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唐代,無論及第舉子還是旨授官,皆須遵守一定的守選規則,守選期滿后經過銓試,方可授官。這便是唐代選官的銓選制度。本書全面論述了這一龐雜而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詳細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過吏部銓試進入仕途,以及在職官吏如何進行銓選,生動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并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發學界積年之覆,填補空白,是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典范之作。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以北魏一朝對名號這種政治符號的利用與反饋為中心,討論了北魏一朝諸多別具特色的名號,深入發掘了名號背后的歷史信息及政治文化。這些名號主要包括代國時期的代王號、單于號、可汗號等代表著不同制度的名號,北魏早期道教、讖緯等帶有神秘色彩的名號,孝文帝時代華風濃郁的名號,北魏時代的外戚、女主與權臣所使用的特殊名號,以及南北互動中所使用的各類名號等。作者廣泛利用各種史料對史事進行深入考辯,澄清了學界許多爭論已久的重要問題。書稿對名號所涉政治與社會語境之分析研讀,構建了一種揭示北朝國家轉型的研究理路,為拓展中古史的研究空間提供了可能。
郭碩 ·史學理論 ·43.6萬字
本書研究浙江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時間上起清朝中葉,下迄1844年寧波開埠。全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清朝雍正、乾隆時期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貿易活動;第二章,研究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勛爵號間諜船對于浙江沿海的探索和影響;第三章,研究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侵略活動和浙江民眾的英勇抗爭;第四章,主要討論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略目標由舟山到香港的更換,通過分析英國戰略目標的這一轉變過程,探討浙江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第五章,研究中英雙方在浙江的議和交涉,《江寧條約》簽訂后浙江從戰時狀態到恢復和平的過程,以及解決釋俘、漢奸等戰爭遺留問題;第六章,研究浙江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開埠的全過程以及開埠的影響;第七章,結論。
田力 ·史學理論 ·24.5萬字
藩鎮割據是中晚唐以后困擾唐廷一個多世紀的痼疾,但藩鎮割據并不是藩鎮研究的全部內容。本書涉及藩鎮的形成及其存在條件、藩鎮的類型及動亂的特點、藩鎮與中央政治和財政上的互動等諸方面,基本勾畫出唐代藩鎮的真實面貌,對以往學術界忽略的或認識模糊的問題做了補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義的唐代藩鎮研究代表作。
張國剛 ·史學理論 ·23.6萬字
19—20世紀之交,是一個舊學衰落,新學紛爭的時代;在西學沖擊下,出現“國粹”“國學”等概念。本書聚焦于“國學”,以此為“抓手”,剖析“國家與學術”的時代主題——什么是國學?國學是否妨礙中國“走向世界”?國學自身怎樣“走向世界”?在一連串追問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滿歧異而使人困惑的、遠遠超出學術的范圍,形成社會參與相對廣泛的思想論爭展開在我們面前。本書大體涵蓋清末保存國粹與民國整理國故兩大運動。討論了這個時代思想文化層面所面對的根本性問題,投射入也表達出20世紀前期,許多中國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國的整體“復興”。
羅志田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以政治生態與制度實踐為路徑,聚焦清代捐納與國家治理之復雜關系,深描捐納作為朝廷的錢袋子、士紳晉升的新梯子和滿漢勢力對抗的新場子,在特定的政局中千變萬化、波譎云詭的諸種圖景,進而勾勒捐納和科舉等新場域中滿漢雙方“隱形對抗”的演變歷程和內在邏輯,探析清代滿漢對抗最終走向“制度性溶解”的內在理路和深層機制,總結清代國家治理中技術、制度和文化的多重經驗。
吳四伍 ·史學理論 ·31.5萬字
本書作者廣泛收集和研讀了刊登于《澳門憲報》等報刊和澳門檔案館館藏的葡語原始文獻,就澳門華政衙門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組織結構、功能作用、建制沿革、運作狀態、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書大量征引此前鮮有使用的葡語文獻,并對現有研究成果中的多個疑點進行闡述,在一系列要點上做出澄清,增強了研究成果的準確性。本書還輯譯了上百篇葡語原始文獻,為學術批評和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方便之門。
張廷茂 ·史學理論 ·26.8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展示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者的學術特質。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萬字
本期《江南社會歷史評論》收入了20篇左右的論文。其中的“筆談”欄目匯聚了李伯重、趙世瑜、唐力行、鄒振環、陳寶良等研究江南史和社會史的重磅學者和葉康寧、連冕等江南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銳,他們圍繞江南社會史與江南藝術史的跨界對話將會給學界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啟發。明史大家陳寶良先生的論文一直以史料豐富著稱,此次他與劉國敏合作的新作深入挖掘了明朝江南一帶的民間流言和諷刺性詩文,由此透視明代江南士風的變化。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本書重點關注了清末民初中國的閱讀文化(readingcultures)建構及與之相關的“接受政治”(receptionpolitics)問題,以及來自歐美與日本的新知識在中國如何再生產的問題,如啟蒙、新的性道德與生育理念,一些與西方現代性密切聯系的關鍵概念像黑格爾、古滕堡、世界語等,是如何被“舍舊謀新”的大眾傳媒與知識精英在引介中具體化、在地化乃至符號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讀者閱讀和使用的,這些讀者又如何對此加以接受轉化,最終又產生了何種派生意義與社會效果。
張仲民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研究編”與“文獻編”兩個部分。“研究編”收錄了由郭常英等學者撰著的篇論文,對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慈善義演與傳媒的互動關系,以及義演舉辦的形式、演出內容、募捐方式、賑濟對象、捐款管理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文獻編”主要以天津《大公報》《北京大學日刊》《益世報》等報刊為主,廣泛搜集、整理與慈善義演相關的各類信息以及慈善義演的劇照等圖片。
