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圍繞如何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旅游經濟間的矛盾,如何進一步推進文旅事業改革以確保人民群眾能夠享有更加便利的旅游體驗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實現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人性化和舒適化,如何滿足不同客群的文化需求,如何促進文旅產業融合與發展等重要議題,系統梳理了2018年以來國內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總體狀況,分析和探討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指出可行性方向并盡可能提供可借鑒的對策。
孔蓉 楊曉能主編 ·社科總論 ·29.8萬字
本書遵循種業產業鏈組成特征,安排四篇內容:綜合篇是對中國農作物種業的概括性分析,包括五章內容:第一章是中國農作物種業的發展環境與政策,包括世界主要跨國種子企業新動態、國內種業環境和政策;第二章是中國種業市場發展概況,主要包括中國種業市場總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發展特征和趨勢等方面的分析;第三章是中國種業科技創新概況,種業科技創新是種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源頭,主要包括農作物新品種作物類型構成、選育主體構成和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第四章是中國種子生產企業發展概況,主要包括種子生產企業基本情況、構成和發展特征;第五章是中國種子經營企業發展概況,主要包括種子經營企業基本情況、構成和發展特征。地區篇主要依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和《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的相關資料,以東北地區、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東南沿海、西北為主要分析對象,共包括六章內容,每章內容包括種業市場概況、各細分糧食作物種業市場狀況、區域內重點省份種業市場概況。企業篇主要選擇國內種業上市公司、全國重點種業企業以及在中國種業市場發展的主要跨國種子企業為研究對象,共包括三章內容,每章內容包括企業經營概況、企業科技創新、產品市場推廣概況。
靖飛 劉勇 ·社科總論 ·7萬字
第一部分概述網絡與暴力、色情理論;第二部分網絡暴力與網絡色情的現狀與傳播機制,主要內容:網絡暴力的形式、特征與基本內容;網絡暴力與網絡參與者的性別、年齡等之間的關系等。第三部分網絡暴力與網絡色情的治理,主要內容:網絡暴力與網絡色情的治理等。
李巖 江根源 趙凌 ·社科總論 ·12.5萬字
本書收錄2015年作客“華大講堂”的劉叢強、厲以寧、周熙明、周文彰、孫立平、柴躍廷、張占斌、龔維斌的演講文稿,內容涵蓋科技發展與基礎研究、新常態與經濟走向、核心價值觀與文化思維、“三嚴三實”的內涵和意義、經濟困境與社會轉型、“互聯網+”傳統產業、新常態與全面小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前沿問題,內容翔實,視野寬闊,分析精辟,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啟人心智。
陳鐵晗 黃景生 趙小波 曾路 ·社科總論 ·16.2萬字
本書輯錄了2011年以來出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的總報告,每篇總報告都是當年藍皮書的概括性呈現。這些報告比較全面地記錄了2010—2019年中國社會心態的特點和變化,反映出社會心態變化背后的社會變遷,對幸福感、安全感、社會信任、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等社會心態的重要指標有持續的研究,也對獲得感、美好生活需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等新的指標進行了研究。這些報告還關注了社會風險、社會預期、社會矛盾和沖突、社會穩定等社會治理方面的內容,適用于學術界、政府管理部門和新聞媒體等關注社會心態的相關讀者閱讀。
王俊秀 ·社科總論 ·10.8萬字
100年鐵路發展記錄香港交通的演變巨細250幅珍貴照片展現香港鐵路的歷史軌跡回首19世紀末,作為英屬殖民地的香港,山頂纜車、有軌電車、九廣鐵路相繼建成,本港百年鐵路史正式展開。九廣鐵路一直肩負中港兩地經濟活動往還的重任,由辛亥革命運送物資到內地支持起義的危急關頭,到1960至1970年代港人身穿數件外衣坐火車回鄉接濟內地親友,繼而演變成今時今日自由行南下香港的主要途徑。1975年,地下鐵路公司的成立是香港集體交通運輸的里程碑,與九廣鐵路合并后更搭通了全港各區,終形成全面的交通網絡。本書藉對香港鐵路過往逾百年發展歷史的書寫,記載了香港經濟、社會變遷及集體運輸系統中各種交通工具的相互影響,為香港寫下了獨具角度的歷史篇章。
陳志華 李健信 ·社科總論 ·10.5萬字
