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第29輯)收錄的論文主要討了企業管理、農民抗稅抗捐、慈善、婚姻、高校內遷、保甲制度、國民兵身份證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視角獨特,史論結合,極大地豐富和細化了民國史研究。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8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中國史 ·28.4萬字
本書以1927~1937年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以報刊、檔案、日記、文集、年譜、回憶錄等為資料基礎,勾勒出現代中國城市知識群體的日常生活圖景。考察了知識群體所處的階層位置,及其在飲食、交往、休閑、服飾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維度中發展出的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合法性的話語資源。對這些資源競爭的過程既促成了知識群體內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識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
胡悅晗 ·中國史 ·31.6萬字
本書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文化學、政治學、傳播學、文藝學等理論引入俄國史研究中,使用檔案、報刊、回憶錄、文藝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樣化文獻,綜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語種材料,對俄羅斯的“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進行歷時態和共時態的考察。縱觀俄羅斯自公元862年諾夫哥羅德建立以來至今的1100余年歷史,帝國的訴求貫穿始終,帝國的影子伴隨左右,帝國的形象毀譽并存。
張建華 ·世界史 ·31.4萬字
每個文化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時代,這個時代往往意味著社會的急劇轉型。本書的研究范圍涵蓋金源女真自誕生至消亡的全過程,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聚焦女真英雄為“大金國”奮戰的歷史,揭示金朝政權在崛起之后卻立刻走向衰敗,最終為孛兒只斤“黃金家族”的“英雄時代”所終結的深刻歷史緣由。本書廣泛采用了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理論,體現了作者豐富的理論儲備與深厚的史學涵養。
李秀蓮 ·民族史 ·24.1萬字
拉薩具有1300多年建城歷史,在市區或市郊有許多古地名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這些地名也可以看出拉薩城市的變遷。書中每一個地名之由來、位置、含義、藏文寫法及詞義、漢語拼寫等,作者都一一作了考證,查閱了大量的檔案資料。作者走訪了不少專家、老僧人和民間人士,請他們講述當地風俗、地名由來等。另外,作者還查找文獻記錄和老照片,將原來地方的風貌展現給讀者,利用走訪之機,將地方現狀拍攝了照片,使本書圖文并茂,更具可讀性。
達瓦 ·世界史 ·13.1萬字
本書依據歷注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大量帶有明確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干支紀年、屬相紀年或年號紀年,對инв.№8085歷書中的年代、朔日、閏月、月大小、二十四節氣等做了最大程度的復原。在年號紀年方面,根據西夏首領官印題記,糾正了《宋史·夏國傳》元德有八年的記載,指出元德九年與正德元年共用丁未年(1127年)。同時,制作《西夏歷與宋歷朔閏對照表(1120—1207年)》,為復原西夏近200年的歷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舉可以極大地提高西夏紀年的精確性,對西夏歷史的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彭向前 ·中國史 ·14.6萬字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老撾”,地處中南半島腹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豐富。1986年實施革新開放政策以來,老撾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傳統的靜謐與現代的喧囂中,古老的瀾滄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本書向讀者展示了老撾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及外交概況。
方蕓 馬樹洪編著 ·歷史地理 ·22.8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開一次青年學術研討會,并將與會者提交的論文集結出版,自2000年至今連續出版,可謂近代史所青年學者成長的一個記錄。本書系2015年卷,內容涉及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學者一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展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中國史 ·20.9萬字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本書從列卿、宗室、民間信仰和地方社會管理四個方面對漢代國家統治方式進行了探討。首先,從漢代列卿的內涵、淵源、選任以及對廷尉等卿職的個案考察來分析中央職官的設置特點;其次,從兩漢國家對諸侯王和普通宗室群體優撫與控制措施及宗正的職能來觀察漢代宗室管理問題;再次,通過民間信仰的特征、與地方行政機構的互動,以及東漢皇權與讖緯的聯系來探究漢代信仰與政治間的關系;最后,漢代國家對居住區形態、民間秩序、社會事務的干預也顯示了這一時期國家權力為控制社會所做出的努力。
沈剛 ·中國史 ·21.2萬字
本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搜集、譯介和研究國外黑龍江史料的開拓之作。書中搜集介紹了未被國內學者發現或鮮為人知與利用的國外有關黑龍江歷史資料,包括我國北部邊疆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及對外關系史新資料。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系統搜集、梳理與研究,編撰出俄羅斯、日本、朝韓及歐美一些國家現存的黑龍江史料提要,以作為東北史研究者入門向導和深入研究的工具書,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我國東北邊疆史料學搜集整理研究之不足。
戰繼發主編 ·地方史志 ·72.2萬字
本書研究利用了大量的日文原始檔案資料,探討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軌跡,揭示了在對華侵略戰爭和太平洋地區擴張戰略中,日本謀求對德結盟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力求還原日德同盟內部存在的利益算計、戲中有戲的事實,從而揭露了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實態。
武向平 ·史學理論 ·25.1萬字
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覺得也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盡精美修飾,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一邊行走在樸素的土地上,一邊閱讀著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同時把看來讀來的一些體會,試著與大家分享。
林達 ·隨筆 ·24.3萬字
該書內容上起遠古,下迄鴉片戰爭一百年,依朝代分十七章,每章有一總說。年表標示公元、朝代、帝王年號,系以中國歷史事件;西洋歷史大事直接對照。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是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歷史工具書。
馬東峰 張景忠 ·中國史 ·12.9萬字
全書共分為五編,述及內容上至上古時期之神話和傳說,下至清朝滅亡。全書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二編至第四編重在敘事實,第一編及第五編意在貫通。全書以表解的形式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梳理,極有條理,眉目清晰,易讀易記。書中對于一事多溯其源流,詳其事實,述其結果,究其影響,以期得此一事的概念。非常適合快速了解本國歷史的讀者。
謝葦豐 ·中國史 ·1090字
本書由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撰寫,一經出版便受到熱烈歡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筆,將人類自古至今幾千年的歷程濃縮在這本小書里,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神態鮮明、脈絡清晰的景象:猛犸象獵人棲身的簡陋山洞,在廣闊水域上閃閃發光的雅典衛城,黑煙滾滾的迦太基城廢墟,充滿雄性荷爾蒙和血淚的羅馬斗獸場,折戟沉沙的無敵艦隊,只剩斷壁殘垣的圓明園,還有硝煙彌漫的二戰戰場。隨著貢布里希的講述慢慢推進,當我們意識到歷史的存在的時候,它已經近在我們眼前了。
(英)恩斯特·貢布里希 ·世界史 ·16.6萬字
本書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國境、蔣介石戰敗逃亡之時為何以當時萬分珍貴的軍船搬運文物,這些文物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倉庫階段,后來又在怎樣的國際情形下開建臺北故宮博物院,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陰謀對臺北故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今故宮博物院又如何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認同的紐帶,并順帶描述了近年海外華人回購文物的動態。大視角包括了歷代政治斗爭的各方動機、小視角則詳細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訪談,既是一部豐富的近代文物歷史資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隱藏在故宮文物背后的中華民族近代辛酸史。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0.5萬字
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呂思勉 ·中國史 ·3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