郭常英編著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收入了海內外學人研究江南社會的20余篇論文。其中,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的論文通過考察清代徽商在浙江龍游的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他從事多年的徽商研究;安徽師大姜兆強、丁修真的論文通過探查蘇州戲曲家張大復家居生活、著述經歷及交游行程,還原了一位晚明士人的生活世界;復旦大學戴鞍鋼教授的論文深入探討了1900年庚子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極重要的年份中,中外各方在上海這座重要城市展開的博弈;上海市社科院葉舟研究員則通過對晚清時江蘇一些地方世家對于新式教育所持的不同態度的研究,探究了近代江南家族教育的轉型;上師大鐘翀教授和張瀚文的論文則對上海老城廂內道教宮觀的類型、分布與沿革等基本狀況作了初步梳理。本期的論文涉及江南社會史、江南經濟史、江南文化史、江南城市史等方面,從多方面展現了江南社會豐富多彩的圖景。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的定位是想結合中學所開設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門選修課,編寫一部有助于培養師資的大學教材。具體來說,是要研究如何評說歷史人物,以便于系統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歷史人物,從而更加深入地學習歷史和更加深刻地領悟歷史。作者堅持唯物史觀的正確視角,從時代背景對歷史人物的催生與制約、歷史人物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各個維度考察下的歷史人物價值作用、各種傳播途徑表達下的歷史人物的真實與虛構等各個方面構建了歷史人物的評價體系。本書一方面能對受訓的中學師資起到開闊視野、深化認知的作用,同時還會在培養整體性、獨立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產生較大的裨益,故而可以認為本書存在一定的出版價值。
宋德華 ·史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奏折,力圖揭示言官在歷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展現這一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加以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
鄭云波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旨在揭示南北朝時期糾纏在佞佛與廢教中帝制國家宗教文化政策的演變、緣由,以及佛教在適應帝制社會過程中自身的蛻變。全書緊扣佞佛與滅佛兩個看似相反卻實際相成的歷史現象,分別研究了佛教介入帝制國家的兩種模式及其對佛教本身的影響。本書以政治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南北朝佛教史,為以佛學的演進為主流的佛教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
蘇小華 ·史學理論 ·20.9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輯)》收入的文章選自上海大學第三屆明清天主教研究工作坊論文集,內容包括托馬斯·阿奎那研究、明清天主教歷史研究、明清漢語天主教文獻研究等。本輯對經院哲學在中國的流播情況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就明清天主教的其他重要議題,如漢語文獻、禮儀之爭、術語翻譯、護教思想等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民族志”的研究視角與書寫風格,結合民間歷史文獻與實地田野調查,對黔桂交界都柳江下游地區的“峒地”村寨民眾展開研究,希望揭示自明清以來,面對王朝國家的軍事力量以及各種政治、經濟與文化政策,山區村寨社會在家族組織、婚姻關系和儀式傳統等方面發生的整體性“結構”變遷,以此探討南方山區人群身處王朝國家統治下的多種可能性和多元化途徑,并且重新思考中國西南地區民眾的歷史書寫與社會文化進程。
黃瑜 ·史學理論 ·24.5萬字
清代政治的“家天下”色彩較重,由宗室王公構成的親貴集團是統治集團的核心部分,在國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史稿》謂之“內襄政本,外領師干”“以攝政始,以攝政終”。宣統朝的“親貴用事”歷來被視作導致清王朝覆滅的一大弊政,這一時期活躍在政壇上的親貴,除奕勖外皆是年富力強、新進政壇的少壯派,他們主導或參與了清廷歷次關鍵決策,對政局走向有重要影響。《最后的家天下:少壯親貴與宣統政局》嘗試以宣統朝少壯親貴的政治實踐活動為考察重點,以時間為線索,將宣統朝分為攝政開啟、立憲提速、走向覆滅三個發展階段,對少壯親貴與宣統政局的互動關系做一番動態考察,展現宣統政局的演進歷程。《最后的家天下:少壯親貴與宣統政局》著力搜集與少壯親貴相關的各類史料,以實證為基礎,通過對重要史實的建構與關鍵細節的考證,系統探討了少壯親貴對宣統朝清廷決策的參與及其影響,豐富了對清末政情的認識。
楊猛 ·史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稿共收錄論文28篇,這些文章均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期刊上發表過,時間大致集中于近二十年。選擇的標準有二:一是主題為“中國歷代治邊政策”;二是有一定的引用率和下載量。所選文章內容主要探討自漢代以迄清末等歷代政府在邊疆治理方面的政策舉措,主題圍繞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形成、多民族國家疆域統一等中心展開,深入研究各個不同時期治邊政策的不同特點及其繼承與創新,從而總結出歷代中央政府在治理邊疆、處理民族關系、促進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方面所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制度上的努力和有益探索。
李大龍主編 ·史學理論 ·35.1萬字
《中國歷代治邊思想研究》一書聚焦中國歷代政權治理邊疆的主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從歷時性的視野,討論了不同歷史時期我國治邊思想的豐富內涵、基本特征和重要影響,是一部比較系統地認識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治邊思想歷史脈絡和演變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共收錄論文26篇,涉及自先秦到明清時期有關中國邊疆治理思想的研究文章,梳理了中國歷代王朝在治理邊疆中運用的治邊思想及其發展變化軌跡,總結了歷代治邊思想的利弊得失,對當前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書所選文章均先后發表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雜志,發表年代為2002年以后。作者均為邊疆研究的專業學者,且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是邊疆研究的權威雜志,它對稿件的選擇、審核標準比較嚴格,因此文章總體的學術水平較高,是原創性的研究論文,符合學術規范要求,對學術問題的把握、對政策的掌握都具有較高的水準。
李大龍主編 ·史學理論 ·3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