本書主要以中國現代哲學中的“時間”觀念為研究對象,中國現代哲學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大背景下開展,就研究內容而言,本書相應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定位,一方面向古代、近代回溯,向未來推擴;另一方面也與西方的時間觀念互鑒。在本書中,作者梳理了中國現代哲學中和“時間”相關的主要學人和基本觀點,內容涵蓋“時間”概念的引進、西方紀時系統的傳入與中國現代有關歷法、節假日等問題的思考和確立。本書的研究重點是中國現代思想界對“時間”問題關注和研究的過程,以及通過中西時間觀的比較和對話建構起的各種中國現代哲學體系中的“時間”理論。此外,本書也梳理了中國現代“時間”觀念的內在發展脈絡和基本特征。
方用 ·社科總論 ·42萬字
本文立足于媒介、社會和文化場域的批判性立場,審視當前媒介文化中的暴力內容和意識形態偏向對女性和包括女性在內的社會弱勢階層造成的影響,旨在對中國的性別平等和社會公正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希冀這種理論探尋能夠對實現中國性別公正和文化民主建設有所啟示。
范紅霞 ·社科總論 ·15.4萬字
本書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展現新中國70年在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宣傳優秀的老年科研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光榮學術傳統的人物通訊集。本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124位老年專家學者的事跡,主要反映他們離退休后仍然不忘初心,退而不休,堅持科研和科普,繼續為國家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和科研成就。此書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的一束獻禮小花。
劉紅 劉培育 杲文川主編 ·社科總論 ·37萬字
本套書是中國中青年學者對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的系列專訪,分“政治與歷史篇”、“經濟與社會篇”、“文化與學術篇”三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專家們分別就中國政治改革、歷史變遷、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和學術發展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結合自己的研究專長,深入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受訪學者或對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有所了解,或甚至有過親身的見證和體驗。他們的觀點和思考值得中國的讀者了解和借鑒。
張冠梓主編 ·社科總論 ·25.9萬字
愛因斯坦說,現實不過是一種持續的幻覺。然而,幻覺并不一定就是錯覺或謬誤。對于世人來說,我們的幻覺乃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尤其是某些被廣為信奉并大肆傳播的集體幻覺。這種真實的存在,無論真假對錯,都真切地影響著我們的意識和行為,可能進一步強化我們的某些幻覺,修正另外一些幻覺,或者催生新的幻覺。在管理實踐和管理學的范疇,這種現象可能更為普遍。我們自以為找到了管理的真諦,但最終發現不過是各種偶然要素的隨機巧合;我們自以為靠努力或某種方法辦成了大事兒,實際上不過是暗地里撞上了運氣;我們自以為在突破創新,在做前無古人的創舉,只是不曉得別人已經嘗試過,或早已成就斐然,或屢屢無功歸返。世間浪漫虛惘之幻覺貌似無所不在,而萬物萬象之本真則注定難以捕捉。本書并不能讓管理者逃離幻覺,只是試圖使其保持一份清醒的覺察。畢竟,我們對幻覺越警醒,離真相就越接近。
馬浩 ·社科總論 ·11.3萬字
糧食騷亂中的民眾為何守紀節制,很少趁火打劫?賣妻交易中的女方為何輕松得意,甚至非常開心?喧鬧游行中的隊列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卻無實質性傷害?光怪陸離的民眾行為到底如何解讀?18世紀的英國,父權衰落,法度廢弛,社會急劇轉型。失去保護的平民訴諸傳統與習慣,捍衛自身權利。他們抵制圈地運動,反對自由市場,逃避資本主義,在與統治者的互惠博弈中,發展出獨特的平民文化,成為英國工人階級形成的先聲。《共有的習慣》對18、19世紀英國社會的鄉規民俗進行了再考察,對于當年貴族與平民的關系、鄉間的風俗,如“買賣妻子”“喧鬧游行”等作了深入的描繪。作者獨特的“道德經濟學”的觀點有助于我們破除理性經濟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種可能。
(英)E.P.湯普森 ·社科總論 ·39.9萬字
云南多元宗教和諧關系研究主要內容:本書主要研究了云南多元宗教之間的和諧關系。
張橋貴 孫浩然等 ·社科總論 ·39萬字
本書以調查理論、方法為指導,問題導向為編寫體例,采用實例導入的方式,每個問題先闡述數據分析的原理,然后詳細介紹SPSS的數據分析實現過程。具體內容包括:調查問卷轉化為SPSS數據文件的設計與操作,調查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過程,調查數據主要的參數檢驗操作方法。調查數據主要的非參數檢驗操作方法,主要的數據多元統計分析技術,調研結果的圖表呈現。
王旭 ·社科總論 ·14.8萬字
