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山大史學》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平臺。本集刊注重原創性和思想性,鼓勵學術爭鳴和學科交叉。本刊面向國際學術界征文,實行匿名審稿制度。《山大史學》第1輯擬于2020年正式出版。本輯主要圍繞“中國古代文明”“壬辰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研究”三個主題,刊發近二十篇原創性學術論文,作者既有美國、日本、韓國的著名學者,也有國內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 ·中國史 ·23.6萬字
本書是“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啟示: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合集。專家學者圍繞”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建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理念及政策、中國與東亞的關系、航線變遷與中外經濟社會的交流共生、宗教與文化交流、青年學者論壇等多個專題撰寫了論文,包括《略論古蜀藝術形式與近東古文明的關系》、《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對當代“路”建設的啟迪——以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等論文。
萬明 曲金良 修斌主編 ·史學理論 ·30.9萬字
《南京傳》是中國歷史的別傳,一部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讀懂南京,就是讀懂中國歷史。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以史為綱爬梳剔抉南京城市歷史,從211年孫權遷治,到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作為一位公認的文章大家,葉兆言對他寫了四十年的南京有著獨特理解。在這部集其四十年寫作大成的《南京傳》中,葉兆言以史為綱爬梳剔抉南京歷史:從公元211年孫權遷治秣陵,到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歷經東吳霸業、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國風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來?秣陵、建業、石頭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稱有何歷史意義?從竹籬笆到明城墻,城市建制怎樣演變?孫權、蕭衍、李白、顏真卿、李煜、王安石、辛棄疾、朱元璋、朱棣、利瑪竇、張之洞、孫中山,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樣不朽的傳奇?……葉兆言南京人立南京傳,文學家亦史學家,“透過南京這扇窗戶看中國歷史”,抽絲剝繭、細細道來。在這里,南京不僅是一個敘事空間,更是一個極目遠方的平臺,而《南京傳》,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
葉兆言 ·中國史 ·24.4萬字
寧波鄞州區下應街道史家碼村是一個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南宋著名的史氏家族,就是其祖先之一。目前,舊村改造中,已經被拆遷。村史的編纂,正是街道保存鄉愁的歷史文化工程之一。本書是根據公眾史學的公眾社區史理念設計出來的新村史,不同于現行的村志型村史。它吸收了海內外現有村史的優點,根據人為本位原則,做了超越性的思考。從口述史入手,結合相關文獻,是其材料來源的最大特點所在。同時,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錢茂偉 ·地方史志 ·23.5萬字
中國智慧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古典哲學形成以前的“前經典”階段,二是用六經施教以后的“經典”階段。在前一階段,人們的公共知識主要是在儀式場合形成的,是通過口語和圖像來傳播的,因而使用了特殊的符號方式。后人不深察,往往憑狹隘的經驗作簡單化的理解。為了找到真相,本書從上古神話、上古藝術、上古儀式與科學等三個方面,各選擇一個切片加以剖析。一方面闡述了鴟龜曳銜神話、饕餮藝術、殷周之際的天文現象等事物的真實內涵,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上古智慧的符號特質、上古中國人的符號思想和上古圖像的語言學特點。作為補充和提升,本書還討論了五個較具理論意義的問題:(一)《老子》“始”“母”“名”“道”等概念的原型;(二)孔子所代表的前經典世界向經典世界的過渡;(三)“巫”和“史”的關系;(四)經典的形成;(五)對“天人之際”“軸心突破”等學說的理解。
王小盾 ·中國史 ·21.8萬字
《西中有東》討論了平等公正的社會理想和組織設計在前工業時代的中國和英國的發展演變,并在此過程中,復原了中國的正義傳統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有關社會公義的政治討論和制度建設中扮演的隱藏角色。全書以結構性分析為框架,創造性采用跨語際、跨視覺的研究方法,從人民的定義、社會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觀、言論自由四方面著眼,具體分析了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討論與制度建設,以及后世英國對中國材料的譯介引述和對中國形象的褒貶討論。包華石廣泛征引文獻和視覺材料,以說明不論中國還是英國,當面對愈加放縱的特權和專制權力時,眾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擊。而今天,我們卻只對有所謂“歐洲近代早期”的發明耳熟能詳。事實上,前工業時代中國和英國的歷史發展有著眾多相似的經歷,譬如受過教育的非貴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術的普及、大眾識字率的提高、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公共領域的出現等等。正是這些共性經歷,使得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在18世紀產生了革命性互動。