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新聞學與傳播學名詞,內容包括:新聞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史、報刊業務、廣播電視實務、傳播總論、大眾傳播、人際溝通、組織傳播、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政治傳播、新媒體傳播、媒介環境、傳播與社會發展、媒體與傳播倫理、媒體與傳播法、傳播政治經濟、傳媒經濟、公共關系、廣告等21部分,共3311條。這些名詞是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部門應遵照使用的新聞學與傳播學規范名詞。
新聞學與傳播學名詞審定編委會 ·新聞傳播 ·33萬字
本書共九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概念篇,包括第1章信息系統運維概述和第2章信息系統運維的組織和管理;第二部分為核心內容篇,包括第3章信息系統設施運維、第4章信息系統軟件運維、第5章信息系統數據資源運維和第6章信息系統安全運維;第三部分是應用案例篇,主要介紹了制造企業、商業銀行和大型網站三類典型信息系統運維技術和管理工作,包括第7章制造企業信息系統運維、第8章銀行信息系統運維和第9章大型網站運維。
葛世倫 尹雋編著 ·新聞傳播 ·23.9萬字
《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大眾傳播媒介為切入點,對現代大眾傳播學進行一般的介紹,突出研究媒介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媒介與人類社會的適應和反作用關系。同時介紹了現代大眾傳播學產生發展的基本過程,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觀點,以及傳播學的主要內容和學術流派,并結合大眾傳播的實踐過程分別對傳播者、受眾、傳播過程、傳播效果、傳播方法與技巧等進行了通俗講述。《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適合作為大學生教科書,同樣適合從事大眾傳播專業工作的人員閱讀。
段京肅 ·新聞傳播 ·28.8萬字
本書介紹了信息資源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功能,系統分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任務、內容、歷史沿革和發展過程,以及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工具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信息資源分布、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組織與存儲、信息資源檢索與挖掘、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開發、信息資源利用、信息資源安全、信息資源配置、信息政策與法規、信息資源管理的績效評價等方面。
馬費成主編 ·新聞傳播 ·35.8萬字
本書系統論述技術、讀者需求和產業融合等環境因素的變遷,以及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因應策略;探討數字出版的概念、類型,分析數字出版研究的框架,數字出版與出版學、傳播學、圖書情報學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關系;描述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討論數字出版的業務流程、產品開發和產品分銷問題;介紹與數字出版相關的權利管理系統和國內外標準;最后闡述數字出版對人力資源的新需求,以及國內外數字出版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徐麗芳 劉錦宏 叢挺編著 ·新聞傳播 ·26.3萬字
本書歸納分析了在三網融合時代廣播組織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技術和制度挑戰,以及國際社會在彌補技術進步給立法、司法制度帶來的不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時,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跨學科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美、英、日、德、法等發達國家先進立法經驗和把握國際立法動態的前提下,對廣播組織權在新的環境下的性質界定、權利內容、權利限制等方面進行動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趙雙閣 ·新聞傳播 ·22.2萬字
本書立足于大眾媒介本身的發展變化,從現代性與意識形態兩個層面,深入思考了電子書寫、博客寫作、文學閱讀、書信短信、紅色經典、百家講壇等問題。以此為基礎,全書總體描述與分析了從審美文化到消費文化、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的變遷模式。
趙勇 ·新聞傳播 ·24.1萬字
