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8.3萬字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引介西方歷史,結合中國傳統,對歷史重新思考。
何炳松 ·中國史 ·10.8萬字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一生遭遇過的五次重大挫折;與左宗棠的糾結和情誼;一生收入與支出;如何看待風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勤勉、務實、自律的“文正公”曾國藩,一個矛盾、掙扎的深嵌體制核心的職業官員。透過曾國藩,讀者可窺見中國傳統官場微妙而復雜的“潛規則”與中國特色體制的獨特生存哲學。
張宏杰 ·中國史 ·17.8萬字
本書是《江湖三百年》的姊妹篇。本書主要依據檔案、地方志、回憶錄等,真實再現了中國三百年間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江湖社會,全景描述了幫會經歷的跌宕沉浮:既走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歷程,也曾陷入為人們所詬病的黑社會……辛亥革命黨人是怎樣鼓動和引導幫會參加反清革命的?幫會在革命中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幫會對革命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幫會是怎樣蛻變為黑社會組織的?
秦寶琦 ·中國史 ·18.2萬字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數十年文明史力作首次結集,呈獻真正體現民族精神的文明內核。闡明與中國國家歷史行為相符合的文明根基:儒法共生;揭示中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核心精神:強勢生存;新作長序,解析中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獨特價值體系。在全球文明演變中解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探尋中國作為世界唯一存續文明體的核心密碼。縱覽五帝時代到秦帝國的七大跨越,總結前三千年文明發展的五大經驗。以世界文明的視野,厘清中國文明生命力的三大特質:注重實干、理性競爭、多元并存;在戰國興亡的反思中重新解讀秦文明,還原中國文明史核心的四個面相:奮爭之心、求變圖存、開放襟懷、建設精神。
孫皓暉 ·中國史 ·123萬字
本卷論述的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并開展國民革命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以及各自所發揮的歷史作用使得這段時間的中國社會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本卷以國民黨改組、國共合作、聯合進行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推進國民革命為主線敘述這一時期的歷史,客觀地陳述了國共合作對當時社會所起的推動作用,以及國共之間的矛盾和紛爭,直到破裂的過程。對那個時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了客觀準確的評述,吸收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對這些重要大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以及歷史影響作了細致的介紹。
王奇生 ·中國史 ·39.6萬字
13—14世紀,蒙古統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國關系密切,交流頻繁,這一時期中國文明對伊朗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本書聚焦蒙元時代中國西遷伊朗的移民群體,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國之間的使者,考察他們為中華文明西漸所做的貢獻。本書還重點討論了中國物質文化在伊朗的傳播,揭示出中國文明的影響更多體現在物質文明層面,“中國制造”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貢獻了巨大力量。
陳春曉 ·中國史 ·27.8萬字
作者化身為民國報人,在文字構成的舊世界老中里穿行報道,帶領讀者穿越回1912年,見證民國元年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諸多細節。相比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轟轟烈烈,1912年著實是平凡又令人焦慮的年份:科技全無進步,社會更加混亂,經濟乏善可陳,學術亦少創新。然而,破敗之下,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卻經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現了1912年的中國與世界,描繪了一幅完整生動、極具煙火氣的社會圖景。
楊早 ·中國史 ·15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5.9萬字
本書全面再現1618-1644年發生在大明與大清(后金)之間的戰爭,帶你重回明清鼎革之際,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揭開被刻意隱藏的戰爭真相。戰爭從偷襲撫順開始,努爾哈赤有著狐貍般的狡猾,也有狼的兇狠。他喜歡不宣而戰、里應外合,常常能集中兵力以多勝少。對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起初不以為意,而他們顯然低估了對手。從撫順到薩爾滸,從沈陽、遼陽再到廣寧,努爾哈赤一次次得勝。而薩爾滸之戰的教訓,也讓明朝重新認識了敵人,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從寧遠大捷到寧錦大戰,以堅城大炮成功壓制后金鐵騎。以錦州、寧遠、山海關為支撐點的關寧錦防線,成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難以逾越的堅城堡壘。明清兩軍對抗十余年后,決戰時刻終于到來。明朝派出最強陣容,洪承疇為主帥,明軍在遼東的主力關寧鐵騎以及九邊重鎮精銳盡數出戰。清軍也盡起傾國之兵,重病纏身的皇太極更親自到前線指揮。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決戰。雙方拼盡全力,明軍雖元氣大傷,但仍有反攻的實力。可是,來自明朝內部的農民軍卻摧垮了這個帝國。明清戰爭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場。盡管明朝與清廷的戰爭直到1662年才正式結束,但這場戰爭結局,卻仍深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當大明遇上大清,是火器與弓箭的對抗,農耕文明與漁獵民族的碰撞。一衰與一興之間,究竟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歷史并不那么簡單。
