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論叢集中展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遼宋金元史重點學科研究室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約業界知名人士撰寫專稿,內容集隋唐、宋、遼、金元史為一體,舉凡政治、經濟、宗教、考古、藝術等領域均有專論,以大歷史、大視野的角度對中國古代史進行全面考察,以重視史料、不尚空言,關注問題、鼓勵創新為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波斯和古代中亞研究的系列考證文章。突厥興起在中亞史上劃一時代,前此屬于古代。本書所謂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中亞則大致指今天“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域。這一時期,與塞種、貴霜、嚈噠的關系無疑是波斯與中亞關系之重點,本書擬從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種、貴霜和嚈噠史的過程中已涉及諸問題詳者略之、略者詳之。波斯和中亞其他關系亦有所涉及。要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國內空白或薄弱環節,對作者過去的有關研究則有補充和增強的作用。而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是因為作者認為:“讀書劄記”者,斷簡零篇也。在昔淺薄,妄稱“研究”者,其實亦“劄記”耳。故名之。
余太山 ·史學理論 ·12萬字
20世紀70年代,西方史學理論領域發生了學術范式的轉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盛一時的分析的歷史哲學逐漸被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形態。這一轉型通常被稱之為敘事的轉向。本書集中考察了這一轉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懷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論取向,由劍橋學派主將斯金納的個案出發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領域所呈現的理論問題,并結合20世紀史學理論的發展史,探討了在史學理論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歷史學的客觀性等問題的思路。新版擬增補兩三篇文章:《對敘事主義史學理論的幾點辨析》《被漫畫化的后現代史學》等。
彭剛 ·史學理論 ·19.6萬字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系統梳理了墨子生平事跡,評述了墨子里籍各家觀點,以豐富材料支持墨子里籍河南魯山說;詳述墨家與墨學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探討了墨學思想產生淵源,勾勒了墨學研究歷史,明確了墨學興衰的原因。中編對墨學思想精粹: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生態思想、廉政思想等進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讀,拓展了墨學思想研究的新領域。下編對《墨子》一書的重要篇章《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便于讀者學習研究墨學,弘揚墨學文化。
陳建裕主編 ·史學理論 ·43.3萬字
《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研究》一書,以傳世文獻為主要依據,結合金文材料和考古成果,分別從封建賞賜、冊命賞賜、祭祀賞賜、戰爭賞賜、朝聘賞賜五個方面入手,對各類賞賜禮的主要內容、主要特征以及在國家政治生活當中發揮的功能進行了的探究,不僅揭示了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的主要內容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各類賞賜禮制之間的政治關系和作用,同時還對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產生、發展、衰微的歷史軌跡及內在原因進行了探究。
景紅艷 ·史學理論 ·34.2萬字
1931年,卡爾·貝克爾就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發表演講《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這個命題是其歷史觀的生動寫照,由此引發了眾多歷史學家及史學愛好者的關注和討論。本書是由貝克爾的學生匯編的貝克爾的歷史學與政治學文集,共收錄論文十六篇。除這篇演講之外,還包括貝克爾對諸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學家的論述和評論,如:1776年精神、自由主義、美國邊疆;雨果、狄德羅、羅蘭夫人;亨利·亞當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等等。每篇文章都見解獨到,文字精妙老辣。
(美)卡爾·貝克爾 ·史學理論 ·19.5萬字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六朝史學和文學之間的復雜關系。六朝時期雖然南北對峙,朝代更迭,戰亂頻仍,卻是古代學術發展興盛的重要時期,其中文學和史學各自走向獨立和自覺,二者之間往往呈現出交互影響、難分彼此的狀態。其間離合異同,錯綜復雜,頗多交涉,故有可深論者。本文先從目錄學出發,調查六朝史籍之存佚情況,充分利用現存史籍和輯佚材料,建立起比較堅實的文獻基礎。然后擇取六朝時期最有特色的一些史學門類及其代表性著作,聯系時代背景,就其與六朝文學之關系進行細致和深入的辨析。
唐志遠 ·史學理論 ·29.7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人物志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章開沅、陳橋驛、漆俠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最新論述的結集,主要論域為西方思想與歷史哲學。收入論文30篇,分為四輯:一,“一個世界公民的歷史哲學”,康德歷史思想之專題;二,“歷史理性的重建”,歷史哲學之探討;三、“本土和域外”,中西文化之會通;四,“寫在歷史的邊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雪泥鴻爪。
何兆武 ·史學理論 ·24萬字
