萬字
《近代中國八十年》是陳旭麓教授主編的一部近代史讀物。該書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描繪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80年的歷史。本書以清晰的論證和豐富的史實,較為系統地敘述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并突出了先進的中國人民為了挽救祖國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近代中國激蕩于前所未有的時代巨變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復雜尖銳,表現為頻繁的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動著社會前進,這是主線。另外,還有學習外國,學習西方,表現為尋求新的科學知識,探索新的理論,變革社會等等。
陳旭麓 ·中國史 ·34萬字
《中國上下五千年》講述了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明清時代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曾經孕育出多少豪杰:他們當中有政治家、軍事家、恩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還有婦女的杰出代表。《中國上下五千年》中遴選對中國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以典型人物的事跡為中心加以介紹。根據史實,以講故事的形式,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我們重溫歷史并不是要沉浸其中,而是要“以史為鏡”去思考、去借鑒、去開拓創新,在這個屬于我們的時代中留下屬于我們的歷史印記。
章祺 ·中國史 ·10.5萬字
《歷史大變局:形塑中國三千年》是龔鵬程教授主編的一部特殊的中國歷史讀物,全書收錄歷代經典文章139篇,按照縱向的時間順序,全面展現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書中收錄的文章,起于堯舜,終于孫中山先生過世,可分為改變了歷史的文章和標記了歷史改變的文章。中國的歷史因這些文章改變了命運,而這些文章不僅記載了歷史,也解釋了歷史,更直接形塑了中國,是歷史變動的直接證詞。全書依照簡介、原點、譯文、背景說明、影響五大塊解析相關文章,條分縷析。該書分三冊出版,本冊為該書上冊,主要收錄了從堯舜到唐初的文章。
龔鵬程主編 ·中國史 ·20.2萬字
本書借助大量圖文資料,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代表性劇目和著名藝術家等方面,系統而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柳子戲的形成、發展和現狀。通過閱讀本書,人們能全面了解柳子戲,從而重新認識并更加喜愛、關注這一劇種,使它盡快擺脫“鮮為人知”的局面,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與使命。
劉元貞 ·中國史 ·5.5萬字
本書是英軍上尉漢密爾頓·鮑威爾(1858年生)于1891—1892年“考察”西藏時所記錄的一部日記,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與使命,故這部日記對于研究中英關系史、中國西南邊疆安全史,都很有價值。也可以說,這是一部用以了解“他者”視野中的甲午之前的晚清時期舊西藏的日記,是一部追本溯源、解密英國在清末民初對中國西藏地區政策變化之因的外國文獻,更是一針驚醒那些裹足不前、敵友不分、崇洋媚外者的清醒劑。
(英)漢密爾頓·鮑威爾 ·中國史 ·12.3萬字
西漢竹書《趙正書》以秦始皇之死為開端,講述了胡亥不聽子嬰、李斯之諫竟致身死國亡的故事。因其內容涉及秦始皇彌留之際對繼位人選的安排、秦二世皇帝即位的正當性,乃至大秦帝國傾覆的直接原因等重大歷史關節,故而受到廣泛關注。辛德勇教授在閱讀這部竹書時,以秦朝興亡為大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常人習焉不察的問題。“趙正書”的“趙正”指的是秦始皇嗎?“趙正”、“趙政”、“秦正”、“秦政”、“嬴政”、“始皇帝”……哪個才是他活著的時候用過的名字?為什么說“趙正書”這個書名(或篇題)有些名不副實?它到底有什么來歷,又有什么特點?明明記載同一段史事,《趙正書》為什么和《史記》上說的不一樣?二者誰更可信?以“焚書坑儒”而留下千古罵名的秦始皇,真的就對天底下的儒生和儒學都深惡痛絕嗎?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秦朝命運的名宦趙高,到底是不是個“去勢的人”?
辛德勇 ·中國史 ·15.9萬字
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詼諧、通俗的語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間的歷史演變。五霸的起落興衰,諸侯小國的艱難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態人生,躍然紙上,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秋畫卷。
朱良 ·中國史 ·3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