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族理論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重點招標課題“構建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少數民族視域研究”為依托,聚焦民族理論相關問題研究,設有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問題與理論政策、學術史與研究動態五個版塊。本書為第四輯。
陳建樾 劉泓 龔永輝主編 ·民族學 ·10.4萬字
本書研究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變遷,旨在揭示白族傳統婚俗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價值。本書從多學科視角剖析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的功能,從觀念、程序、禮儀、功能四個維度,考察其現代變遷狀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的實際,分析其變遷的原因。結合傳統婚俗文化變遷對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影響,提出傳承、創新建議,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融入白族民眾的民俗生活,實現民族科學、和諧發展。
楊慶毓 ·民族學 ·18.7萬字
本書從語義學、語用學、民族志詩學等視角對哈尼族口頭傳統文類“哈巴”進行了考察,通過規范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多次定點跟蹤回訪,從演述情境、文學形式、傳統曲調和地方性知識等各個方面對“哈巴”的文類特征進行了界定和分析,比較真實和全面地呈現出“哈巴”在民間傳統生活中的存在形態。作者將“哈巴”定位為“跨文類”的綜合范疇,糾正了以往將其僅僅視為民間音樂形式或曲藝的偏頗,頗具新意;而關于“哈巴”文類歸屬的“不確定性”問題的系統分析,則觸及了口頭文類研究的一個重要學理問題。
劉鏡凈 ·民族學 ·13.5萬字
《壯族布洛陀文化的當代重構及其實踐理性》主要采取解構—重構的內容表述思路和田野表述—理論分析的分析思路,將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對布洛陀文化重構歷程、重構的主要方式,以及重構行為的內在邏輯進行詳細分析。本書為作者中南民族大學的博士論文。
劉婷 ·民族學 ·18.9萬字
本書以“互嵌式社區”向“互嵌式社會”的轉變為研究理路,探討了經濟、社會、文化、民俗等領域民族團結的生成和表現。以寧夏、內蒙古、四川、廣西和陜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傳播和并存的現實為基礎,重點討論了扶貧工作中的民族關系、互嵌式社區的交往與心態、民俗交往中的地區性、鄉村天主教與村落生活等問題,嘗試通過基層社會內部多樣性如何共存與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對于“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政策話語的認識。
張少春 ·民族學 ·19.8萬字
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國家綜合運用財政支出、稅收政策、國債工具、轉移支付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優惠政策,逐步加大對西部民族地區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地區財政補助標準,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健康、可持續發展,逐步縮小與中東部地區發展差距,收到了顯著成效。為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促進地區宏觀經濟穩定發展,本書主要圍繞以下幾點:第一,西部民族地區現狀;第二,西部民族地區財政政策評價及目標模式選擇;第三,保持西部民族地區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西部民族地區重點領域和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提高西部民族地區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財政政策。通過以上三點,我們開啟了“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政政策選擇”研究,力圖探索出符合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的路徑和辦法,以西部民族地區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和政策參考。
任文 ·民族學 ·14.2萬字
《中國山地民族研究集刊》是全國第一家以“山地民族研究”為核心主題的學術集刊,秉持“學術為本,追求卓越”的學術理念,突出“本土化,國際化,跨學科”的辦刊特色,確立“貴州經驗,中國實踐,面向世界”的學術定位,旨在為廣大學界同仁提供一個發表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以期推動中國山地民族經驗走向世界,推動中國的學術真正融入世界學術主流。
納日碧力戈 龍宇曉 ·民族學 ·17.3萬字
本書采用客觀理性的方法,對西藏自治區普通藏族成年人的心理特質做系統分析,以揭示在藏文化背景下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組織形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通過心理學層面的探索揭示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的本質要素,論述藏族社會的和諧穩定狀態并預測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王慶 ·民族學 ·17.2萬字
新史學經典,人類社會永不過時的警示。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帝國崩潰,民族國家興起。在這股狂潮中,既有新興國家的獨立之可喜,也有爭戰殘殺乃至引起世界大戰這樣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鑒于民族主義的盛行,乃著是書,分析民族主義的由來、種種表現及其導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開放多元的國際觀,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來自卡爾頓·海斯教授的追問引人深思:我們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當我們大肆吹噓“進步”、“科學”和“人道”的時候?
