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縱古今,橫萬里。尋夢于文明之巔,嘆瑰寶之風華,感秘史之迷離,驚發(fā)掘之曠古,思謎案之懸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宮中隱逸的過往系人心弦,古國、寶藏消匿的影蹤引人追尋,一座座古墓掩埋了無數(shù)紅塵秘事,每一件國寶書寫一段傳奇。樁樁懸案留給后世諸多未解之謎,一次次考古發(fā)現(xiàn)不斷揭開驚世謎局。探索發(fā)現(xiàn)系列,宛如一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萬花筒。
冷林蔚 ·文物考古 ·15.1萬字
《古墓疑云》用不一樣的筆觸將中外考古中發(fā)生的趣聞逸事用一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帶你穿越時空到達遙遠的國度,讓你零距離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盛琳 ·文物考古 ·14.2萬字
敦煌石窟是聞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遺跡,也是古代東方藝術的寶庫。季羨林先生認為,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學家樊錦詩、趙聲良長年身處戈壁,在數(shù)十年研究的基礎上合作撰寫本書,介紹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解讀石窟的塑像與繪畫藝術,道出數(shù)代敦煌人的堅守與熱誠。
樊錦詩 趙聲良 ·文物考古 ·7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xiàn)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tǒng)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qū),最早的中國已經(jīng)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fā)掘史》是鄭振鐸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歷程,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可讀性。
鄭振鐸 ·文物考古 ·4.3萬字
該書是一部科學、系統(tǒng)反映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眾普及讀物。全書四色印制,彩圖600余幅,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內(nèi)涵。全書從三星堆:文明的重現(xiàn)、神權政體與文明、神權政體的運作系統(tǒng)、古蜀文明與夏商文明和長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與歐亞古文明、南方絲綢之路: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等方面對三星堆文明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城市、交通、貿(mào)易等經(jīng)濟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并對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及其他地區(qū)的文明以至西亞古代文明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書將深奧的學術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既具有學術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以科學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對籠罩著三星堆文明的諸種未解之謎一一給予了妙趣橫生的科學解釋。
段渝 ·文物考古 ·13.8萬字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xiàn)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yè)、農(nóng)業(yè)、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xiàn)。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fā)現(xiàn)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許宏等 ·文物考古 ·15.9萬字
蘇秉琦作為中國考古學泰斗之一,其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三本書之中。除了《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和《華人·中國人·龍的傳人》之外,《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專著,是他在探索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tǒng)起源過程中的回顧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學術研究之大成的書,還是一本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的知識大眾的通俗讀物。書中包含了蘇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如中國六大文化區(qū)系類型理論,“古文化古城古國”“中國古代國家起源三部曲”和“發(fā)展模式三類型”等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國考古學。對于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性意義。
蘇秉琦 ·文物考古 ·8.3萬字
《讀懂中國青銅器》是戴克成對中國青銅器研究的綜述。其中可見中國青銅器發(fā)展簡史,作者對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紋的研究,青銅器演變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銅偽器的概況等等。全書圖文并茂,圖片器物絕大部分均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為中國青銅器研究收藏的入門教材,讀者也可以從中欣賞到海外藏中國青銅的精華。
(法)戴克成 ·文物考古 ·4.5萬字
系統(tǒng)地闡述了展示設計的主要原理和設計方法,既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對新理念、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的把握,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單文革 陳國輝 李卓主編 ·文物考古 ·6.5萬字
本書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國境、蔣介石戰(zhàn)敗逃亡之時為何以當時萬分珍貴的軍船搬運文物,這些文物在臺灣經(jīng)歷了怎樣的倉庫階段,后來又在怎樣的國際情形下開建臺北故宮博物院,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陰謀對臺北故宮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而今故宮博物院又如何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認同的紐帶,并順帶描述了近年海外華人回購文物的動態(tài)。大視角包括了歷代政治斗爭的各方動機、小視角則詳細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訪談,既是一部豐富的近代文物歷史資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隱藏在故宮文物背后的中華民族近代辛酸史。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0.5萬字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行的年號錢。本書匯總了500多個版式的崇寧通寶,并輔以約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對各個版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一章介紹了崇寧通寶版式術語,第二章介紹了崇寧通寶小平錢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了崇寧通寶折十錢各類版式。本書對崇寧通寶的介紹系統(tǒng)、全面,有條理,講解細致,廣大錢幣愛好者仔細閱讀后,不但能認識版式,而且能觸類旁通地自行判定崇寧通寶的版式及市場價值。