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美)包華石主講 劉東評議 ·史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明清長江下游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核心,揭示災害在鄉村社會諸層面的擴散過程、演變規律及其特點,政府與民間應對災害的機制、特點及其成效,以及災害與鄉村社會之間互動的機制及其廣度與深度。通過研究,努力將長江下游的災害史研究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一步,使之成為災害與鄉村社會互動關系研究的典型個案。同時,深入研究并正確認識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特點,探索并掌握災害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對于長江下游的防災救災減災、新農村建設,乃至探討“三農”問題的解決路徑,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和借鑒意義。
莊華峰 ·中國史 ·21萬字
本書是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所編“民國浙江史研究系列”第五輯——民國浙江經濟問題專輯。江浙財團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重要經濟基礎,而浙江的社會經濟建設在1927—1937年期間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表現為各地的工商業較為發達、商會組織比較完善、新式交通的作用逐漸加強等。本輯對民國時期的以上諸多方面進行了程度不等的研究。
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通過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撰寫成文,結合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背景,并形成自己的觀點。以美術思潮和美術觀念的演變過程為脈絡,結合人物、事件,以及部分相關作品,從歷史發展觀、基礎造型學及地理人文學的角度入手,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和馬來西亞華人的社會發展時序為主線的基礎上,對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展開論述。本書以綜述和分類相結合的方式,對馬來西亞華人的美術教育、美術活動、美術刊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條理清晰,重點論述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歷程及意識的轉變。本書雖名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研究》但實際內容卻包含有部分新加坡的內容,主要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故在時期劃分上,將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劃分為兩個時期,以1965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分離為分水嶺。
帥民風 ·專業史 ·28.9萬字
本書是國家圖書館王菡研究館員的論文集,“魏榆”是作者籍貫山西榆次的古稱。全書收錄近六十篇文章,涉及宋元西夏史、目錄學、人物事跡、手稿書信、文獻碑刻、書評、游記等方面,是一部涉及廣泛、內容豐富的論文集。
王菡 ·史料典籍 ·30.1萬字
1922年3月,以美國學者莫爾思為首的12位西方學者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成立了華西邊疆研究學會。學會以研究華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甘肅等)政治、人文、風俗、環境以及對當地民眾影響為目標,計劃通過調查、出借設備、舉行講座、發表論文、出版刊物等方法來促進研究。后來有英、美、加、法、德、中、澳等國學者加入,會員一度達540多人。中國學者自1930年加入,至1950年時,先后有120人參加。40年代中國學者逐漸成為華西研究的主力。學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華西邊疆為宗旨的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中國邊疆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由個人為主研究方式向著專門化學術機構研究行為轉化的重要標志。本項目首次對華西邊疆研究學會本身做全面系統的基礎研究,將彌補學界有關學會本身研究無學術專著的空白。不僅糾正了1950年以后視學會為“反動的西方學術機關”的提法,以學會檔案及出版文獻為依據對學會進行重新評估,更將學會置于全球政學、政教語境中討論其創辦及發展,綜合評價學會歷史作用、價值、貢獻及影響,乃至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中國近代邊疆史、國際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華西基督教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周蜀蓉 ·中國史 ·22.1萬字
由《唐平東都》《唐平河朔》《唐平隴右》《唐平河西》《唐平河東》《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平山東》八篇組成,記敘了唐初打敗李密與王世充,奪取東都洛陽;東征西討、縱橫捭闔,平定河朔竇建德、隴右薛舉、河西李軌、河東劉武周、江陵蕭銑、山東劉黑闥和江淮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輔公祜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8.4萬字
