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有針對性地選擇了45個國內外數字出版領域的成功個案進行剖析,較為深入地分析其成功經驗,以啟發業界數字化轉型思路,推動數字出版實踐創新。全書分為5個部分,其中:第1部分分析了14個大眾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2部分分析6個教育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3部分分析了11個專業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4部分分析8個集成商/技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5部分分析了6個渠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
劉錦宏主編 ·新聞傳播 ·27.9萬字
本書分為緒論篇、環境資源篇、生產流程篇、營銷經營篇和發展理念篇,共計15章。本書試圖以全新的視角來建構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內容和體系框架。書中既講述了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又結合具體的傳媒實踐,深入剖析了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融理論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力求能學以致用。同時,書中既吸取了傳媒經營管理已有的理念和共識,又大量吸收了當今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材,也可供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愛好者閱讀參考。
譚云明 ·新聞傳播 ·37.4萬字
本輯“專題策劃”聚焦“新媒體語境下的多元參與與社會治理”,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影響政府進行政策回應的要素、中產階層在網絡社會中的群像演變特征及其對輿情治理的影響、“高考”議題在媒體報道中的話語建構等;“學術沙龍”重點關注媒介研究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測量,聚焦于對媒介使用行為及其影響機制的量化研究?!皞€案研究”重點關注國際網絡空間建構與國家形象傳播,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給傳統文化形態帶來的全新表征與影響。
謝耘耕 陳虹 ·新聞傳播 ·20.5萬字
暴雨地質災害是我國最常見的自然災害類型,具有發生頻次高、周期較穩定、災損嚴重等特點。針對此類自然災害的應對,一直是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每年都要面對的問題。本書通過回溯性研究,對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發生在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的2019特大暴雨地質災害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過程回顧,對其中的關鍵情景、應對措施進行了全方位梳理,并對監測與預警、預防與應急準備、應急處置與救援以及災后恢復與重建等各類活動中的關鍵決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書對我國縣域暴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實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為廣大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本書還可以作為高校從事相關教學工作的老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的案例教材和參考書。
姜卉 ·新聞傳播 ·9.4萬字
本書借鑒歐美名校“校園閱讀推廣”理念,從“讀物增益才華(學識)”的通識(博雅)教育角度,具體敘述如何通過“校園同讀一本書(一類書,如名著、美文、游記、傳記、日記等)”,以及“好書校園漂流”、“邂逅讀書會”等校園讀書活動,提升各年級段學生對于名著、經典、佳作、好書和美文的閱讀情意,以及文體讀書法的具體建議。
徐雁等編著 ·新聞傳播 ·16.2萬字
本書對電視的生產、創作、傳播等內在特質做了深入的學術探索,提煉出真實性、儀式性、創新性、規制性,以及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等新的理念范疇,以為電視藝術理論建設做出努力與貢獻?!罢鎸嵭浴笔请娨曀囆g的基本命題,重點闡釋了電視藝術真實性的哲學內涵、美學內涵、傳播特征和接受效果?!皟x式性”主要對電視媒介儀式性與傳統儀式的儀式性的區別做了分析,并探討了電視藝術一些重要特征如互動性、參與性等的由來。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提出了作為電視劇本體美學的兩個重要命題,揭示了電視劇藝術魅力的奧秘所在。“創新性”與“規制性”分別從內在與外在兩種維度,闡述了電視藝術創新的獨特規律及電視藝術生產的獨特規則。
胡智鋒等 ·新聞傳播 ·20.9萬字
本書遵循新聞生產社會學的研究思路,認為新聞生產處于各種社會因素互相控制的“場”中,媒介在生產實踐和社會控制兩大環節的交織過程中不斷尋求自主性的衍生;同時引入技術的維度,并結合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不同學科視角,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層結構框架,對研究問題進行全方位立體剖析,以期對當前中國的經濟新聞生產有所啟示。
袁滿 ·新聞傳播 ·15.9萬字
中國現代會展業作為新興產業,具有強大的功能系統。本書通過對中國現代會展業的形成與發展的梳理,從中外現代會展業的比較研究入手分析,研究會展業的產業聯動功能、經濟輻射功能、營銷功能、政治功能等,揭示會展業拉動城市、國家經濟發展的奧秘,并就會展業未來的6個發展趨勢進行了剖析和研究。
黃玉妹 ·新聞傳播 ·21.3萬字
本書向讀者一一介紹什么是新聞精品,新聞精品是如何抓問題的,是怎樣進行訪問、觀察和調查研究的,是怎樣求新的;新聞精品的標題、導語、背景、結尾是怎樣寫就的;新聞精品的語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選擇和運用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采寫典型報道、人物通訊、經濟新聞、會議新聞、批評報道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進行長期積累和精心修改出來的,等等?!缎侣劸肥沁@樣采寫成的》第一版2009年出版以后,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與厚愛。近十年間,作者在繼續探索新聞精品形成的規律、特點過程中寫就了26篇文章,共計約10萬字,經整理補充進書中,并刪去原書中不夠精練的部分文章。
劉保全 ·新聞傳播 ·38.4萬字