郭振東編著 ·文物考古 ·8.2萬字
《從考古看中國》是一部全面總結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的普及性讀物。全書分多元一體篇和史料傳承篇兩部分。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邀請眾多著名考古專家和著名學者聯(lián)手打造,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熱點以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清華簡、睡虎地漢簡、敦煌漢簡等出土文獻的內(nèi)容和價值,全面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源遠流長的理念和光輝燦爛的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文物考古 ·12.7萬字
本書將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將蘇東坡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際遇聯(lián)系起來,時代的洪流與人物的細節(jié)在書中相互交融,不僅僅呈現(xiàn)了蘇東坡一生的所有軌跡,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祝勇 ·文物考古 ·11.9萬字
一座千年漢墓,三千件珍貴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艱難探索。《馬王堆考古手記》真實還原當年轟動世界的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歷程,以一手資料破除了流傳甚廣的謠言,以引人入勝的敘述回顧50年前發(fā)掘歷程中的一波三折。本書作者之一侯良,是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工作的親歷者和領導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廣工作,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老一輩考古文博人“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感。本書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書稿和內(nèi)部資料,并收錄當年發(fā)掘現(xiàn)場的珍貴影像資料。馬王堆漢墓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稱稀世珍寶,可以衍生出獨立的學問,如帛書、帛畫、簡牘、漆器等。本書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圖片,帶來仿佛親臨現(xiàn)場的觀賞體驗,更從博物館學的獨特視角出發(fā),將文物背后的漢代生活世界娓娓道來。
侯良 侯弋 ·文物考古 ·12.7萬字
本書涵蓋了玉器的基本知識,包括玉器的概念、起源、功能、形制、主要紋飾和玉文化,尤其詳細地闡述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玉器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各時代的代表性玉器,涉及玉石學、玉器鑒賞、歷史學和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本書旨在使讀者能夠了解素有“東方藝術”美譽的玉器和中國玉文化八千余年的光輝歷史,更好地宣揚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全書內(nèi)容豐富,圖文并茂,既可作為大、中專珠寶首飾類專業(yè)學生相關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廣大珠寶首飾從業(yè)人員及玉器愛好者閱讀參考。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文物考古 ·14.9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nèi)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關中平原,驪山北麓。70萬人,耗時38年營建秦帝陵。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層高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一個帝國:墻垣縱橫,道路交通,水銀江河,奇珍異寶,以及嚴陣以待的兵馬俑軍團。這也是考古現(xiàn)場:航空遙感、科技物探應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復原始皇容貌,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努力。這里封存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地下秦朝,還有更多未解之謎尚待發(fā)掘。
張衛(wèi)星 ·文物考古 ·16.5萬字
《馬王堆漢墓》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此墓的發(fā)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考古隊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栩栩如生的轪侯夫人,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實測地圖,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醫(yī)書、彗星圖……作者傅舉有,被譽為“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作為考古隊副隊長,他在書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發(fā)掘過程中的傳奇細節(jié),精妙解釋出土文物,修正《史記》錯誤,為讀者打開西漢的文明寶庫,重現(xiàn)墓主的崢嶸歲月。
傅舉有 ·文物考古 ·8.4萬字
山西省現(xiàn)在保存著全國約70%的明以前大木構建筑,各類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國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陽、河東地區(qū)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長,涵蓋形式之廣,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無所不有,被譽為“古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本書中,作者連達用真誠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繪,將晉南124處古建之美展現(xiàn)給讀者,記錄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古建現(xiàn)狀,同時也用文字記錄了他的行跡和心跡。讓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傳統(tǒng)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歷史和人文故事,同時,對傳統(tǒng)建筑和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連達 ·文物考古 ·13.3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