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察;在影像志錄方面,通過藝術化的方式描繪了唐胄的一生。
閆廣林主編 ·地方史志 ·14萬字
目前,從東北古代民族筑城史的開端夏家店下層文化至滿清王朝,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筑城史的調查與初步研究均已取得豐碩成果。其中以三江平原漢魏古城群、高句麗筑城、渤海筑城、遼金女真筑城、清朝“關外三京”的局部研究,以及考古調查已經有了較多的學術積累。然而,系統的梳理中國東北地區古代民族筑城歷史的研究成果還顯得十分薄弱。對東北古代民族筑城歷史的起源、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揭露這些古代民族筑城之間的文化傳承與聯系,筑城的分布、筑城的結構、筑城的等級、筑城的性質、筑城所涉及到的東北地區的歷史地理學考證,特別是東北古代民族筑城史中,從王城到郡國之城,由郡國之城再到王都與國都,最終形成的帝國都城的一系列問題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王禹浪 ·地方史志 ·68.9萬字
本書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本書以四大章“涼州”“民勤”“古浪”“天祝”四十多篇分專題全面敘寫絲路重鎮武威自古及今的歷史、包容開放的氣度以及這座城市歷經的磨難和鑄造的人文精神。武威從得名那一刻正式走向歷史前臺,成為絲綢之路上控扼咽喉的要塞重鎮。所有屬于河西走廊的故事里都有武威的身影,或直接參與、或間接影響,大涼州在武威凝聚起一座使人仰視的豐碑,獨一無二,滄桑古樸。出生成長于武威的陳玉福繼《張掖傳》后,聯手武威作家程勰為他們共同的故鄉樹碑立傳,書寫出一座兼容并包的硬朗陽剛之城,一座輝煌與落寞交替、覆滅又重生的邊塞之城,興盛之城。
陳玉福 程勰 ·地方史志 ·35.8萬字
黨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綏德縣,由黨氏家族第四世開始修建,經六代人不斷擴建,形成了以窯洞為主體的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的集群村落。它不僅具有典型的窯洞風貌,還是建筑領域的奇觀,滲透著濃郁的陜北風情,是黃土高原上北方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縮影。是純正本真的“陜北印象”和“陜北風貌”。《陜北黨氏莊園————未曾遠去的村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著名攝影家秦嶺拍攝,該書以圖片配合文字的方式,完整展現該民居瑰寶的風貌。
秦嶺 ·地方史志 ·2.4萬字
“都城風物”選取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相關的名著四種:包括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記錄從西周、漢唐到宋元的長安古跡,以及相關史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時代洛陽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關政治、文化、風俗、人物、藝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的皇城建筑、城內各坊、民眾的飲食起居、歲時節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
駱天驤 ·地方史志 ·4.3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包括水利史探、城市空間、史跡考索、地域文化、學術檔案5個欄目,刊載歷史地理、城市史等領域的學術論文20篇,以北京為中心,兼及河北、天津、陜西等地區的相關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孫冬虎執行主編 ·地方史志 ·22.2萬字
武進地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平原,臨長江,瀕太湖,銜滆湖,成襟江帶湖之勢,宛如鑲嵌在長江、太湖之間的一塊碧玉,自古便有“中吳要輔”之稱。本書以歷史事實為據,生動講述了武進千年發展中的建置沿革、重大歷史事件和風云人物,真實記錄了武進在歷史長河中歷經的坎坷與榮耀。同時,通過對自然環境、地方風俗、歷史古跡和現代風貌等方面的全面介紹,充分展現了武進人民對歷史的傳承、對文明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創新。
惲永忠主編 ·地方史志 ·6.3萬字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所撰寫的筆記體散記文,追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的城市風貌。所記錄的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東京的集市場景,是研究北宋歷史文化的一部重要的文獻古籍。本書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大部分,方便國學愛好者閱讀及理解,博覽國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文學熏陶。
(宋)孟元老撰 東籬子解譯 ·地方史志 ·12.5萬字
本書梳理趙爾巽執政奉天三年間的舉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體措施、客觀效果等,從東北特殊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出發,指出趙爾巽執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統一這一問題上的積極意義,并在清末東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國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趙爾巽執政承前啟后、尤在啟后的政績,有助于人們全面客觀認識趙爾巽其人、趙爾巽執政三年間的奉天政局。
李皓 ·地方史志 ·20.5萬字
海南瓊中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海南瓊中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遲緩,且缺乏自身演變、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在歷史文化漸變進程中表現出明顯滯后的特點。瓊中地區的黎族作為海島腹地的民族,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本書即勾勒了這片土地從史前時期直到21世紀初年的獨特發展演變史,展現出瓊中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及特點,并對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形成及發展規律進行了探索。
劉冬梅 ·地方史志 ·14.8萬字
