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7.7萬字
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神話”、“方法”和“諸野”五大板塊。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文集中的諸多評論,不僅能通過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獻,反思當下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還能讓有關中國文明的研究者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
張經緯 ·文物考古 ·15.5萬字
《自由主義傳統的書寫者:杰克·克魯亞克》以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魯亞克為研究對象,結合其成長經歷,梳理其文學創作思想的形成,探討自發式寫作風格的特征和價值。同時,在中西文化視域的背景下分析克魯亞克認知、接受禪宗思想,將禪宗文化與天主教思想有機結合,表達一個天主教徒對話禪宗思想面臨的心理沖突和身份認同。本論著總結克魯亞克對美國文學文化發展的貢獻,探討其對自由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這對于廓清以往對克魯亞克的認知偏見,客觀地評價其作品價值和文學地位有著深刻的涵義;對于深刻認識“垮掉的一代”文學和文化運動;對于探討克魯亞克接受禪宗思想,實現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為禪宗文化在美國的接受和傳播等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謝志超 ·史學理論 ·17.1萬字
當蒙古民族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國家的古老時代,各個分散的蒙古氏族和部族共同聚居于南西伯利亞和中央亞細亞的時候,出現了英雄史詩并逐漸得到發展,反映了蒙古氏族和部落的婚事斗爭和對外爭戰。在那漫長的歲月里,蒙古氏族和部落出現許多勇敢無畏的英雄人物,為保衛家鄉和和民眾,與外來挑釁者入侵者進行長期艱難困苦的斗爭,史詩歌頌了他們堅韌不拔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些史詩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形象性和藝術性。本書基于作者對活態蒙古史詩和演唱藝人的研究,通過系列論文,從多個角度探討原始史詩的產生和發展規律。
仁欽道爾吉 ·民族史 ·18.7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本書聚焦于維多利亞晚期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文學史實,以法國自然主義作家作品在英國傳播中的批評論爭及其互動機制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發生學、傳播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在探討自然主義“世界性”的基礎上,系統地對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歷程經脈、形態特征、阻遏緣由、效應意義、歷史演進進行了多維考察和深入探究,勾勒出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立體景象。
宋虎堂 ·世界史 ·15.9萬字
通過對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研究,認為墓志碑銘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撰寫者因個人寫作習慣、政治因素和個人立場的影響,導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隱晦、或有所側重。同時,墓志碑銘的撰寫也會受到來自喪家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總體而言,書稿把北宋墓志碑銘作為“文本”進行分析,作為一種書寫活動,墓志碑銘相關內容并非“隱惡揚善”所能完全涵蓋,明晰此問題,不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方式、內容和特色,從而有助于深化對墓志碑銘本身的研究,而且對客觀認識作為資料的墓志碑銘亦大有助益。
仝相卿 ·文物考古 ·19.6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達遠 ·史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譯介了以下日文和英文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重要歷史資料:一是《井本日記》和《金原摘錄》《大蟓備忘錄》《真田日記》等原日本陸軍中央將校記錄日軍在華實施細菌戰的工作日志;二是731部隊秘密論文《金子順一論文集》中關于在中國實施細菌戰的記錄;三是日本歷史工具書《日本睦海罩穩合事典》對731部隊二百余名“主要干部”的記載;四是日軍“細菌戰理論”歷史資料兩種(增田知貞所著《細菌戰》和神亮平所著《細菌戰爭》);五是戰后(1946-1947)美國對日本細菌戰情報秘密調查的三份報告(《關于日本細菌戰活動的報告》《日本細菌戰活動最新資料概要》《海軍關于日本細菌戰的報告》)。本書譯介的日本細菌戰重要資料,大多數是首次用中文翻譯到國內,尤其本書以中譯文和外文原文影印相對照的方式進行編譯,對于學術界準確參考引用這些重要資料,推進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李海軍等編譯 ·史料典籍 ·9.6萬字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19.4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歐美近現代史學科2016—2017年在國內完成的成果匯集。本書為系列文集的第2輯,共收入12篇文章,基本上是已發表過的。這些文章的研究范圍相當廣泛,或屬于國內前沿問題,或是涉及國計民生的熱門課題,或在傳統研究領域內有所突破。這些成果,既是對過去研究的一種思考與總結,也有利于推動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繼續研究。
金海 黃艷紅主編 ·世界史 ·17.5萬字
《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以“詩話”的形式全景展現了英國田園詩歌的發生、發展過程。作者突破歐洲田園詩歌的傳統概念和理論疆界,將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上溯至古典神話,下延至當代文學。全書以文本分析為主,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英國田園詩歌的傳承關系展幵考據式梳理;論述翔實,有理有據;語言清新,雅俗共賞。該書可以作為專業文學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也可以為文學愛好者拓展文學知識提供幫助,甚或可以成為普通讀者的消遣讀物。
姜士昌 ·專業史 ·17.3萬字
本書是一部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世界變革史。內容上,我們接受了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專家們的建議和審讀,將全書分為八個篇章、八個階段,講述了從史前到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全部歷史。圖片上,我們與華蓋創意及世界五大博物館等優質圖片提供商合作,引進了大量珍貴而精美的圖片。本書將學術性的世界歷史,豐富化、生動化、趣味化,圖文并茂、給讀者提供了一部優秀的歷史普及讀物。
郭方編著 ·普及讀物 ·43字
《一說春秋之驚蟄》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一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701年之間的春秋歷史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三十余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本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
李明 ·普及讀物 ·16.2萬字
本書對殷墟甲骨刻辭的文例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內容有:卜辭的類型研究,包括基本類型和復雜類型;大版龜甲卜辭的類型和對貞卜辭的類型統計分析;卜辭文例專題研究,對重貞、對貞、選貞暨補貞四種在甲骨卜辭類型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卜辭類型進行專題研究,內容包括卜辭的對稱與不對稱、正負關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對三角關系的卜辭、三卜式卜辭、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辭暨“千里路”進行專題研究;兩種主要甲骨卜辭類型對貞和重復對貞的排列形式專題研究;同版上對應位置、相距位置、相鄰位置、相間位置暨斜向相對位置卜辭與卜辭之間的關系專題研究;卜辭文例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通過文例所反映出來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辭文例對后世的影響,卜辭文例與《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較研究。
劉新民 章念 ·文物考古 ·9.7萬字
本書書寫的對象是絲綢之路上曾經叱咤風云過的一些民族和王國。有些已經湮滅了,有些還活躍在當代。她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歷史、文學、人類學不斷書寫和發現的命題。她們也曾經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謎底,本書就是來揭開這些謎底的。
徐兆壽主編 ·世界史 ·13.5萬字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余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吳忠良 趙洪祥主編 ·中國史 ·3412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