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食在清朝》為“尋味歷史”系列圖書中的一冊,主要講述清朝的美食。全書分為五章,分別講述了清代皇族的飲食、市井百姓的飲食、清代獨特的飲食文化、名人美食家的獨家私房菜以及《紅樓夢》中的飲食。圖書從清代的《隨園食單》《養小錄》等典籍中選篇,為讀者呈現一道道美味的清代大餐。
文美容編著 ·中國史 ·10.2萬字
本書作者用一年多的時間,行程十萬余里,尋訪北宋留存至今的碑刻、摩崖、寺觀、遺址,探訪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戰役發生地,并以此為脈絡,形成另一種視角的宋史敘述。本書既記錄文物遺址的現狀,也關注現代生活的市井煙火,兩下對照,生發出對滄桑變遷的深沉感慨。在尋訪和考察中,發現被傳統歷史敘述遮蔽的細節,探索重構宋史敘述脈絡的可能。
吳錚強 ·中國史 ·10.3萬字
精明乖巧唯君命是從,才華橫溢循規蹈矩,敢于死諫卻死也不反,明朝士大夫是個很奇異的群體,這個樣子的他們是怎么煉成的?大明帝局通過講述明朝二祖皇帝密設兩大棋局,及其兩顆棄子的“犯罪經歷”,嘗試給出一個深度答案。這兩顆棄子為朱元璋父子的兩大寵臣,是承上啟下的兩個標志性人物,一個是末代丞相胡惟庸,另一個是開山首輔解縉,同時他們也是中國兩類傳統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通覽此書,不僅能使讀者管窺洪武、永樂兩朝對士人的馴化改造,了解大明王朝“君尊臣卑”的內情,而且還能對中國士人自明朝之后喪失野心與個性,由國臣退為家臣、整體二化(奴化、僵化)的逆淘汰政治根源一探究竟。
程萬軍 ·中國史 ·15.8萬字
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論述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的中國歷史。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后附錄蔣廷黻相關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反映他對中國近代化問題的思考路徑與后期對抗戰問題的個人見解,有助于理解他的《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中國史 ·12.6萬字
《宋學研究》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輯刊。“宋學研究”學術集刊歷史追溯到杭州大學宋史研究室1985年出版的《宋史研究集刊》,由徐規教授主編。浙大宋學研究中心在弘揚宋史、宋詞傳統學科優勢的基礎上,融文、史、哲于一爐,已滿十周歲,在學術積累的基礎上,創辦《宋學研究》,構建新宋學的學術交流平臺,吸引海內外最前沿、最新的宋學學術成果,奉獻于學界,從而有力地推動新宋學的長足發展。目前已刊出三期。旨在建設一個以宋史為核心、涵蓋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承前啟后的時代文史哲研究的學術平臺。這個平臺,既是浙大宋學中心的學術園地,也是海內外新宋學研究的園地。
龔延明主編 ·中國史 ·31.8萬字
本書為民國一位中產階級——安徽宿州貨棧經理的個人日常收支賬本,以及作者對該賬本所做的詳細考證與分析。本文深入剖析賬本主人在1936年至1942年間的日常收支和若干重要社會經濟活動,包括家人生病、死亡、殯葬、祭祀活動,下鄉收租,書籍購買與閱讀,社交禮儀,戰時應變及愛國捐獻等,從中透視賬本主人新舊雜糅與中西融通的文化性格,其行事風格既體現較高的經濟理性,又帶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烙印;也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城鄉關系具有鮮明的二元特征。
黃英偉 袁為鵬編著 ·中國史 ·2.8萬字
本文在文學史、思想史的交叉視角下,探討中唐古文運動的發生、發展與嬗遞情況,主要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早期古文運動的發生與演變。第二,中唐儒道內涵的演進。第三,韓愈文化群的形成及其要素特征。第四,劉、柳、元、白與古文運動。第五,古文運動與駢文發展關系。第六,中唐古文家的史學實踐與史學思想。
咸曉婷 ·中國史 ·14.1萬字
本書是戴逸先生多年來研究近代史的精華文章結集,收錄了《論天朝田畝制度》《戊戌維新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潮》《辛亥革命的教訓和社會主義的選擇》等五十篇文章,內容涉及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戊戌維新等重要歷史事件,涵蓋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方方面面。
戴逸 ·中國史 ·22.8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權力斗爭只是表面,制度更迭才是破解歷史走向的關鍵!帝王將相的故事之下,隱藏著無數制度的創設、變遷,實踐與崩潰。這些制度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又指引著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制度貫徹了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就連看似不受拘束的游俠與流民,也沒法徹底脫離制度的約束。梁山好漢也好,太平天國也罷,都是對既有制度的模仿。讀懂制度,才能讀懂中國歷史的運行邏輯。
施展 ·中國史 ·11.4萬字
該書為民國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所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叢書中的前漢與后漢兩部分的內容(主要講述兩漢時期的一些歷史事件)。該叢書既是一部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閱讀《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既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可謂是兩全其美。其歷史價值高于文學價值,該叢書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蔡東藩的這套叢書,雖然是寫歷史演義,但“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作者寫作時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因此,該套叢書可以當作歷史讀。是一部集文學性與史學性于一體的巨著。
蔡東藩 ·中國史 ·115萬字