當今的人類世界已進入高度媒介化的時代。媒介與人、與人的全部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如何理解媒介?媒介在我們的身邊究竟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我們應該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掌握媒介?如何利用媒介對于真實的世界和事物的真相進行認知和理解?并進而使得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精神交往更加通暢和高效。媒介批評學,就是研究和回答這些重要問題的。
郝雨 ·新聞傳播 ·10萬字
本書針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編輯與傳播的特點和趨勢,對當前的新聞內容生產平臺和新聞寫作要求做了介紹。本書共計6章,從新媒體新聞的基礎知識入手,講述了新媒體新聞概述、新媒體新聞內容編輯、新媒體新聞寫作技法、網絡新聞編輯與傳播、新媒體平臺新聞編輯與傳播,以及新媒體音視頻新聞編輯與傳播等內容,以幫助新聞從業者更好地順應當前新媒體新聞創作的趨勢,成為一個優秀的、專業的新媒體新聞編輯。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網絡與新媒體相關課程的教材,相關教職人員的參考書,也可用作為各行各業人士熟悉新媒體新聞的工具書。
唐錚 ·新聞傳播 ·16.1萬字
本書書是針對剛入大學校門的信息類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導論課程和非信息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而編寫的。為了使新生對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較為全面的了解;對信息科學技術各個主要學科方向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對電子技術、傳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技術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該教材是在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對第一版圖書做了完善和補充。
楊杰主編 ·新聞傳播 ·14.6萬字
本書在厘清網絡輿論的相關概念、發展歷程、存在特點和生成機制的基礎上,對網絡輿論引導進行了全面分析:時代變遷、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幾個方面對網絡輿論的影響;網絡輿論引導的依據;網絡輿論場的基本特點;網絡輿論引導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方法。
牛艷艷 ·新聞傳播 ·10.4萬字
自《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6》出版以來,此書每年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一本,已出10本,形成品牌,受到考研學子和年輕教師的極大關注。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1月定稿,4月出書,約20萬字。每年的《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以下簡稱《解析》)都是對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的回顧,從作者本人一年所寫文字中選取與當前關系較為緊密的篇章,根據內容劃分為章?!督馕鲋袊侣剛鞑W2016》對2015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從學術層面、熱點話題研究層面和廣播電視研究方面做了概述,“新聞傳播學與當前政治”幫助本學科研究者深刻理解黨中央關于新聞傳播工作的思路;“2015年新聞界事件分析”對前一年發生的各種新聞傳播界事件做了分析,幫助新入門的研究者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效內分析問題。
陳力丹 ·新聞傳播 ·24.2萬字
本書立足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框架,系統全面地研究了網絡漫畫的創作生產、發行傳播和用戶消費等環節。書中以網絡漫畫出版平臺(網站、App等)作為著力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定量研究方法對漫畫作品、用戶和作者進行多維度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網絡漫畫的運營模式,提出以超級IP帶動跨界融合、構建行業綠色生態體系的發展對策。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 ·新聞傳播 ·13.6萬字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是《國際新聞界》前任主編陳力丹老師創建的品牌,自2006年開始出第一本,至今已出12本,深受考研學子和年輕教師的認可。書名中的數字為出版年份,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1月定稿,約20萬字,梳理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前10本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自《解析2016》開始,在我社出版。
陳力丹 劉海龍 ·新聞傳播 ·27.3萬字
周振甫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型編輯,是中國現代出版史親歷者和參與者之典范。本書遴選周氏圍繞編輯出版工作所撰寫的文章近四十篇,分為“經驗脞談”“審稿紀實”“編輯憶舊”“出版雜議”“文心書簡”等編,既富書林掌故,亦有經驗總結,可為當代出版人提供寶貴借鑒和啟示。
范軍編選 ·新聞傳播 ·16.1萬字
本書立足于大眾媒介本身的發展變化,從現代性與意識形態兩個層面,深入思考了電子書寫、博客寫作、文學閱讀、書信短信、紅色經典、百家講壇等問題。以此為基礎,全書總體描述與分析了從審美文化到消費文化、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的變遷模式。
趙勇 ·新聞傳播 ·24.1萬字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傳播倫理如何可能的元理論探索;然后是結合一般倫理學理論資源和傳播思想中倫理思考提出傳播倫理學的一般框架;第三部分是對當下新聞傳播倫理的舉例和批評分析,并探索現實有效的理論推理模型;最后是基于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案例詳解。
邱戈 ·新聞傳播 ·22.8萬字
程巍、陳眾議著的《中外暢銷書的傳播與接受研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國情調研項目成果,課題組以問卷、訪談、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中外暢銷書(包含“網絡暢銷書”)的“制造”過程、傳播方式、互動方式、接受情況、對于讀者心理的影響——當然,為了描述這些問題,本課題組還將從歷史層面談到“文化”之于共同體的作用——以及這些影響之于公共領域的話語構成、輿論走向、文化領導權博弈、國家認同的形成或危機等方面的意義,以便為國家文化建設和國家文化戰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參考。
程巍 陳眾議等 ·新聞傳播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