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具有權威性的大型漢語語文詞典。本書是對該詞典的專門研究,由六部分構成:一、引言;二、《漢語大詞典》特點簡論;三、《漢語大詞典》訂補;四、《漢語大詞典》未收詞語例釋;五、關于《漢語大詞典》修訂的理論探討;六、結語。書中指出《大詞典》在立目、釋義、書證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訂補意見,訂正條目和補收詞語總計約2000條;并在詞典學理論指導下,對《大詞典》作了深入考察和專題研究,提出數十條修訂完善《大詞典》的策略和建議。
李申 王本靈 ·語言文字 ·38.4萬字
本書為2012年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古代職官術語訓釋”(12YJAZH1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同義詞辨析,二是多義詞的考辨。同義詞辨析根據“一義相同”的原則進行構組,建構了稱謂、銓選、仕進、朝儀、班直、俸祿、奏對、升降、休退、文書等十余類大約五十組(暫定)。每組獨立成篇,又相互聯系,是職官制度面貌的展現。多義詞考辨,則選擇典型的職官術語進行考察,揭示一般詞匯與職官術語之間的關系,以及制度演變造成的多義現象。本書是歷史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研究的一個嘗試。
沈小仙 ·語言文字 ·25.1萬字
作為當代翻譯研究重鎮,法國譯界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諸多極具獨創性的翻譯理論,對世界范圍內的翻譯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以開闊視野和多樣角度,對喬治·穆南以來的當代法國翻譯理論發展歷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總結,回顧了當代法國譯界對構筑翻譯理論基礎的嘗試和對翻譯理論基本問題的研究,剖析了翻譯詩學理論、詩歌翻譯理論、釋意理論等多種流派,詳介了從教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視界、文學翻譯批評、歷史等面向對翻譯所做的多元化研究。通過本書,當代法國翻譯理論的整體面貌得以呈現,其創新性的研究視角和理路對中國的翻譯研究與實踐具有較大的啟發與借鑒意義。
許鈞主編 ·語言文字 ·23.1萬字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4.7萬字
本書為翻譯學的實證性基礎研究,將語法理論、語篇理論、意義理論、哲學解釋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翻譯研究,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以中俄名家名譯作者自譯為語料,揭示了翻譯意義重構的一些規律,語料豐富詳實,居右很強的翻譯指導意義。
趙小兵 ·語言文字 ·45.1萬字
同源詞即漢語中有同一語源、音義相關的詞。本書以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基礎,盡可能窮盡地系聯同聲符同源詞,嘗試解決聲符與同源詞、出土材料與同源詞系聯以及詞源意義的相通等問題。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聲符的《說文》本義、現有考釋、出土材料本義、同源詞系聯、通用情況、詞源譜系等幾方面,系統地考證了93個同源詞族(組);下編則以上編的材料為基礎,探討了利用出土材料系聯同聲符同源詞族(組)的相關問題。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對確定詞的本義以及同源詞系聯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解釋同源詞之間的關系,系聯到更完整的詞族,推動同源詞研究進一步發展。
李冬鴿 ·語言文字 ·31.2萬字
本書分為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紀念周紹明教授等專題,收錄了《儒學與近世日本的秩序觀》《漢化佛教東傳日本中的“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史意義——從敦煌到奈良》《袁同禮致伯希和書信》《共敘前賢:澤田瑞穗先生》等文章。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 ·語言文字 ·25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編號11BZW002)的最終成果。20世紀初發生的“語言轉向”涵蓋了結構語言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以及分析哲學,深刻影響了文學理論及各門人文社會科學。本書在清理這一歷程的基礎上,選擇文學性、藝術與物性、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文學虛構與可能世界、文學的指稱、隱喻、反諷、作為語言與敘事的歷史八個具有代表性的論題,審視語言轉向對文學理論提問方式與知識生成的作用,并對其學術貢獻與理論意義進行重估。
汪正龍 張瑜 ·語言文字 ·22.4萬字
書稿匯集了作者30多年從事符號學研究的成果,共計36篇論文。分十四個專題,包括:語言學和符號學研究的改革和創新,符號學的性質、范圍和方法,符號學的基礎理論:皮爾斯認知符號學和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研究符號學的哲學指導思想,符號學的應用,文體學,外交語言,語用學,認知語言學,文化符號學,哲學、符號學與語言學,語言學的符號學分析,普通符號學,符號學訪談記。
郭鴻 ·語言文字 ·26.6萬字
全書以印第安人圖畫文字為主線對美國本土印第安人文化的一次詳盡梳理,話題幾乎涵蓋人類學所有領域的內容,比如生死命題、家庭生活、教育、戰爭、宗教、習俗、歷法等等。作為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馬勒里收集整理的圖畫文字首先是作為研究文化的透鏡和工具;事實上,馬勒里扎實的田野材料收集能力為此研究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圖畫文字實例,書中使用1300多幅圖畫文字和54幅整頁圖畫成為研究前文字與文字起源問題的珍貴一手資料。特別是在進入20世紀以后,書中調查過的圖畫文字遺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很多圖畫文字的資料已經無法尋得了,書中保存下來的近1400幅圖畫文字的價值也就益發彰顯,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本書為文字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藝術學等研究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圖畫文字大觀。
(美)加里克·馬勒里 ·語言文字 ·49.7萬字
