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安是唐都長安的所在地。唐都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名聞遐邇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一書收集了西安地區唐史專家有關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60余篇。《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內容涉及唐都長安基本結構、城市風貌、歷史地位和唐代歷史的諸多方面。《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一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可供廣大文史愛好者參考。
王雙懷 ·中國史 ·55萬字
由《李林甫專政》《奸臣聚斂》《楊氏之寵》《安史之亂》四篇組成,敘述了唐玄宗朝由盛至衰的過程,生動展現了安史之亂的前因、經過、后果。《李林甫專政》講述權相李林甫在唐玄宗朝如何玩弄權術的故事,其中有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政治事件,貫穿著唐玄宗時代皇權與宦官、相權、儲權之間的微妙關系,文學(即擅長詩詞、學術)之臣與吏干(即精于行政事務)之臣的矛盾糾葛,中央政府與藩鎮將領的復雜關系,等等。《奸臣聚斂》敘述了唐玄宗任用宇文融、楊慎矜、韋堅、王鉷和楊釗(即楊國忠)管理國家經濟事務、聚斂財富的過程。《楊氏之寵》敘述了唐玄宗如何迷戀上壽王妃楊玉環,楊玉環又自愿度為女道士,并被冊封為貴妃、集三千寵愛于一身,楊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安史之亂》敘述了唐朝東北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的始末,對安、史二人的族群背景和發跡史,對安祿山造反的來龍去脈、叛軍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斗爭過程,都作了翔實描述。
袁樞 ·中國史 ·36.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海鹽公主復仇、荒唐的少年皇帝、文帝滅三臣、拓跋燾雄才大略、沈璞勇斗拓跋燾、馮太后除奸、蕭道成除暴君建齊等內容。
李楠編著 ·中國史 ·5.1萬字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本書按照《史記》的內容順序,詳細介紹了說帝王故事的《本紀》、穿越時空呈現歷史的《表》和記錄古代各項制度的《書》,分三部分講故事、說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風和三十年從教的經驗,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切入話題:什么叫改朝換代,為什么分分合合總是需要一個王,史上為何大王輪流做,分封與為官的背后又有哪些可說與不可說?因為《史記》中《表》和《書》文化的深度和難度,即使學者也不容易梳理清晰,而本書作者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以研究《史記》三十年的深厚功力,以讀者立場深入淺出的呈現能力,“治大國如烹小鮮”,輕松講解、故事帶入后,令讀者豁然開朗。《史記》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贅言,但要讀懂讀通《史記》,需要一部提綱挈領、細致入微的導覽書,不止講故事,還應對內容進行分析考辨,“知其所以然”。“陳正宏講史記系列”正是這樣一套面向大眾立體、全面講解《史記》的導讀書,共分四種:《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血緣:〈史記〉的世家》《眾生:〈史記〉的列傳》《絕唱:〈史記〉的史記》。本書是該系列第一種。
陳正宏 ·中國史 ·10.4萬字
書中囊括了從遠古到鴉片戰爭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并按照朝代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寫,知識脈絡清晰、條理清楚,閱讀起來更是方便快捷。叢書在用漫畫展示歷史故事的同時,以簡短、精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常識,讓小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豐富的歷史知識。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7384字
本書考察北朝至隋唐時期內侍制度的演變,凸顯了觀念與制度之間的密切關系。北魏早期無內外朝之分。隋統一南北,設內侍省,將內侍部門定位為南衙下屬機構。李唐前期,內侍制度承襲隋初的設置模式,內侍仍可擔任外廷官員。至安史軍興,宦官任外朝官之習達到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誅魚朝恩始,宦官在原則上不再任外朝官,而宦官把持的內朝機構及職能轉而擴大。唐末的動亂中,宦官突破內朝體制的參政模式。然唐隨后而亡,中古內侍參政之制便告一段落。
徐成 ·中國史 ·27.5萬字
本書是戴逸先生多年來清前期史學研究文章的結集,包括了《滿族命名三百六十年》《吳、皖、揚、浙——清代考據學的四大學派》等近四十篇文章,內容涉及清代前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是戴逸先生畢生研究清史的代表性文章。
戴逸 ·中國史 ·22.1萬字
本書介紹了四阿哥胤禛如何當上皇上,并且當上皇上后如何治理國家的故事。在雍正身上,兩面性非常明顯。就治國方面來說,他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這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稱數一數二的能手。他的許多改革都將清朝的統治推向鼎盛,比如設立軍機處、實行攤丁入畝制度、推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制度……康熙末期的衰敗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轉,清朝的元氣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斷上升。但是在對待反對派的問題上,雍正是非常殘酷的,絕對沒有手下留情的余地。他的親弟弟胤褆,八王黨,兩大功臣年羹堯和隆科多。
鹿鼎公子 ·中國史 ·12.3萬字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8.1萬字
真實的歷史,往往比起虛構的情節更加引人入勝。真實的事件,往往超出小說作者能夠想象的范圍之外。真實人物在面對抉擇時,所作出的決定也能作為借鑒。這一段不論中、日、韓都極為風靡的時代,到底有什么魅力讓人一讀再讀?這些后人加諸其上的情節,還原回真實面目后,會更加令人感到訝異。這本跳脫三國志紀傳體體例中,比對不易且多有互相沖突的問題,也借鑒資治通鑒對于敘事過于簡略的問題,『以事帶人,以人敘事』的方式,盡可能以歷史事件的正確時間來介紹人物與相關事件,同時收納當時所作的漢詩、樂府、辭令,并解釋其中引用的典故,讓讀三國歷史不只是歷史,更包含更多深度與過往歷史,畢竟歷史是需要旁征博引,只單看一個時代就太過局限。
謙信 ·中國史 ·17.4萬字
