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沙下的世界:埃及學黃金時代的探險和考古
會員

西方對古埃及的迷戀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羅馬就已相當普遍。沒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黃沙中挖掘法老時代的黃金寶藏更令人興奮。幾個世紀以來,尼羅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靈感的源泉。在此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一門真正的學科——埃及學。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埃及學的鼎盛時期,這一復(fù)雜年代見證了所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促使西方反復(fù)出現(xiàn)“埃及熱”。這一學術(shù)研究與探險故事的黃金時代以兩個劃時代的事件為始終:1822年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圖坦卡蒙墓的發(fā)現(xiàn)。前者提供了解開法老文明之謎的鑰匙,促使人們不顧一切地不斷前往埃及尋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現(xiàn)了法老文明的繁榮和復(fù)雜,為西方在埃及的主導(dǎo)地位敲響了喪鐘。劍橋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的《黃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學發(fā)展的時間線為主軸,對埃及學的產(chǎn)生及其黃金時代的探險和考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還原。他對埃及學的梳理,幫助我們逐漸看清一個真實的古埃及文明——從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智慧的源頭,到《圣經(jīng)》和古典文獻框架中的異類,再到與古羅馬帝國共享榮光的文明。《黃沙下的世界》在記錄英、法、德、美四國為爭奪古埃及文物而展開的宏大探險以及殘醋競爭和掠奪的同時,也折射了被歐洲殖民侵略的埃及是如何一路坎坷走進現(xiàn)代化進程的。書中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擇手段的文物經(jīng)銷商、挑戰(zhàn)新奇事物的探險家、投身學問的考古學家、老謀深算的外交官、執(zhí)迷歐化的埃及統(tǒng)治者,以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們對古埃及文明的癡迷,改變了我們對尼羅河流域及其人民的認知,增進了我們對于當?shù)刎S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對埃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無論出于何種動機,采用何種方法,他們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探險和考古,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埃及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被埋在黃沙之下幾個世紀的失落世界。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25萬字

新疆考古論文集
會員

本文集共選錄38篇論文,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綜述性質(zhì),共3篇,分別比較詳細地論述了新疆的古代交通路線和20世紀考古研究概況以及簡要地介紹了新疆古代遺存概貌。第二部分為史前時期,共25篇,可分為三組,組是對某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第二組是對幾種考古學文化的專題研究和論述;第三組是與他人就某些問題進行的學術(shù)爭鳴。第三部分為歷史時期,共10篇,可分為二組,組是關(guān)于某些古代城址和道路的歷史地理考證;第二組是關(guān)于察合臺汗國銀幣、新疆佛教流行情況和新疆洞室墓的一些研究。這些新的觀點、概念和意見極大地改變了新疆史前時期的研究狀況,使其步入了新的階段。加深了20世紀以來人們對新疆史前時期的認識,也對新疆有了比較明確的史前時期的概念,而且其內(nèi)容也豐富了很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陸續(x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概念和意見,重新提出了新疆青銅時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提出了新疆早期鐵器時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發(fā)現(xiàn)、確認并提出和命名了新疆地區(qū)的個考古學文化—察吾乎溝口文化,同時對其進行了文化類型的劃分研究;確認并提出和命名了焉不拉克文化、蘇貝希文化,使新疆考古的研究深度遠遠超過了以往。

陳戈 ·文物考古 ·60.6萬字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
會員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恐怕未有出其右者。司馬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極為簡練、高度概括的文字記錄了秦始皇波瀾壯闊的一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急政”,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帝國迅速崩潰。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間,秦始皇被歷代大多政治家、史學家塑造成“暴君”的象征。營造秦始皇陵、興建阿房宮、構(gòu)筑“萬里長城”、開通“直道”與“馳道”及“焚書坑儒”等,成為秦始皇“暴戾”政治的集中體現(xiàn)。“萬里長城”及其相關(guān)的“直道”、“馳道”工程,它們之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我想這已經(jīng)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至于“焚書坑儒”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已有不同說法。為了將都城從“渭北”遷建“渭南”,秦始皇晚年修建的“阿房宮前殿”,已被近年來的秦阿房宮前殿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究明其屬于未完成的工程。唐代文學家杜牧的《阿房宮賦》所說的“阿房出,蜀山兀”、秦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等,無疑是“以古喻今”。在秦始皇的上述諸多“工程”中,開展考古工作最多的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因其作為世界“四大陵墓”(埃及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日本仁德天皇陵)之一而享譽世界。秦始皇陵及其兵馬俑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成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其中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無疑占有極為重要的學術(shù)地位。而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尤以近年來的考古工作收獲最豐。段清波教授的《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恰恰就是近年來關(guān)于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fā)現(xiàn)研究的重要著作。

段清波 ·文物考古 ·19.2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左云县| 晋中市| 香格里拉县| 平阳县| 浦北县| 陆河县| 兴业县| 靖江市| 仪征市| 壤塘县| 嘉祥县| 襄城县| 肇东市| 佛坪县| 尉氏县| 翁牛特旗| 定边县| 淮安市| 年辖:市辖区| 青川县| 海宁市| 太康县| 中西区| 灌南县| 武强县| 深水埗区| 进贤县| 凤山县| 宕昌县| 吴桥县| 滁州市| 宝丰县| 红安县| 民乐县| 土默特左旗| 灵川县| 海南省| 沙田区| 常宁市|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