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具有“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和“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美譽的占里村進行人類學調查和研究,探尋其控制人口的“秘方”。書中闡述了占里村民在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位置、人口與環境間的相互適應發展的過程、自然和社會環境對村落社會組織的影響、文化機制在人口控制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國家行政建構和經濟發展對當地文化的影響,論證了人口與環境之間存在有機的聯系,其關鍵就在于文化的調節。
沈潔 ·社會學 ·12.8萬字
網絡空間成為新時代意識形態博弈的重要場域,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構建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網絡正能量綜合評價AMI指標體系,介紹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之榜樣、文字作品、圖片、動漫音視頻作品、專題活動的評選情況、評選活動的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對策建議,并進行了網絡正能量指數多領域事件分析。本書創新性地構建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網絡正能量綜合評價AMI指標體系,結合大數據進行了多領域事件分析,是對網絡正能量評價的一次有益探索,為實踐中引導網絡輿論、加強網絡治理提供了科學參考。
荊林波主編 ·社會學 ·8.5萬字
道德是一個社會中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遵循的一套行為準則,一旦形成,便會牽涉依據其進行的各種道德判斷。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忠與奸、正與邪、是與非、對與錯都是我們對人、對事所形成的道德判斷;反過來,這些道德判斷又將進一步指導我們的日常行動。本輯收錄的八篇論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道德判斷領域的最新發展內容,介紹了該領域中新的研究范式,并探討了本土文化背景下一些道德觀念的發展與演進。
楊宜音主編 ·社會學 ·10.2萬字
病毒不斷涌現,氣候逐步變暖,混亂程度正在不斷加劇。追求效率、進步,曾經被認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現在正處于瀕死邊緣。一個強大的新敘事,即韌性時代,正在興起。在進步時代,效率是組織時間的黃金標準,刺激我們以更快的速度甚至更短的時間實現對地球資源的征用和商品化,目標是增加人類社會的財富。空間成為自然資源消耗的代名詞,而政府和社會的主要作用是將自然作為財產進行管理。這使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但同時也導向了自然世界的毀滅。在新的時代,效率開始讓位于個體的適應性,人類社會將從偏好增長轉向生態繁榮,從金融資本轉向生態資本,從生產力轉向可再生性,從過度消費轉向生態管理,從全球化轉向全球本士化。未來的人們將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是一個由微生物和各種元素組成的生態系統。支持進步時代的陳舊的科學方法也被淘汰,讓位于一種稱為復雜自適應系統思維的新科學方法。同樣,超然的理性正在失去聲望,而同理心和親生命意識成為常態。在我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的重要時刻,《韌性時代》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世界,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發展與進化。
(美)杰里米·里夫金 ·社會學 ·18.9萬字
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如果說社會學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那么,從20世紀初期開始北美則通過城市—農村社會學等分支學科的建立推動了“學院社會學”的生成,而試圖超越農村—城市空間之上的地域社會學的形成則應首推東亞。20世紀60年代以降,東亞興起了以研究地域社會結構、集團構成以及人類行動為主要內容的地域社會學,試圖以實證的、實踐的研究志向,形成自己獨立的學術分野。本書在對戰后東亞地域社會學進行總體回顧的基礎上,深入探尋地域社會學發生的歷史背景,并試圖將單位地域社會、鄉村過疏化、都市過密化等專題置于當下正在展開的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之中,通過專題性和實證性的研究,初步概括提煉出一個地域社會學的理論體系。
田毅鵬 ·社會學 ·32.2萬字
本書圍繞城鎮化、城鎮體系與交通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對中國城鎮化與城鎮體系的發展,及其與交通的關系展開研究,考察了中國城鎮化的格局與演變、城鄉居民的出行差異、中國城鎮體系的演變、城鎮體系與交通發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梳理了中國城市群與都市圈的發展,考察了城市群與都市圈的交通發展水平,并為城市群與都市圈交通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趙鵬軍 張聽雨 ·社會學 ·15.5萬字
鄂西南山區是湖北省境內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另一方面,鄂西南山區又是湖北省境內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清代是鄂西南山區資源開發、經濟增長和環境演變的重要階段。本書試圖通過研究不同區域社會的生存方式、社會形態的演變及其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有助于深刻認識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遼闊、多民族、多文化形態的文明古國,文明演進與環境變遷的復雜關系。通過考察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區社會演變過程中的人地關系問題,探索山區生態環境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和地域社會特性的根源,研究不同社會力量在社會變遷和環境演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探討了區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能動作用。相關研究對認識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社會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堅持少數民族山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陳新立 ·社會學 ·36.5萬字
本書以文獻學和史學史的視角為出發點,基于方志文獻考錄的成果,對南宋至今的浙江各類鄉鎮志書進行系統研究。梳理浙江鄉鎮志書的發展歷程、階段分期及其基本特點,綜論古今浙江鄉鎮志書的體例體裁、命名方式、編纂特色、修志群體等重要問題,闡述浙江鄉鎮志書在史料文獻、社會文化、文本記憶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宋代至今的各類存佚浙江鄉鎮志書進行考錄提要,重點探究編者概況、版本源流、價值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張勤 陳凱 ·社會學 ·22.4萬字
本書是推進“全球社會學”(GlobalandTransnationalSociology)這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發展的一次嘗試。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個現代國家的功能和特征越來越多地受到跨國力量(包括國際組織、國際貿易與外國投資)的影響,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本書聚焦全球化與現代國家的關系,在檢視全球化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經驗數據分析,分別探討了全球民族國家的形成、當代國家的特征如何受到全球化進程影響等議題。