《琵琶記》是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少數同時以“譯”“演”“研”三種傳播形態進入英語世界的經典劇目。百年來,《琵琶記》不僅在美國百老匯、美國大中院校及社區舞臺登臺獻演半個世紀之久,還作為中國戲劇的唯一代表載入《世界戲劇評論》史冊。系統梳理《琵琶記》在英語世界的多維度傳播研究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書基于豐富多樣的一手文獻,綜合運用戲劇學、翻譯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從中西戲劇比對的跨文化視野,以共時與歷時的雙向維度,從譯介、演出和研究三個不同維度,全面考察南戲《琵琶記》自19世紀中葉至今在英語世界的百年傳播研究史和動態接受史,凸顯作品海外傳播過程中的文學性、劇場性和學術性的綜合特征,理析其“去經典化”趨勢之深層原因,并總結其個案傳播經驗對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去”并“走進去”的啟示。全書除文字部分外,另附各種渠道收集的《琵琶記》海外演出圖片近百幅。
張秋林 ·新聞傳播 ·20.5萬字
由社會學家戈夫曼定名的“框架”概念進入新聞傳播領域后,一直備受關注。被研究者們大量用作理論視角或研究方法的“框架分析”,根源于特定的社會現象:新聞傳播者以相對穩定的認知模式來認識事實、創制文本、建構現實,體現著主體觀念的重要作用。本書聚焦于本體研究,探討職業傳媒組織的新聞框架如何在內在主體能動性與外在社會結構限制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第一章以“新聞框架是一種社會事實”為命題基礎,勾勒出從主體角度進行框架研究的路線圖。第二章至第四章進行靜態考察,從新聞話語過程的三個關鍵環節(話語、建構及接收)切入,考察新聞框架的內涵與構成、事實與來源、功能與效應。第五章至第六章進行動態考察,分別從歷時性(社會語境變遷)與共時性(主體間框架競爭)角度切入。第七章分析了框架建構中的新媒體技術、社會制度與行業理念、客觀性問題。結語部分概括得出主要結論。
肖偉 ·新聞傳播 ·22.8萬字
《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主要內容:歷史研究與新聞報道的魅力在于用變焦鏡頭對準某一時期的某一事件,以不同的尺度、從不同的層面觀察,進行深入的剖析。歷史的實在性在于不斷改變焦距時看到的各種景象的綜合。新聞報道也同樣如此,單方面的一種觀點的解說,絕得不出真實的結論。同時,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見解的形成,應該是通過不受限制的各種思想的辯論,而不是只聽取單方面的意見。由此可知,只有在思想自由、文化多元的開放型社會中,人們在各種思想觀點的參照比較中作出理性的選擇,才能有成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一些重要的思想知識的進步,往往都要靠獨立思考,不受主流思潮的影響。在像服從上帝的意志那樣服從某個人或多數人意志的地方,這種對真理探索的科學態度是不可能存在的。
楊師群 ·新聞傳播 ·35.8萬字
本書在充分考察洪武、建文、永樂時期出版情況、出版特點的基礎上,探討出版與文學的互動關系,屬于跨中國印刷史、古籍版本學、明代文學史的交叉性、綜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鮮明創新性。本書不僅從宏觀上統計了洪、永年間出版書籍種類,還就出版成本、各地出版業水平差異等問題展開專題探討,更從出版的角度考察文學,分析了宋濂、高啟、閩中詩派等若干典型個案,為觀察當時文學發展演變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具有一定方法論意義。
高虹飛 ·新聞傳播 ·26.7萬字
本書主要從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等角度對80后、90后網絡一代的傳播方式進行理論闡釋,并結合大量調查數據和資料,從文學、影像、動漫、游戲、玩具、社交等方面對其傳播形態做較為詳細的描述和闡釋,力圖全景式地展示網絡一代傳播方式。本書將理論與數據結合,對80后、90后網絡一代的代際傳播特征進行整理與分析,呈現當代中國在互聯網技術影響下發展的一個縮影。
熊曉萍 ·新聞傳播 ·25.1萬字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系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聚焦媒體與社會的發展全景,以中國問題為中心,關注全球趨勢下的中國實踐。本書設置六個專欄:年度報告、前沿訪談、中國輿情、媒體創新、媒體與西部發展、深度調研,力圖全景式地深描2015年以來的中國媒體發展實踐,一方面進行經驗性反思,另一方面深化理論性建構,以此對中國媒體發展的模式、理念進行歷史性紀錄和提煉。
單波 肖珺 ·新聞傳播 ·21.1萬字
本書是中國書刊發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人天書店的企業傳記,內容分為九大部分,收錄了人天書店2000年至今的歷年工作報告(包括年度中期總結和年終總結)、演講稿、“人天事件”相關內容、媒體報道、館配文匯、人天驛站、商業計劃書、蔚藍圖書館、專家評述等,洋洋五十萬言,對人天書店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介紹,可以說是一部記錄人天書店成長軌跡的“編年史”。本次出版也是人天書店首次將大量企業內部資料對外公開發布。
鄒進 ·新聞傳播 ·46.9萬字
本書分為緒論篇、環境資源篇、生產流程篇、營銷經營篇和發展理念篇,共計15章。本書試圖以全新的視角來建構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內容和體系框架。書中既講述了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又結合具體的傳媒實踐,深入剖析了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融理論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力求能學以致用。同時,書中既吸取了傳媒經營管理已有的理念和共識,又大量吸收了當今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材,也可供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愛好者閱讀參考。