本書系作者大轉折時代四部曲之一,著重探討辛亥革命前后親歷者的心態,及其對政體、國體、社會性質諸劇變的觀察。作者返其舊心,借著性情、政見千差萬別的日記主人們的身手耳目,順著歷史的進程重新經歷一番時代風云的變幻,深入體察革命時代的波譎云詭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對巨變,適應形勢,調整自我,在進入新時代的過程中設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發揮,一方面可以補充大歷史的視野所不及,豐富歷史的影像,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變認識歷史的方式,還原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差異與活躍之于歷史和史學的應有之義。
桑兵 ·中國史 ·21.1萬字
本書以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時間為線索,以生動客觀的語言為載體,收錄了從三皇五帝起,歷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優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了歷朝歷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個領域。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和學習。此外,本書嚴格尊重史實,公正評述歷史人物與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學性、趣味性,使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讀者閱讀歷史事件時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既能從中學到歷史知識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學陶冶。
(法)勒內·格魯塞 ·中國史 ·18.2萬字
本書以大量文獻資料為基礎,梳理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演變的歷史過程,試圖探究體制轉型尤其是“政治分會—政務委員會”制度模型對奉系和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政治走向的重大影響,奉系與國民黨、國民政府以統一合作為前提的分治關系等問題。
佟德元 ·中國史 ·26.9萬字
本書原名《呂著中國通史》,為呂思勉先生兩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壓卷之作。本書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為“孤島”后,為適應當時大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原上冊為文化史,為本部書的重點與關鍵,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且行文通俗流暢,為文化史中難得的佳作;下冊為政治史,為適應當時的教學需要,相對簡略,然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大家風范洋溢字間。
呂思勉 ·中國史 ·4.8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介紹了細菌(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的總體組織機構,揭露了關東軍第731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關東軍長春第1牲畜及農作物細菌戰部隊、華北(北平)北支甲第1855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中(南京)榮字第164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華南(廣州)波字第864防疫給水—細菌戰部隊的滔天罪行。
郭成周 ·中國史 ·9.1萬字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合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中信國學大典:》一書輯錄了唐太宗李世民與其大臣們,如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數十人的對答、議論與奏疏,以及治國安邦的理論觀點和政治舉措,是一部政論性歷史文獻,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典范以及相關思想的重要典籍。本次出版,參考多個版本,取長補短,揀選若干章節,重新注釋和整理譯文。而在精句賞析部分,譯注者力圖透過現代化的解讀對書中的某些章節加以剖析,希望讀者用現代眼光審視《貞觀政要》的意義。
羅永生 ·中國史 ·11萬字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
蔣廷黻 ·中國史 ·11.3萬字
本書主要著眼于對“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愛國游行”這一事件進行“事實描述”(這就決定了,A不收除游行之外的思想文化、罷工罷市等其他材料;B不收錄北京之外的全國各地五四情形)的“稀見材料”(與已有的相關材料“絕不重復”)進行收集整理。這部書基本內容主要由以下兩部分構成。其一、“臺灣地區”材料。居留臺灣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憶。其二、“民國時期”材料。民國報刊檔案中的五四事件敘述。
陳占彪 ·中國史 ·39.4萬字
本書以近代報刊為視角,以歷史進程為推進,對清末反洋教運動和教案交涉背后的思想認識及其傳播方式、傳播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力求從思想史層面揭示反洋教運動從高漲到漸趨低落的根源。重點著力于國人對教案的認識、反教態度等方面表現出的反教思想從“情緒”向“理性”的轉變過程。在近代化語境下探究反教思想的理性轉向蘊含的民族心理和目標訴求,以此展示精英思想的傳播和引領對民間社會運動的影響和作用。本書歷史學和傳播學相結合,以思想轉變的階段性變化為分期,報刊個體與報刊群體相統一,以思想認知和傳播方式轉變為中心,系統探討報刊視野下反教思想的變遷及其對清末近代化運動的意義。
段穎惠 ·中國史 ·22.4萬字
千年前的宋朝已成歷史,然而宋朝的名人賢哲、才子墨客、市井生活、工藝珍玩,卻依然鮮明的留存于今天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相當繁榮的朝代。然而兩宋政權卻在北方民族的攻掠下,漸次衰亡。個中原因相當復雜,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也頗多宋人故事。本叢書立足大宋,介紹了五代戰亂的終結、中央集權的強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內虛外的戰略、窮則思變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爭斗等重大事件或現象;同時,從經濟、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層面重新審視兩宋,試圖全方位地向讀者展示大宋歷史的始末。
王新龍編著 ·中國史 ·1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