李雪 ·社會學 ·14.6萬字
《漢書食貨志》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與“貨”,構成中國王朝時期經濟運行的主體,而“食貨”在性質上屬貢賦經濟范疇,其內涵與今人所謂“農商”之意相歧。劉志偉教授多年從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承前人研究之余緒,從貢賦經濟著眼,聚焦明清時期的賦役制度與市場活動及其運作機制,撿若干史料,積點滴心得,撰數篇小文,合編一冊,企能通過探究明清時期社會經濟之若干實態,解釋王朝貢賦體系下市場擴張之特質。
劉志偉 ·社會學 ·24.8萬字
本書為學術專著。重點研究鄉村治理的社會教育力培育。隨著鄉村社會向外開放和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以人口外出打工為主要形式所帶動的經濟收入增多背景下,社會成員中不乏形成了一種主動放棄農業的心理意識,加之不少社會民眾受到不良的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價值負面影響等,從而使得當前鄉村社會發展潛存著一些動力不足和消極不和諧的現象。
田夏彪 ·社會學 ·22.8萬字
本書是農村留守婦女生計發展領域的最新著作,彌補了農村留守婦女生計研究的不足。本書基于可持續生計分析視角,得窺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外部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家庭福利現狀,影響其生計策略和家庭福利的因素以及對相關制度和政策的評價,由此提出了降低農村留守婦女脆弱性、改善其生計資本、提高其可持續生計能力的方法、途徑和政策措施。
楊雪燕 羅丞 王灑灑 ·社會學 ·11.3萬字
榜樣是當代民航精神的示范者、維護者和引領者。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弘揚當代民航精神的強大能量,是中國民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行業文化建設的有力舉措。本書旨在通過民航先進榜樣的高尚品格和先進事跡,把當代民航精神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以榜樣為鏡,使當代民航精神入眼、入腦、入心,指引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明方向、知差距、凈心靈、升境界。
張鳳 ·社會學 ·15.1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上海市堅決貫徹中央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不斷改善民生福利,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通過社會政策改革,逐步縮小不同人群之間民生福利的差距,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本書以“關注民生”為主題,深入分析了上海有關民生福利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對策建議,旨在促進國家和上海市民生福利的持續提高。
楊雄 周海旺 ·社會學 ·21.9萬字
《我們都是食人族》為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于1989年至2000年間,在意大利《共和報》所發表的16篇專欄集結,以及發表于1952年的《被處決的圣誕老人》一文。在這些文章里,列維—斯特勞斯立足當時社會熱點,探討了如圣誕為何“習俗”風靡全球、瘋牛病蔓延廣泛、女性割禮是否侵害人權、親子關系應基于血緣還是親緣等議題,用結構主義和人類學的眼光審視自己身處的時代和社會,反思科學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所謂復雜或先進的社會,與被誤稱為原始或古代的社會,兩者之間的距離遠較人們認知的小上許多。”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憂郁的熱帶》一樣,列維—斯特勞斯文章的寫作時間并不標示它過期的時間。相反,他在這些文章中對當代社會的文化反思放到現在依然成立,且無比犀利,幾近預言。
(法)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社會學 ·8.1萬字
本書通過回溯公民社會的思想發展史,理清了公民社會的價值內涵:人本精神、個體獨立、自由平等、自主自治和法制保障等。這些價值與中國現階段社會管理的內在要求相一致,即與中國現階段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穩定、良序發展的價值追求相一致,與建立穩定與活力、秩序與自由、公平與效率等的社會管理內在要求相統一。鑒于公民社會與中國管理創新兩者內在價值的一致性,本書提出將公民社會的公民為本、自由平等、民主參與、協調發展和法制保障等價值理念應用于中國社會管理創新。
彭光燦 ·社會學 ·23.7萬字
《城市史研究》創刊于1988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城市史研究專業刊物,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2012年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成立后,正式成為該會會刊。作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陣地,《城市史研究》已經得到國內外同行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各大圖書館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錄,刊物文章多次被轉載和引用,2012年被收錄入中國期刊網,并在人大復印資料《歷史文摘》專題轉載。
張利民主編 ·社會學 ·18.7萬字
本書針對我國自然遺產資源管理現行體制存在的管理主體不同、評價標準不一、利益矛盾交集等問題,采取文獻研究、社會調查、實證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論證了中國設置國家公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構建保護優先效益協同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型的基礎上,設計了中國國家公園設置標準的指標模型和指標體系。同時,以福建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為實證地,驗證了設置標準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所提出的中國國家公園設置標準對于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自然遺產管理模式、建立協調資源保護與利用矛盾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和決策參考價值。
羅金華 ·社會學 ·13.8萬字
本書是《中國女性文化》第21輯,主要從女性文學在場研究、女性精神與自然生態、新作名篇解讀、女性經驗與生命故事、人類意識與生態關懷、海外生存與生命體驗等方面,聚焦女性研究的前沿問題,探討女性生存與精神的實踐經驗,發現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價值,并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融前沿性、思想性、學術性、精神性與可讀性為一體。
王紅旗 ·社會學 ·20.4萬字
《現代性與大屠殺》是一部反思現代性的力作。知名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大屠殺不只是猶太人歷史上的一個悲慘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為,而是現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學的理性計算精神,技術的道德中立地位,社會管理的工程化趨勢,正是現代性的這些本質要素,使得像大屠殺這樣滅絕人性的慘劇成為設計者、執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會集體行動。從極端的理性走向極端的非理性,從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蠻,看似悖謬,實則有著邏輯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許就在于:存任何情況下,個體都無條件地承擔起他的道德責任。
(英國)齊格蒙·鮑曼 ·社會學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