《兒童語言障礙引論》是一本專門為兒童語言障礙干預培訓編著的基礎教材。從兒童語言發展與障礙的基本知識入手,梳理了國內外有關兒童語言障礙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考察了兒童語言的發展歷程以及各類特殊兒童的語言概貌和核心障礙,對兒童語言障礙的評估和干預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策略、建議和操作程序,為相關培訓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知識背景,幫助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兒童語言障礙背后的原因,提高兒童語言障礙培訓人員的干預技能,從而改善語言障礙兒童的教育環境。
梁丹丹 ·語言文字 ·26.9萬字
本書以“中文”(即“中國語言文學”,舊稱“中國文學”和“語言學”、“國文”等)學科為中心,研究民國大學的課程講義。全書包含兩大部分:前三章為講義本體和“講義現象”的基礎性研究,包括梳理講義線索、整理講義文本、探究講義生成和運行機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講義為途徑,鉤沉中文學科發展過程中的某些事件遺存,考察民國大學中文學科教育及學術發展狀況。論述中,兩部分內容時有交叉,互為印證。本書既是對民國時期一類獨特教育現象--課程講義的集中考察,也是對一種重要的學科史、教育史資料的系統整理。以中文學科講義的搜集整理和“講義現象”的解析為基本內容,以考察中文學科史、學科教育為研究為總體方向,是本書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實現的學術目標。此外,本書還希望借此研究實踐一種沉潛向下的歷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擺脫既有學科體系構成的預設,通過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細節接近歷史本來面目;以具體的要素的關聯為切入點,構筑生動、鮮活的場景,讓歷史進程的或一片段在切當的歷史語境和氛圍中飽滿呈現。
金鑫 ·語言文字 ·20.5萬字
本書分別從《齊民要術》的語言、詞匯、語法、諺語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第一章概述了《齊民要術》語言的專業性、口語性和地域性的三大特點及其語料價值。第二章是《齊民要術》的詞匯研究。包括常用詞研究,同義詞研究,新詞和新義研究,以及疑難詞語考辨研究等。第三章探討《齊民要術》的語法和句法研究。分別以《齊民要術》中的量詞、連詞、介詞、副詞為例,分析了中古時期漢語語法的特點,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揭示出了漢語語法的發展變化規律。第四章《齊民要術》的諺語研究共整理出《齊民要術》中的農諺、民謠123條,對每條采用了先解字、再翻譯、后解義,力求使每條諺語和民謠通俗易懂。本書依托于濰坊科技學院農圣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臺成書。
高玉婷 ·語言文字 ·21.5萬字
劉青主編的《中國術語學概論》是中國首部系統介紹中國術語學知識的學術專著。書中各個章節的編寫者都是改領域里頗有建樹的研究學者。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從理論方面介紹了術語的特點,理據,功能。第四章到第十一章是側重于實踐方面的知識。介紹了術語詞典的編纂,術語的翻譯,術語的規范工作,術語的對比,術語的計算機研究,術語的教學等。
劉青 ·語言文字 ·24.7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高教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分會的論文集,從教學思想與教學改革、教學模式與測試、英語語言技能的研究與實踐、語言學與翻譯學、文學與文化五個角度,探討在研究生英語教學這個特定的教學領域中教學規劃者有著怎樣的思考和見地,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有著哪些創新和感悟,學生在各種語言技能的訓練中如何得到有效的提高等問題。
吳江梅 鞠方安 ·語言文字 ·25.9萬字
“中國古典學”強調由古典語文切入,以文本考察為核心,其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語文學,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韻、訓詁、語法、格律等各方面展開基礎訓練和系統研究;二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包括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進行版本、目錄、校勘、辨偽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主要是對古典文學經典作品進行藝術分析與思想闡釋。《中國古典學》即著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揚古典人文精神,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本書為《中國古典學》第三卷,為“古代漢語音義關系研究專號”。
杜曉勤主編 ·語言文字 ·25.2萬字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也是漢語言文學感發、靈動的活態,因私塾廢除和年代久遠而近于絕學。本書從概念辨析、傳承歷史、基礎理論、規則方法、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六個方面對吟誦做了系統研究。概念辨析和傳承歷史,旨在從繁雜、散碎的文獻中梳理出吟誦的產生和演進脈絡,描繪吟誦藝術的自覺路徑;基礎理論和規則方法,由節奏入手,逐層遞進,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音樂學的三維視角研究,以求深耕學理、龐清規則;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由易而難,首次全面解析蒙學讀物、近體詩、古體詩、詞、曲、文六種文體的吟誦技巧,進而做腔調專題研究,華調首次涉題,讀文、誦經、吟詩各有所長,以點帶面,務求理論深化和推介傳承。
杜紅亮 ·語言文字 ·24.2萬字
《修辭研究》為“語言服務書系·修辭研究”之一,以研究修辭規律、服務語言實踐為職志,本書為第三輯。全書分古代漢語修辭、現代漢語修辭、修辭學理論、修辭學史、修辭史、修辭與邏輯、修辭與教學、翻譯與修辭、國外修辭學與少數民族語言修辭十個板塊,共收錄學術論文24篇。另有學術動態專文兩篇,介紹修辭學研究領域之前沿動態。
吳禮權 李索 ·語言文字 ·26.1萬字
該書考察了出土古文字資料和傳抄古文字資料,將其中古文形體與其釋文存在差異的現象進行了梳理,按照上古音系統(三十韻部)排列,每部下以聲首統納相關字形,一一解釋每組異體的形、音,考釋古文,論證釋文與古文形體之間的關系。該書考釋出了一批疑難古文形體。
李春桃 ·語言文字 ·32.9萬字
本書是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研究漢語語法歷史發展的專著。全書共26章,從詞法、句法兩個方面論述了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展階段及其內在規律,重點是歷史句法學的探討。本書以漢語基本理論為基礎,講述了名詞、人稱代詞、構詞法的發展、詞序的發展、長句的發展、語氣詞的發展,以及“五四”以后新興的句法等知識。本書材料豐富、系統性強,規模可觀,是語法學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王力 ·語言文字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