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氣候變化及其社會響應
本書通過系統搜集、梳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現存檔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雨情、水情、災情等史料,建立了黃河歷史氣候-水文變化史料數據庫。基于此重建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旱澇等級(1644-2009年)、面降雨量變化序列(1765-2010年);復原中小空間尺度上1689-1692年重大干旱、1819年極端降水、1929年氣溫變化等氣候-水文事件的時空分異特征與區域社會響應等歷史面貌;進而嘗試診斷自然和社會等外部環境因子的作用力度,厘清單次災害事件影響與區域社會響應的互動關系。與此同時,兼論清代黃河防汛報汛的制度運作方式,及黃河河防管理、河工治理等內容。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歷史地理、黃河水利史等交叉領域中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深度。研究結論揭示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旱澇、降雨變化,極端干濕和冷暖事件的發生特征和規律,既是對全球視野下區域氣候重建研究的積極響應,又為當前災害風險管理和人類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歷史借鑒,亦為預測未來數十年乃至百年尺度區域氣候變化提供歷史相似型。
·1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