本書是張文宏主持的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特大城市‘城市病’的預防和治理”的最終結項成果。本書從社會系統和社會整合論的視角出發,對性別、教育、社會障礙、消費等層面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社會區隔、社會歧視、精神健康、社會信任、社會沖突、社會安全等影響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些社會問題的成因和機制進行了學理和實證分析,為深入了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的特大城市社會問題提供了基礎數據。
張文宏等 ·社科總論 ·26.6萬字
本書為北京大學人口所開辦十年之久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暑期班”課程教材之一,本教材緊密聯系中國國情,以案例教學為特色,受到來自全國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廣泛歡迎,在全國高校影響日增。本課程受到北大研究生院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資助。本書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導論性教材。對國際上對"科學"“社會科學”的定義和討論進行了回顧和分析;對當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不規范、“不科學”的現象及其后果進行了分析及討論;并探討了進行規范和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所需要掌握的方法論,意圖使中國社會科學學者真正認識到以如何做研究才是科學的,才真正算得上"科學"的研究,目的是要推動年輕一代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和學生,尋求科學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使中國社會科學能夠盡快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走上正軌。
喬曉春 ·社科總論 ·21.6萬字
書稿系深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研究結合中外城市發展歷程,詳細論述了城市文明建設的諸多重要論題。作者將城市看作一個有機生命體,認為其實現路徑必然需要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安全六個方面協調發展。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城市文明的六大組成要素,分別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發展的現代市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家園、富有韌性的城市安全。本書正文即依此布局,首先介紹了城市的起源、發展和類型,闡述了城市與文明的關系;之后圍繞這六個要素具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展開論述;最后展望未來,提出建設富有創造力的“未來城市”是當前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力求讓生活在城市里的民眾過上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吳定海等 ·社科總論 ·22.9萬字
講出“和而不同”的中國道理,需要“和而不同”的提問方式和“和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提問方式上,韋伯對現代資本主義起源的普遍歷史追問,并不適合我們。我們的問題意識應該是往后如何在這個資本主義占據優勢的世界中創造屬于自己的普遍歷史,往前追問我們曾經在普遍歷史上的獨特貢獻以及如何重新激發其活力。在研究方法上,韋伯式比較歷史社會學方法依然具有極高的借鑒價值。一方面應該從文化自覺的角度重新構建中國文明在曾經的普遍歷史上的“理念型”,講出那個過去的道理及其當今的變化;另一方面,以此“理念型”為參照,再次把視角變為“從中國看世界”,用中國歷史上曾經具有普遍解釋力的那些范疇反觀世界,看看它們在其他文明中是否也占據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和我們相比有什么差異。只有這樣來回穿插比較,我們才能講清“中國道理”,恢復看世界的能力,才有可能在“和而不同”的世界格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位置,并以平靜而自信的心態面對它。
李榮山 ·社科總論 ·16.9萬字
本書為周棉主編的依托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集刊。本冊為2023年第1期,包括中國式現代化與民主研究;留學生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藝術學研究;東南亞研究;學術傳記·回憶錄六部分。
周棉主編 ·社科總論 ·27.1萬字
本卷旨在展示《江海學刊》近二十年有關國內外史學研究的專題文章,從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幾個維度,就歷史與記憶、中外史學比較、史學理論批判等層面,系統呈現了走向世界的中國史學。
韓璞庚主編 潘清編輯 ·社科總論 ·2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