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南藩?;韬睢肥且徊抗部脊抛髌贰W髡叱掷m關注?;韬钅沟陌l掘與成果發布,其研究將歷史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相結合,將出土文物與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廣大讀者在閱讀中,既可以了解?;韬罴捌渌畹奈鳚h中期的歷史,也可以通過出土文物了解中國古代的諸多物質文化傳統(玉器、青銅器、貨幣、飲食)以及古代中國人的信仰世界。劉賀的個人經歷貫穿在作者不同的研究單元中,他的種種生活細節也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王仁湘 ·文物考古 ·9.2萬字
本書以元明清官窯為母體,對其上裝飾的番蓮花紋飾進行研究。借助工藝學、圖案學、植物學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裝飾在元明清官窯上的番蓮花紋飾,是一種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規范所創作的圖案裝飾。番蓮花紋飾的內容不但豐富且面貌多樣,包含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番蓮花紋飾不但蘊含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豐富意涵,同時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王怡蘋 ·文物考古 ·9.2萬字
良渚文明是中國第一個進入早期國家的區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良渚古城遺址載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一本記錄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遺歷程的大眾讀物,作者用“考古發掘式的寫法”、從城墻、低壩、王陵這三塊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個方面:復雜的王國古城、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統、超精微雕刻具有統一精神信仰內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產;良渚考古80余年的歷程:良渚的初始發現、良渚王墓的發現過程、良渚古城的發現、良渚水利系統的發現;良渚申遺的歷程:良渚申遺文本的產生、良渚申遺評審、見證良渚申遺成功等等。
馬黎 ·文物考古 ·9.2萬字
史前美術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討審美的起源,更是為了通過史前物質文化遺存,研究早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貢獻了年代久遠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極的玉器工藝、獨具匠心的刻紋藝術等種類繁多的美術題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貫穿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精神脈絡。本書以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串聯四個不同的專題,形成全書架構,通過提取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美術題材中不斷重復的“模式”,構建適當的用以闡釋象征意義的規律,以期突破史前美術研究中常見的因主觀類比造成的認識瓶頸。
朱雪菲 ·文物考古 ·9.1萬字
從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虛擬網絡和數字時代,人類整整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里,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創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這神奇瑰麗的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本書章節內容:第一章:神秘的水下探寶;第二章:神秘的古墓探寶;第三章:神秘的皇室探寶;第四章:神秘的世界奇寶搜尋。本書以最生動的文字,最縝密的思維,最精彩的圖片將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現象的奧秘娓娓道來,與您一起探索種種撲朔迷離的科學疑云。
馬云飛主編 ·文物考古 ·9.1萬字
禮樂制度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青銅禮器是中國禮樂文明的載體和標志,承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許宏在本書中,梳理了中國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從原始銅合金到紅銅、青銅的考古發現,捋清在甲骨文發現之前一千多年青銅技藝發展的脈絡,勾畫了東亞大陸青銅文明畫卷的卷首,追溯“青銅中國”的肇始。
許宏 ·文物考古 ·8.7萬字
這是一部普及型著作,向廣大讀者介紹考古學和考古研究成果。書中按照人類歷史發展的順序,比較系統地概括了世界范圍內各國考古工作者,尤其著重介紹了德國考古工作者所取得的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是對英、法、美等國家同類著作的重要補充?!犊脊艑ほ櫍捍┰饺祟悮v史之旅》語言生動、通俗易懂,概括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猿人幾百萬年的生理進化和物質文化的漫長發展,經過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畜牧和定居生活,以及青銅器和鐵器時代在冶煉加工金屬的基礎上逐漸出現勞動分工和貧富分化,最終產生社會階層,出現世界文明古國,一直描述到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內的近現代歷史。作者恰到好處地抓住了人類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人類社會的演變發展進程,同時突出了考古學在研究各歷史時期的卓越貢獻。
(德)赫爾曼·帕辛格 ·文物考古 ·8.7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馬王堆漢墓》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此墓的發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考古隊在這里發現了歷經兩千多年而栩栩如生的轪侯夫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實測地圖,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醫書、彗星圖……作者傅舉有,被譽為“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作為考古隊副隊長,他在書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發掘過程中的傳奇細節,精妙解釋出土文物,修正《史記》錯誤,為讀者打開西漢的文明寶庫,重現墓主的崢嶸歲月。
傅舉有 ·文物考古 ·8.4萬字
蘇秉琦作為中國考古學泰斗之一,其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三本書之中。除了《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和《華人·中國人·龍的傳人》之外,《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專著,是他在探索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起源過程中的回顧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學術研究之大成的書,還是一本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的知識大眾的通俗讀物。書中包含了蘇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如中國六大文化區系類型理論,“古文化古城古國”“中國古代國家起源三部曲”和“發展模式三類型”等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國考古學。對于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性意義。
蘇秉琦 ·文物考古 ·8.3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谶@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每一件國寶都飽含濃烈情感,它們只是上了些年紀,依然可愛。中國好書獲獎作品《山山水水聊聊畫畫》系列作者、水墨藝術家馬菁菁2020年全新作品,二十一件國寶,一部中國人的精神史。給大人看內行的門道,給孩子一流的人文啟蒙。
馬菁菁 ·文物考古 ·8.2萬字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赴埃及考古發掘和研究”成功立項。作為重大項目的一個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六位國內外知名的埃及學專家,先后共組織了十三場埃及考古專題學術講座,對埃及學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精彩講解,講座主題基本上涵蓋了埃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設計到了當前國際埃及學和埃及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書可供埃及學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參閱,也適合廣大學生及對古埃及文明懷有興趣的普通民眾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考古 ·8.2萬字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行的年號錢。本書匯總了500多個版式的崇寧通寶,并輔以約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對各個版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一章介紹了崇寧通寶版式術語,第二章介紹了崇寧通寶小平錢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了崇寧通寶折十錢各類版式。本書對崇寧通寶的介紹系統、全面,有條理,講解細致,廣大錢幣愛好者仔細閱讀后,不但能認識版式,而且能觸類旁通地自行判定崇寧通寶的版式及市場價值。
郭振東編著 ·文物考古 ·8.2萬字
吳越國,是五代時期統治兩浙的地方政權,錢氏三世五王以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為基本策略,在五代亂世中打造了一片穩定的疆土。本書在以往數十年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從城市、墓葬、碑碣志文、宗教、手工業、海外交流六個方面入手,從區域研究的角度出發,全面闡述吳越國范圍內的考古成果與價值,展示豐富多元的五代時期東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以及吳越國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
李暉達 ·文物考古 ·8.2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本書包括革命中心、中流砥柱、紅色心臟、時代潮頭、精神家園、勝利旗幟六章內容,選取近百幅歷史照片、圖表,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描繪了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史。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回顧往昔崢嶸歲月的紅色記憶,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圣地,追隨革命先烈的足跡,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9萬字
本書選取秦始皇兵馬俑為典型案例,探討“一帶一路”沿線文物可以采取的虛擬復原技術。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本書重點討論“一帶一路”沿線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方案,針對以兵馬俑為代表的剛體文物碎塊確定三維數據模型,采取基于斷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塊匹配方法,將相鄰碎塊進行匹配拼接,從而實現文物的虛擬復原,以此對“一帶一路”沿線文物的虛擬復原進行技術可能性的探討。
趙夫群 ·文物考古 ·7.8萬字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