陳平原《小說史學面面觀》討論晚清以降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選魯迅、胡適、阿英、普實克、夏志清、韓南、嚴家炎、范伯群、趙園、黃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計十二家,進行評述、延伸與發揮。用他的話說,這些研究者不一定業績最佳,但都別具特色,很能引發思考與討論。陳平原一向關心小說理論與小說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說史學的實際操作中,真正實現方法革新乃至理論創造。因此憑借突出的問題意識,在這本書中一再叩問“小說史學”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說史學到底能走多遠等諸多問題。書中綜合小說史的趣味、學術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視野,既是靈光乍現,一揮而就,也是他長期積累,水到渠成的成果。本書依據2020年春夏北大講稿整理而成,兼及專業論文與學術隨筆。有時長篇大論,有時點到為止,“大珠小珠落玉盤”,靈活多樣,且講究節奏,同時穿插閑話,兼及師友逸聞。“十二人十二書”,既可看做學壇點將,也可視為名著解析,是打通學界與大眾壁壘的一次有效嘗試。
陳平原 ·史學理論 ·17.3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新。增加了原創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依據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對先秦文獻與相關史實進行了別開生面的探索,試圖恢復其本來面貌,是作者積30余年之功的傾心之作。全書共二十三章,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與歷史文獻研究方法論,二是諸如老子其人其書、孔子與《周易》、儒家八派、思孟關系等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三是《尚書》《論語》《孝經》《易傳》《禮記》《大學》《中庸》《樂記》等中華核心經典的成書、作者與時代,四是儒道兩家出土文獻,五是其他先秦文獻與相關史實考證。
郭沂 ·史學理論 ·27.3萬字
《清代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管理——以四川南部縣為個案的考察》以《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為文獻支撐,輔以典制文獻、官箴書、方志等,對南部縣的保甲、里甲、里排、鄉約、團練等各類基層組織設立的原因、職能作用、演化過程以及吏的選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中可見南部縣各類基層組織是如何對鄉村社會進行管理的。該書對推動清代鄉里制度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茍德儀 ·史學理論 ·35.7萬字
《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是賴惠敏研究員繼《乾隆皇帝的荷包》之后關于清史的又一部力作。“但問旗民”,意為“不分滿漢,但問旗民”,是清代統治者通過法律手段,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區分旗人與民人(漢人)的表述。本書即聚焦清代法律在對待族群與性別上的差異,由清代旗民二元社會特點入手,以法律與社會關系為中軸,從行政組織、族群與法律、性別與司法審判三個方面系統對比旗民婦女在家庭地位、家庭糾紛、財產權、法律訴訟、家庭形態和社會組織等領域的不同,真實再現了清代婦女的社會生活圖景。
賴惠敏 ·史學理論 ·28.9萬字
不管在中國、歐美,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史學都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本書作者旨在從細節處給出自己關于如何做歷史學論文、如何進行歷史學學術訓練等相關問題的答案。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講述史學的特性、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學家的立場與研究視角、史學研究者如何積累學養、歷史學的治學路徑、對一手文獻史料與證據的整理與解讀、對二手文獻學術史的梳理與突破、歷史學研究的常用理論方法、歷史學研究作品的寫作文體與規范要求等等。
李劍鳴 ·史學理論 ·41.3萬字
“中國契約學”的重大成果!深入闡述了明清時代乃至秦漢以降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趨勢,為研究中國契約學、明清社會經濟史拓展了途徑!
楊國楨 ·史學理論 ·29.2萬字
歷史學家樓勁,深刻解析中古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經典問題,以歷史時期實際存在的論題為中心展開研究,讓問題回到而不是抽離其所處的歷史場景;超越標簽化的定位、否定和批判,深入省思王朝體制的基礎、構成、作用、地位及其不同階段的思想內涵和演變進程。本書從中國古代政治現象的前因后果和發展過程觀察相關的制度框架、實施狀態,從制度舉措及其施用之況觀察相應的政治內涵和思想動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重要論文的菁華。
樓勁 ·史學理論 ·50.2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展示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者的學術特質。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萬字
理性與歷史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從人類關于理性的認識史和人類的活動史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既不簡單是理性服從歷史,也不純粹是歷史服從理性,而是一個“理性”不斷歷史化和歷史不斷理性化的雙向過程。前者是邏輯的歷史,后者是歷史的邏輯,邏輯與歷史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答依賴于“理性”概念的實踐論轉換,即“理性”的徹底歷史化。
沈湘平 ·史學理論 ·23.7萬字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但傳播思想的產生,卻可遠溯至古希臘。正如著名傳播理論家E.M.羅杰斯所說,“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里的水來自何方,它為什么這樣流淌。”“我們來自哪里?”這是傳播學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學科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溯源之書。從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學園到當代異彩紛呈的網絡世界,本書試圖跨越時間的藩籬、打破學科的界限,在對數代學者、哲人思想的考察中,追索傳播思想在歐洲的產生、發展及嬗變,在歷史脈絡和廣闊的人文社科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傳播學的“世系表”。作為一本較完整的西方傳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個性解讀方式,取精探幽,有助于開拓讀者視野,推動傳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許正林 ·史學理論 ·6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