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翻譯研究:基于費爾克拉夫話語分析框架的視角
林紓是近代文學翻譯史上的先驅人物,開創了文學翻譯的局面,使外國文學的翻譯成為自覺。本研究從費爾克拉夫話語分析框架的視角,對林譯小說做一個以接受語境和譯者文化取向為導向的研究。研究從費氏所構建的三個向度,即文本向度、話語實踐向度和社會實踐向度,描述林紓翻譯的獨特文體形態,解析林紓與合作者翻譯過程中的是是非非,理清譯入語社會文化對譯者的種種制約,展示林譯對譯入語社會的貢獻,以此來獲得對林譯話語各層面的認識。林譯所以能受到晚清讀者的青睞,從而對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產生巨大影響,從話語系統的角度來看,主要原因在于譯者對翻譯文體的周密考慮,口譯筆述合譯方式的靈活運用,擬譯文本的用心選擇,以及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規范的自覺遵循。這些因素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林譯的順利流通和廣泛消費,形成了中國近代文學史、翻譯史上一道獨特的景觀。
·14.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