長安,中國廣東省東莞市下轄的32個鎮之一。長安,千年古鎮,活力之城,文化名鎮。改革開放前,這里貧窮落后,現在每年生產總值過百億,直至今日超過400億,工業總產值高達1300多億,是“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3名、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廣東省紅旗基層黨組織,曾獲國家級榮譽60多項、省級榮譽60多項。《長安之路:一個南方小鎮的口述歷史》以長安鎮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為背景,通過走訪長安鎮近百名不同領域的人士,反映改革開放以來長安鎮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進而追溯新中國成立以來鄉鎮農村生活的歷史變遷。此書歷時3年完成,訪談錄音超過200小時,內含52名訪談對象口述內容、近百幅老照片,其中不乏改革開放及其得失進退的宏大敘事,但更多的卻是普通長安人精微瑣細的生活圖景。這些訪談對象中,既有在任或離任的領導干部,也有普通群眾;既有本土企業家,也有外商代表;既有年老長者,也有年輕后輩;既有當地干部群眾,也有外來務工者。正是這些長安人,用勇氣、智慧、胸襟、才干,書寫著自己和小鎮的歷史,書寫著實現中國夢征程上的奇跡。
黃曉麗 胡百精主編 ·地方史志 ·34.7萬字
本書通過對《異域志》《吐火羅考》《流沙墜簡》《斯文·赫定在樓蘭所得的中國文物與其他發現》《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漢書·西域傳》等一百余部中外古籍的研究、甄別與整理,還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古國——樓蘭(后名鄯善)興起、發展、遷徙、衰亡、消失的過程,既闡明樓蘭在絲路南道文明傳承中的重大作用,又通過對樓蘭消失、周邊地區環境惡化,特別是羅布泊干涸的反思。是一部集文學、文化和環境、地理為一體的作品。
高洪雷 ·地方史志 ·20.1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3.8萬字
本書依據宏富的史料,記述了明德學校艱苦卓絕的辦學歷程及其輝煌的辦學業績,展示了胡元倓等一批明德人“磨血育人”的辦學精神和“堅苦真誠”的個性品格,彰顯了明德學校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民國時期教育家辦學的原貌和特點。
陶旅楓 ·地方史志 ·10.4萬字
本書一是對西南地區線性遺產區域范圍內保留著傳統自然格局、地理風貌,能夠反映和部分反映本地區建筑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城市、鄉鎮、村落和具有代表性的古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和保護現狀調查研究。二是制定科學的判別標準,對西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類型和類別進行分析判別。三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建構科學的遺產資源評估體系,對西南區域范圍內歷史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線性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保護現狀、管理現狀和利用現狀進行綜合評估。四是引進歐洲文化線路和美國遺產廊道跨區域、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構建西南地區各級各類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框架,探索在政策性、操作性和拓展性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吳曉秋 ·地方史志 ·20.6萬字
本書是作者繼《庫頁島往事》之后,又一部關注東北區域歷史、關注東北亞諸國關系歷史的代表作。作者放眼三千年的黑龍江流域史,重點關注300年來該流域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著重檢討清代對黑龍江流域領土喪失的原因,有史料,有觀點,有感情,是一部難得的歷史非虛構作品。
卜鍵 ·地方史志 ·43萬字
本書以近代上海工部局大樓為研究對象,涉及兩部分內容:一是圍繞工部局大樓本身的變遷,包括該大樓的籌建、規劃、建造及其使用情況;二是與該大樓相關的歷史事件。主要章節:1.導讀,2.工部局新大樓的籌建,3.工部局新大樓的啟用,4.1930年代的工部局大樓,5.動蕩時局中的市政大樓,6.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7.城市更新中的老市府大廈,8.附錄。
馬學強 朱亦鋒主編 ·地方史志 ·14.1萬字
《佛坪縣志(1990~2010)》分為二十六編。有總述;大事記;第一編行政建置;第二編自然地理;第三編秦嶺四寶;第四編中藥材;第五編人口;第六編農林水牧;第七編工業;第八編商貿業;第九編旅游;第十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第十一編交通郵電;第十二編財稅金融;第十三編經濟綜合管理;第十四編中共地方組織;第十五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六編地方人民政府;第十七編地方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八編群團組織;第十九編審判檢察;第二十編軍事;第二十一編綜合政務;第二十二編教育體育科技;第二十三編醫療衛生;第二十四編文化文物廣播電視;第二十五編社會;第二十六編人物。
佛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42.8萬字
《杭州傳:住在天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作者以時間為序,從琢玉為劍的古越人一直到當代杭州,系統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發展:從一個大海灣、一片沼澤地,經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歷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滄海變桑田,到如今已成為人們向往宜居的人間天堂,不僅環境優美,風物宜人,在歷史、國學、文學、藝術、美術、園林、宗教、大數據等眾多領域里,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師,譽滿全球。作者以史家之筆鉤沉城市往昔,亦以詩意之筆凝神其間人物;既寫家國疼痛打在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更寫國家振興對這座城市的激勵和鞭策。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王旭烽 ·地方史志 ·33.9萬字
本書對明清關中士人的生存狀態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進行較為詳盡的考察,進而全景式地展示明清關中文學的演變軌跡,較為全面反映明清關中文學的地域特色。通過研究,為方興未艾的關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常新 ·地方史志 ·3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