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以24場戰役,講述兩漢四百年的風云變幻!以24場交鋒,揭露沙場之上廟堂之中那些被歷史迷霧掩蓋的真相!有明顯優勢的劉邦為何會被圍困在白登山?漢武帝時代,漢軍騎兵橫掃匈奴的法寶是什么?為何漢武帝親手選中的霍光,敢冒險廢掉皇帝?為何上臺前受萬民擁護的王莽,上臺后卻遭萬民唾棄?昆陽之戰的真的有隕石幫劉秀殺敵嗎?為何年輕時誅滅權臣的漢桓帝,卻縱容宦官掌權?
渤海小吏 ·中國史 ·22.1萬字
端州是廣東肇慶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于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人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本書稿以記述了端州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跡、風景名勝、風物人情,圖文并茂,語言生動,趣味良多,充分展示了端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是了解和解讀端州歷史文化的一幅生動畫卷。
趙克生 謝光榮主編 ·中國史 ·9.1萬字
打開塵封的歷史,可以閱讀文明的厚重,可以追尋時光的腳步,可以增加人生的領悟。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人們讀歷史,不只是為了尋求知識,追尋事情的究竟,懷念偉大的古人,更重要的是尋找進步的力量,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石赟 ·中國史 ·29.6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南京保衛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南京保衛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3-8,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結束后,日軍繼續西犯,妄圖以武力優勢徹底摧毀我軍戰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條件講和,早日“解決事變”。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營下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與海軍協同攻占南京。守衛南京的中華兒女,面對強敵,展開了一場短暫而又壯烈的民族自衛戰——南京保衛戰。本書作為親歷記,再現了南京保衛戰的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19.7萬字
本書卷首以《百年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作為導論,即貫穿著李學勤先生這一學術思想。總說部分,我們選有4篇,大體上概觀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分說部分,我們選有34篇,從中國古代文明的人口處炎、黃二帝說起,歷經夏、商、周,包括春秋、戰在內,力求反映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征;書后附有7篇,包括作者小傳和論著目錄,可以作為參考。
李學勤 ·中國史 ·22.1萬字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處于中國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變化期、轉型期和定型期。本書主要根據考古調查發掘資料,介紹和論述了北宋東京開封府、南宋行在臨安府城、遼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規劃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時對遼中京、遼南京、遼東京、遼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詳略不等的介紹。本書認為,各個都城均是其規劃理念的物化形態,因此,本書較完整地呈現了各個都城形制布局的具體架構,使之成為對各個都城進行全面、深入、內涵式研究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點和布局藝術,分析各個都城形制布局間的承襲演變關系,總結該時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討該時期都城形制布局的發展、變化規律。
孟凡人 ·中國史 ·76.8萬字
本書是《河北大學博導研究叢書》之一,是作者近十幾年來,對宋代研究論文的合集,涉及經濟、社會、人物等主要方面。主要有《宋代貨幣地租分析》《葉適管理思想研》《關于宋代紙幣的幾個問題》《宋代地方審計補論》《王安石是經濟改革家嗎》《宋王朝與物價管理》《關于宋代亭戶的幾個問題》《南宋后期鹽政考論》《推行朱熹社倉法給人的啟示》《宋代國家機器空前膨脹下艱難的財政平衡》《宋代轉運使補論》《宋糧料院考》《宋朝如何抑制官員貪贓的幾個問題》《宋代保州宗室考》《北宋滅亡與宦官》《宋代轉般倉研究》《李志道行跡析評》《趙范、趙葵研究》《宋代軍的再研究》《試論北宋前期過度集權及其影響》《宋代施利錢研究》《宋代官員火災問責研究》等。對推動宋史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汪圣鐸 ·中國史 ·28.6萬字
《新發現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復原與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上海圖書館藏明代古籍公文紙背文獻整理與研究”研究性結項成果之一,主要選取了新發現公文紙本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了細致深入的復原與研究工作。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為全書的背景性論述;第二章主要是對目前新發現的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進行了詳細梳理和概述介紹;第三章主要對新發現的古籍紙背洪武三年小黃冊的進行了復原與研究;第四章則主要是對新發現的上圖藏古籍紙背明代后湖黃冊庫藏黃冊進呈本文獻的復原與研究。本書最大價值是公布了一大批之前不為學界所知的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為研究明代黃冊的發展演變及相關問題提供了一批珍貴新資料。
孫繼民等 ·中國史 ·26.8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6萬字
《中國經濟立法史》探究中國經濟立法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全書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經濟法制變革的歷史背景,剖析了中國歷代經濟立法活動的歷史脈絡,融政治、社會、經濟、法制于一體,客觀評價中國經濟立法在中國法制史上的作用及影響。作為法制史的一門重要專題史和法學的分支學科,中國經濟立法史著重于研究經濟法律制度的制訂、主要內容、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執行情況,并盡可能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其成敗得失。