作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明清實錄、起居注、朱批、奏疏、檔案、筆記、方志等,在《清史不忍細讀》中用一種“歷史書寫”方式來說大清王朝,有朝堂之爭,有宮廷探秘,有真偽辨析,有褒揚貶斥,正評反批,直擊清史中戲劇性與轉折性事件,覺察偶然因素導致帝國巨變的連鎖反應,明暗交替,驚心動魄。全書共分五篇,分別是“遼東天命”“定中原”“康雍迷局”“乾嘉榮衰”“帝國余暉”。翻開此書,您將看到近三百年大清王朝的嬗變:多情與冷血,放蕩與克制,智慧與昏庸,興盛與衰亡……
向敬之 ·中國史 ·21.7萬字
宋王朝兩度亡于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弱宋”幾成歷史定論。但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國,在國家治理、制度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皇帝大都是有作之君,三度推行變法,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宋代名士輩出,將星閃耀,士人風骨最盛,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在殺伐、武力、開疆拓土方面,宋人留給后人引為自矜的功業甚少,但在國家治理,以及精神與文化之域,宋人留下了濃墨重彩。所謂的“弱宋”,其實堪稱“盛宋”:她創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她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她涵養了風骨凜然的士人。她是一個值得我們駐足回望的非凡王朝。
陳勝利 ·中國史 ·23.8萬字
本冊講述遼西夏金元的歷史,主要包括契丹興起、西遼建國、完顏阿骨打、金朝興亡、遼金文化、西夏興亡、蒙古興起、忽必烈、兩都巡幸、海上絲綢之路等內容,是《中國通史》的第四卷。《中國通史》是在大型歷史政論片——百集《中國通史》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大型通史類歷史著作。百集《中國通史》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總撰稿,中央電視臺影視頻道拍攝的大型歷史政論片。本套書根據各位作者的原作對政論片的文字版本做了擴充和完善,大約100萬字,8卷本,作者及被采訪嘉賓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學界所有重要的學者,陣容強大。本套書是最新原創作品,包含了最新的考古和歷史科研成果,以最科學嚴謹的態度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最權威的解讀。
卜憲群總撰稿 ·中國史 ·10.8萬字
偏遠貧瘠,與蠻族為伍,一個撮爾小國究竟如何在春秋亂世中逆勢崛起,又并吞八荒、一統天下?這本書濃縮了秦朝500多年的興衰史,作者所采用的史料均出自《左傳》《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資治通鑒》以及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著作,歷朝歷代的考據、評論。作者熔眾家之言為一爐,重點撰寫了大秦帝國的興起與統一全國的艱辛歷程。尚武、崇智、禮遇人才、創新體制,商鞅變法以來,秦國與六國交戰逾兩百多年,終令秦始皇雄視天下。唐代杜牧曾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荊軻刺秦到焚書坑儒,從趙高弄權到殘害忠良,橫征暴斂和殘酷屠殺致使忠賢扼腕,士人離心,民眾敢怒而不敢言。即使秦政權收天下兵器,鑄十二尊金人,仍然擋不住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起義軍;即便秦政權焚書坑儒,禁錮天下的思想,卻不承想亡在不讀書的劉邦、項羽手中。短短十數年,秦國從天下無敵到迅速滅亡,在風起云涌的大起義中倉皇謝幕。這本書串聯起歷史的斷片,讓你連貫而全面地領略一個真實的大秦帝國。秦朝,原來是這樣。
醉罷君山 ·中國史 ·20.8萬字
太子丹和秦王小時候其實是好友?武則天曾被兒媳婦韋后嫉妒和設計?斗雞神童與楊貴妃曾是鄰居?造紙術竟是由于高仙芝的一場敗戰才傳入歐洲的?在本書《陳舜臣說十八史略:中國歷史極簡本》中,作者選取了十則歷史片段,以十位歷史人物為中心,講述了從戰國到元朝、縱橫十五個世紀的歷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簡明通俗讀本。
(日)陳舜臣 ·中國史 ·14.1萬字
“六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遺產,也是推動當代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動力資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書選取《穀梁》中有關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死義、復仇、慎讓等,通過經典詮釋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讀,不同文本的對比和義理的細致闡發,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意識的相關內容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及其價值取向等,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許多獨立見解。在一些文本解讀和義理闡發上發人之所未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黎漢基 ·中國史 ·65.5萬字
本書通過收集一般教科書中所不可觸及到的題材,描寫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歷史人物。此外,對于口頭傳說的成語,都通過具體史實,給以詳盡的說明。系統、全面地反映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概況。形式比較活潑,不拘泥于一定格式,比一般辭書要詳細一些,豐富一些,也更生動一些。不僅便于讀者記憶,更有利于讀者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獲得啟發。
吳晗 ·中國史 ·33萬字
本卷講述的1916年到1920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6.6萬字
“東亞”正如“亞洲”一樣,是一種來自外部建構的概念,中國古代與“東亞”概念最為接近的一個詞是“海東”。大唐作為一個巨型政治體,其與周邊世界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復雜的政治關系構成了半部全球史。處于極東位置的東亞諸國,背靠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其主要甚至唯一的面向就是唐朝,這就構成了唐朝與東亞的關系。
馮立君 ·中國史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