本書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以山東運河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在對其內涵、特點和價值進行論述和梳理的同時,剖析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和總結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具體路徑,探尋其開發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有助于提高人們對運河文化遺產的認識,更好地實現對運河文化遺產利用的合理化、科學化和人性化,從而有助于提升山東運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增強山東文化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更好地服務于沿運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胡夢飛 ·中國史 ·20.9萬字
收入此書的十四篇論文是從1997年開始至今,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撰寫而成,大多數文章先參加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及其他各類客家學研討會,在廣泛聽取客家學同行意見的基礎上,經修改后發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刊物上。
劉大可 ·歷史地理 ·22.5萬字
本書是關于運河城市歷史與地理變遷的個案研究,以明清時期淮安府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和征引豐富的文獻資料,基于“清淮”這一地理概念,依歸空間結構與城市體系兩大研究視角,深入挖掘、解讀山陽城與清江浦的歷史空間,及其與運河、黃河、淮河所結成的“水道—城市”模式,探討在國家漕運與河道治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區域城市中心轉移與新的城市體系形成的命題,由此展示頗為復雜的運河城市發展歷史。
王聰明 ·歷史地理 ·28.3萬字
在宋代,士人階層隊伍空前膨脹,與之相應,士人階層女性群體的數量也隨之擴大。本書明確界定“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概念,從秩序、規范與女性的實際生活入手,按照社會—家庭—個人三個層面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廣泛考察宋代國家、士人社會、地方鄉里以及士人家庭等對女性的規范,系統展現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生活實然,并從多角度、多層面透視宋代社會秩序、規范與士人階層女性生活之間的關系。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探討了宋儒憑借陰陽學說,詮釋和建構理想性別秩序的過程;性越軌法律和旌表制度對性別秩序的規范;士人輿論、鄉評、家庭等對女性的規范、教化與期許。下篇則從社會實然的角度,考察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實際生活面貌:她們對公領域的參預;她們的閱讀活動;她們的休閑娛樂、旅行和交友聚會;以及多元的夫妻關系和妻妾關系模式。
鐵愛花 ·史學理論 ·20.8萬字
希臘是在基督教歐洲和奧斯曼帝國之家的沖突中浴血而生的。1718年至今的約300年來,希臘在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廢墟上建設了現代民族國家。羅德里克·比頓在開篇講述希臘民族國家的誕生以后,就將故事的情節脈絡直接引入現代,分析了希臘在經濟危機發生后與歐盟其他成員國之間的恩怨情仇。通過詳盡地考察希臘人如何理解他們自己共同的身份,比頓揭示了百年來希臘人在自我認識上的焦慮和不安。這不僅是希臘民族國家建設的故事,而且更為根本的,是與民族國家建設同步進行的集體身份認同的故事;不僅是重大事件和高層政治的歷史,而且是文化、藝術、人民和思想的歷史。比頓把現代希臘看作一個生物體,一個有生命的個體,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曾長久紀念其輝煌過去的民族和歷史。這個國家及其民族正在艱難地構建自己的未來,從而成為現代西方的一部分。作為影響歐洲局勢的重要國家、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國度,介于東西方之間的希臘有著太多的不解之謎,這本書將一一揭開。
(英)羅德里克·比頓 ·世界史 ·30萬字
本書記錄了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跡、言論,是一部國別史雜記,也叫《春秋》外傳,與《左傳》并列為解說《春秋》的著作。
東籬子解譯 ·普及讀物 ·22.9萬字
本書綜合參擷正史、官書、典章、方志、文集、筆記、報刊等各類史料,并發掘運用海峽兩岸及國外所藏清代武科金榜、殿試考卷、進士登科錄、鄉會試錄及關涉武科之章奏文移等珍貴檔案,兼取文武科舉參互對觀之視角,綜合論析清代武科考試制度之設計與運作。全書分三卷:上卷“武科選士總論”循時代線索,探討武科考試研究之旨趣及其進路,以及歷代“以武選士”制度之衍變;中卷“各級武科分論”循層級線索,逐層考述清代武科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之設置,側重解析其制度變遷、中額變化及群體分布;下卷“武科主題專論”循專題線索,依次考論清代武科進士群體之人數與分布,武科出身之授職與遷轉,以及武科考試之弊情與革廢;最后綜論清代武科設計之理想、現實與功效,藉此略見清代掄才及行政體制中文武之分與旗民之別。
李林 ·史學理論 ·33.8萬字
《時間地圖》打通時間線,將人類的歷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個宇宙的歷史之中,講述從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類的“大歷史”(BigHistory)。大歷史是一種新的嘗試,在一個學術和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打破學科界限,綜合生物學、考古學、物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為今天的讀者提供統合性的新知識。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世界史 ·3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