郭建 ·中國史 ·27.2萬字
本書是對北宋從宋真宗到宋仁宗時期的歷史進行的一次梳理。作者融合對比了正史和古代筆記的內容,詳細解讀了宋代從創業到守業的歷史。用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推理,厘清了多年來人們對宋代的一些看法和成見,令人耳目一新。文本通俗易懂,同時兼具了可讀性和學術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眾史學著作。
王佳 ·中國史 ·17.6萬字
本書借助大量圖文資料,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代表性劇目和著名藝術家等方面,系統而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柳子戲的形成、發展和現狀。通過閱讀本書,人們能全面了解柳子戲,從而重新認識并更加喜愛、關注這一劇種,使它盡快擺脫“鮮為人知”的局面,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與使命。
劉元貞 ·中國史 ·5.5萬字
本書是英軍上尉漢密爾頓·鮑威爾(1858年生)于1891—1892年“考察”西藏時所記錄的一部日記,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與使命,故這部日記對于研究中英關系史、中國西南邊疆安全史,都很有價值。也可以說,這是一部用以了解“他者”視野中的甲午之前的晚清時期舊西藏的日記,是一部追本溯源、解密英國在清末民初對中國西藏地區政策變化之因的外國文獻,更是一針驚醒那些裹足不前、敵友不分、崇洋媚外者的清醒劑。
(英)漢密爾頓·鮑威爾 ·中國史 ·12.3萬字
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詼諧、通俗的語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間的歷史演變。五霸的起落興衰,諸侯小國的艱難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態人生,躍然紙上,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秋畫卷。
朱良 ·中國史 ·31.8萬字
《超有趣的中國史》系列是皇帝群聊中國歷史的完整版,真正做到了將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挨個拉入群聊。每當有新皇帝進群,群里就會圍繞他展開一輪妙趣橫生的大討論,通過這種歡樂好玩的對話,把每個皇帝在位時期內的個人政績、歷史事件、名人軼事、文學藝術等都聊全了、聊透了。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依次出場,無縫鏈接中國各個朝代。在皇帝們紛紛現身說史的群聊中,權力的更迭、文明的興衰不再神秘遙遠,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也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讀史方式,而這一次我們是聊著天讀完的。
歷史氪 ·中國史 ·259字
歷史是一部書卷,記錄的是王朝的興衰,寫下的是將相的勇懦;歷史是一面鏡子,照出忠奸善惡,照出成敗興亡;歷史是一面篩子,篩除的是枯木朽枝,留下的是粲花之精。哪怕當時他是多么的風光無限、名聞天下,在歷史的網眼里,他也只是一顆無足輕重的塵埃,無聲無息地淡化在歲月的長河里。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本書從中國歷史的起源始,按歷代帝王的先后順序編排事件、故事。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屬,清晰地勾勒出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概貌:取材準確,裁剪精當,是一冊理想的歷史入門讀物。錯過的歷史,錯不過的文字。一書在手,中國歷史了然于胸。
馬劍濤 ·中國史 ·22.9萬字
《近代史研究》創刊于改革開放初的1979年,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專業學術期刊,在業內享有良高聲譽,在各種期刊評價體系中均名列前茅。這個刊物的歷史,見證了中國當代學術的恢復和發展,也折射了一個時代的進步與成就。在其40年的發展歷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貫嚴肅認真,精益求精,是當代中國歷史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并見證了數代學者的成長。作為一份重要的學術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對理論和方法論的重視和專業研究的精深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風格都有一定影響。《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選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8年40年間共100余篇優秀論文,這些論文代表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歷史研究的學術發展,展現了我國近代史學人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貢獻。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 ·中國史 ·62.9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明清時代”一卷。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日)上田信 ·中國史 ·24.8萬字
本課題主要研究近代中外條約關系通史的歷史演變及其歷史影響。根據近代中外條約演進的內在規律,將其歷史發展劃分為六個時段,即“傳統體制的打破與條約關系的建立”(1689—1860)、“條約關系的發展與宗藩體制的危機”(1861—1895)、“不平等關系的強化與條約外交體制的形成”(1896—1911)、“不平等條約關系的動搖與轉折”(1912—1927)、“條約關系趨向平等的改善及挫折”(1928-1937)、“平等條約關系的基本形成及歷史趨向”(1937-1949)。分階段探討鴉片戰爭后條約關系的醞釀,中國國際秩序的兩重轉換歷程,即從宗藩體制到條約關系,以及條約關系從不平等到強權政治陰影下的基本平等,論析各個階段的條約交涉,條約關系的演化、趨勢、特點和規律等。
李育民主編 ·中國史 ·334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面,探討歷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出發,卻能走出“地方”,檢討國家和民族框架下的歷史敘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于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并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程美寶 ·中國史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