宿巍 ·中國史 ·19.7萬字
武則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權斗漩渦,為活命從宮女殺到了皇后的寶座;后51年,她掀起腥風血雨,用女皇的龍袍確保了自己的安全。3歲,她是商人之女,被術士袁天罡相面后驚為“天下之主”;25歲,她入宮十年,從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歲,她身陷尼寺,卻成功地與新皇藕斷絲連;31歲,她放手一搏,贏了你死我活的皇后爭奪戰;36歲,她代高宗掌政,不知不覺地將權力轉入自己手中;59歲,她獨攬朝政,一手翦除皇族集團,一手培植新貴勢力;67歲,她應百官之請登基稱帝,開始了14年女皇時代;82歲,她退位禪讓,被政敵尊為“則天大圣皇帝”,治國開啟盛唐序幕,身后留下無字豐碑。
王曉磊 ·中國史 ·24.3萬字
本書由原始社會一直寫到鴉片戰爭,著重敘述了中國歷代政治、軍事成敗的根源,社會的經濟發展及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文化與藝術生活。本書寫法上夾敘夾議,文字簡潔生動,深入淺出,幾經修訂再版,累計印數達數百萬冊。本書開創我國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國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讀。
范文瀾 ·中國史 ·31.9萬字
本書精選彌足珍貴的新老圖片,通過對多個國寶盜案的追索,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加強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從而為中華被盜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8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漢武帝與中外朝制度》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黃老學說與獨尊儒術、建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一代雄主的功過是非等內容。
金開誠 ·中國史 ·3萬字
讀完三國,要看兩晉十六國——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年代。本書從公元265年西晉開國寫起,到公元439年北涼滅亡為止,其間174年,包括了西晉、東晉十六國、北魏初年、南朝宋四個階段。全書涉及七十多個國家,近兩百名國君,三百多個性格鮮明的將臣謀士,四百多場戰爭,一百多場政變,四十多個典故,大小權謀計策不計其數。文中有許多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對當時社會形勢以及未來發展的精辟論述和分析,也有失敗者對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反思。當然也少不了悲壯與豪情的故事,感慨與激昂的場景。這是一部歷史大劇,是一個群雄匯聚的舞臺。
張軍 ·中國史 ·27.2萬字
以1925年由紫禁城更名為故宮博物院為開端,故宮開始了其近50年的動蕩歲月,先后發生了文物清點造冊、國寶疏散后方、文物出國展覽、文物精品運臺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尤其是抗戰期間,百萬件國寶在戰火中南渡北歸、西遷東還,顛沛與流離中,故宮文物及其文化傳統不但沒有斷絕,反而獲得接續和新生,堪稱一個歷史奇跡。本書便是對這50年故宮史的忠實記錄,另精選45幅歷史和文物照片,力求全景展現故宮及其文物在時代大背景下的遭際。
那志良 ·中國史 ·13.1萬字
《古史探微》收錄了楊寬先生主要的散篇論著,匯編為《古史探微》,從土地制度到行政制度,從年代到文獻,從神話到諸子,論題亦甚豐富。所錄皆楊寬先生關于古史研究方面學術價值較高、最有代表性的論文,涉及先秦及秦漢政治、經濟、學術等諸多方面;尤其是楊寬先生對古史神話傳說的研究,被日本學者高度評價為從疑古派中出現,充分攝取釋古派的方法和成果,努力開拓“新釋古派”的“新境地”。
楊寬 ·中國史 ·51.5萬字
《水滸傳》中的宋朝是真實的宋朝嗎?在《知宋》中,《水滸傳》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更是反應北宋時期社會面貌的一面鏡子。作者結合《水滸傳》中的描寫,并分析了大量宋人及后人的文學作品、詩詞等,生動再現了宋朝的社會面貌,體現了嚴謹的文史互證的研究精神。作者探究了水滸中人物原型、地名、綽號來歷和含義,并從這些細微處進一步深入下去,分門別類地探討了宋朝的官制、兵制、行政區劃和管理、司法和訴訟、貨幣和經濟面貌、飲食文化和流行時尚等問題,徐徐道來,引人入勝。
趙燕云 ·中國史 ·14.1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七七事變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七七事變》,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8-7,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盧溝橋反侵略的槍聲,吹響了中華民族抗日的戰斗號角,由此展開了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本書包括了七七事變和駐平部隊的抵抗、平津路抗戰、平綏路抗戰、平漢路抗戰、津浦路抗戰等重要抗戰情況。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2.9萬字
本書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畢業論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國向近代轉型的學術著作。清代中國的主要“大門”是廣州,“陌生人”即外國人。顧名思義,《大門口的陌生人》是與外國人闖入廣州(中國大門)的歷史有關,是關于鴉片戰爭外國入侵中國的。但這本書主要不以此研究為主,而是以英國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為線索,研究這一歷史時期廣州和廣東省的社會動態,如官府、紳士、團練、農民等對外國的態度;各自的活動、相互間的關系以及變化,從而揭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階段的某些動向。
(美)魏斐德 ·中國史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