譚云明 ·新聞傳播 ·37.4萬字
自《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6》出版以來,此書每年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一本,已出10本,形成品牌,受到考研學子和年輕教師的極大關注。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1月定稿,4月出書,約20萬字。每年的《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以下簡稱《解析》)都是對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的回顧,從作者本人一年所寫文字中選取與當前關系較為緊密的篇章,根據內容劃分為章。《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16》對2015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從學術層面、熱點話題研究層面和廣播電視研究方面做了概述,“新聞傳播學與當前政治”幫助本學科研究者深刻理解黨中央關于新聞傳播工作的思路;“2015年新聞界事件分析”對前一年發生的各種新聞傳播界事件做了分析,幫助新入門的研究者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效內分析問題。
陳力丹 ·新聞傳播 ·24.2萬字
“澳門理工學報叢書”選編自《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改版以來所刊文章,涵蓋名家專論、港澳研究、總編視角、中西文化、文學研究等欄目。作為公共學術平臺,《澳門理工學報》所刊各文既有名家大作,亦有新秀佳篇;既立足澳門,亦舉目神州、放眼世界;既彰顯學術堅守,亦展現薪火相傳。本書匯集了2015年第1期至2017年第4期《澳門理工學報》中“總編視角”專欄的文章,旨在探討學術期刊發展現狀、路徑等問題。
李向玉 劉澤生主編 ·新聞傳播 ·49.2萬字
本書以彝族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的翻譯傳播以及在傳播中最具代表性加影響力的譯本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類型、翻譯文本的譜系關系、翻譯傳播線路、翻譯傳播文化場域各權力因素與其經典身份構成之間的關系以及翻譯策略加翻譯方法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阿詩瑪》的翻譯過程也就是其動態經典化的過程,《阿詩瑪》的翻譯過程構筑了其傳播世界,《阿詩瑪》的翻譯與傳播見證的是對他者解讀和轉移的多層效果構成的復雜網絡。
黃瓊英 ·新聞傳播 ·27.8萬字
該著作為國家社科規劃課題結項為優良的學術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近現代畫報發展演變的歷史及其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互動,充實了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中有關畫報研究的學術陣地,為當今圖像化時代提供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注腳。本書采用社會文化史與媒介變遷互動關系的研究方法,開拓了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的學術視野。全書內容分為五章,分別為:中國近現代畫報的歷史形態、中國近現代畫報的論域與主題、學緣與地緣:畫報傳播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中國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中國近代畫報敘事特質與傳播理念的演變。
吳果中 ·新聞傳播 ·21.1萬字
信息化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浪潮,“四個現代化,哪一化都離不開信息化”,而“數字中國”是國家信息化的一個制高點。本書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對國家信息化和國家空間信息化進行全面的詮釋,并指出數字地球、數字國家與企業信息化、社會信息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書分為三篇:數字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篇,國家空間信息化篇,國家信息化篇。內容包括:數字中國的構成依據和框架體系,數字中國的技術體系和保障體系;全球綜合對地觀測系統(GEOss)與數字地球,國家綜合對地觀測系統(NEOSS),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NSII)與數字區域,數字城市,數字社區;數字政府,農林信息化,工業信息化,服務業信息化,領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本書讀者對象:關心中國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廣大干部群眾,包括各級政府領導和企業管理者,以及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和高校師生。
承繼成 ·新聞傳播 ·4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