(美)卡爾頓·海斯 ·民族學 ·17.5萬字
本書站在全球化、現代化迅速拓展的當下,觀照歌舞這一重要傳統民族文化形態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變化與走向。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民族歌舞經歷著從“鄉土一隅”到“大千世界”生存場域的轉換,形成了從“生存方式”到“演藝產品”的形態變化,發生了從“個中自我”到“多元共生”傳承群體的嬗變,歌舞的主要功能從民族群體內部的“情感凝聚”向外拓展為“文化自覺”的符號體系。民族文化總是要適應民族主體的生存需要而得以存續和建構,在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形成的今天,文化自覺是民族文化存續和發展的目標,也是路徑。
王佳 ·民族學 ·18.1萬字
本書首先從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措施和作用等5個方面,全面考察了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教學的現狀。其次,從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知——民族團結知識的記憶情況等方面,深入考察了各民族中小學生的民族團結心理特征。第三,從父母對子女的民族社會化、父母的民族間交往行為等,考察了影響學生民族團結心理的因素。第四,對先進代表人物的民族團結心理形成的歷程和人格特征進行了闡述與剖析。
尹可麗 尹紹清 龍肖毅 ·民族學 ·17.6萬字
本書采用一般與特殊相結合、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比較分析、系統分析、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西藏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框架、現狀、提升路徑等進行了系統論述。本書可以為提升西藏自治區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對于實現社會穩定與推動發展進步、構建西藏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鄭洲 ·民族學 ·15.2萬字
本書主要基于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2012年共同完成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著重分析研究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性,尤其是漢族與不同族別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具體圍繞微觀的家庭和個體層面,對少數民族的家庭經濟生活狀況、收入分配、貧困、語言能力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幸福感、各類經濟政策對家庭生計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
丁賽 李克強 (瑞典)別雍·古斯塔夫森 (日)佐藤宏 瑞薩·漢斯姆斯 ·民族學 ·13.6萬字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少數民族村社的治理問題,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傈僳族村社治理為主要研究內容,選取云南省武定縣老木壩村為個案,具體分析傈僳族村社的治理主體、治理過程和治理效能等問題,進而提出增強傈僳族村社治理能力,提升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路徑。本書對于傈僳族村社治理的研究,既有助于傈僳族村社發展,也是邊疆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研究的重要理論探索。
張健 魯建彪 ·民族學 ·14.9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的論文集,精選了本學科論文十余篇。本輯分為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學苑論壇四大部分,從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醫療人類學等諸多角度闡釋了當下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相關論述涉及學術前沿,史實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理論觀點鮮明,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何星亮主編 ·民族學 ·20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主持并組織課題組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3BJY038)《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的結項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凝結修改而成的。課題組在查閱國內外大量有關文獻研究資料、系統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圍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指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關問題,通過大量的發放問卷、田野調查等方式,深入基層,深入農牧戶家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借助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分析法,從多維視角對造成差距的原因、影響因素和效應進行理論詮釋以及動態和靜態分析,進而提出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地區卻占全國總面積的50-60%,并且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陸地邊境地區和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拉大趨勢,其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如果任由這種態勢發展下去,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導致社會動蕩和不和諧。因此,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導致社會問題,關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峻峰 峻峰 ·民族學 ·18.1萬字
本書詳細地描寫了東巴文獻中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量詞、數詞、副詞、助詞和連詞八類詞的東巴文記錄情況。在各類詞性調查研究中,我們根據語義的不同和音節的多少,又將每一類詞性分成若干小類,分別對其文字記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探求各自的記錄特點。比如,在動詞的記錄調查研究中,我們描寫動作動詞、心理動詞、使令動詞、趨向動詞、存現動詞和能愿動詞的文字記錄情況。根據音節數多少的不同,又描寫了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動詞的文字記錄情況。各類詞性的文字記錄描寫主要包括無文字記錄和有文字記錄兩方面的內容。在描寫的同時,該書也全面進行各類詞性記錄情況的比較和不同版本記錄情況的比較。研究表明東巴文是一種正向成熟文字過渡的意音文字,文獻中各類詞性在文字的記錄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東巴文字體系在記錄語言的發展中并不平衡。對于學術研究而言,該書將為比較文字學和普通文字學,尤其為原始文字的研究提供數據和材料,也將為以后的東巴文獻各類詞性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參考。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將為愛好東巴文的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較強的讀本。
黃思賢 ·民族學 ·12.1萬字
本書對云南省文山縣170個苗族村作了實地問卷調查,以對當前苗族農業困境的現狀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探析了苗族農業發展困境背后的傳統路徑依賴及其解決之道。通過苗族內部和國家政策兩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其成為破解苗族農業困境與路徑依賴的內生變量,從根本上改變苗族經濟社會的落后狀況。
陳宗福 ·民族學 ·10.5萬字
論著以消費者選擇及清真食品性質為出發點,在當前的清真食品認證制度前提下揭示了清真食品自身品牌和第三方認證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引入顧客感知品牌資產來揭示清真食品企業實現產品溢價的前提條件是什么,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的目標顧客實現品牌溢價,從而揭示清真食品品牌溢價的內在機制。本研究通過有限樣本對清真食品消費者態度進行了調研,同時采用了Logit分析法,主成分因素分析法以及結構方程對數字進行了處理。同時這一分析范式也可延伸至食品安全以及第三方認證信用等相關研究。
姚蓓艷 ·民族學 ·10.4萬字
本書通過對西藏地區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現狀、發展、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資料收集和實地問卷調查,較詳盡、系統地了解了西藏農牧區婦女目前的教育狀況,經過研究分析對當前西藏農牧區婦女教育的主要特點進行了歸納與闡述,就西藏農牧區婦女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解決措施,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提高西藏地區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嘎強瓊達 ·民族學 ·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